目录
使用Packet Tracer,正确配置网络参数,使用命令查看和分析RIP路由信息。
网络拓扑图如下图所示:
客户端PC0的IP地址为192.168.1.121
客户端PC1的IP地址为192.168.3.122
(1)配置并激活路由器 Router0 接口:
检查:
配置路由器协议:
(2)配置并激活路由器 Router1 接口:
检查:
配置路由器协议:
在PC1,PING PC2,测试整条链路的连通性,给出截图:
(第一次连接接收到3个,失去1个)
(第二次连接接收到4个,失去0个)
抓到的报文:
show ip protocols
routering protocols is "rip" 路由协议为rip协议
Sending updates every 30 seconds, rip通过定期的广播整个路由表来发现和维护路由,默认每30秒广播一次路由表。
next due in 14 seconds 下一次更新在14秒之后
Invalid after 180 seconds 180秒没收到路由信息认为出了问题
flushed after 240 240秒后刷新
Outgoing update filter list for all interfaces is 出方向用的访问权限列表
Incoming update filter list for all interfaces is 入方向用的访问权限列表
Redistributing: rip 发布协议:RIP
Default version control: send version 2, receive 2 默认控制版本:发送版本2,接收版本2
Maximum path: 4:路由协议可支持4条等价路径
show ip route
C-连接,s-静态,R-路由信息协议,M-移动,B-边界网关协议;
192.168.1.0/24是可变子网,2个子网,2个掩码;
192.168.1.0/24直接连接。
debug ip rip
RIP:sending v2 update to 224.0.0.9 via FastEthernet0/0; //通过端口0/0发送版本2的更新
RIP:build update entries; //建立更新条目
RIP:receivee v2 update from 192.168.2.110 on FastEthernet0/1; //从端口0/1接收版本2的更新
通过命令shutdown
关闭Route0接口Fa0/0。在Route0查看RIP路由更新信息debug ip rip
,并简要分析Route0的路由表是如何再次收敛的:
分析:若路由器Router0到PC0的链路出了故障,Router0无法到达PC0,于是Router0把到PC0的距离改成16,但是很可能要经过30秒后Router0才把更新信息发给Router1,然而Router1已经先把自己的路由表发给了Router0,表明自己到PC0的距离为2,Router0收到Router1的更新报文后,误以为可以经过Router1到达PC0,于是把自己到PC0的距离改成了3,同理,Router1接着又更新自己的路由表,以为自己到PC0的距离是4,这样的更新一直继续下去,知道Router0和Router1到PC0的距离都增大到16时,Router0和Router1才知道原来PC0是不可达的,最终完成收敛。
(1)通过PING抓取ICMP报文
分析报文:
1. 类型:占8位
2. 代码:占8位
3. 检验和:占16位
说明:ICMP所有报文的前4个字节都是一样的,但是剩下的其他字节则互不相同。
4. 其它字段都ICMP报文类型不同而不同。
1> ICMP报文的前4个字节是统一的格式,共有三个字段:即类型,代码和检验和。
2> 8位类型和8位代码字段一起决定了ICMP报文的类型。
类型8,代码0:表示回显请求(ping请求)。
类型0,代码0:表示回显应答(ping应答)
类型11,代码0:超时
3> 16位的检验和字段:包括数据在内的整个ICMP数据包的检验和;其计算方法和IP头部检验和的计算方法一样的。
ICMP报文具体分为查询报文和差错报文(对ICMP差错报文有时需要做特殊处理,因此要对其进行区分。如:对ICMP差错报文进行响应时,永远不会生成另一份ICMP差错报文,否则会出现死循环)
(2)疑问
RIP协议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当网络出现故障时,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将此信息传送到所有的路由器
RIP协议的这一特点叫做:好消息传播得快,而坏消息传播得慢。像这种网络出故障的传播时间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是RIP的一个主要缺点。
第四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理解RIP路由协议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czl121/p/11785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