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察创建类的方法,然后用类创建一个对象,然后在创建的对象身上使用类中的方法:
1 class person(): 2 def Output_name(self): 3 print(‘Tom‘) 4 5 per=person() 6 per.Output_name() #Tom
在上面的例子中,类中函数的参数有一个self,其实这个东西相当于c++中的this指针,self相当于创建的对象,从下面的例子中可以清楚的理解:
1 class person(): 2 def Output_name(self): 3 print(‘Tom‘) 4 print(self) 5 6 per=person() 7 print(per) 8 per.Output_name() #Tom
执行结果如下:
1 <__main__.person object at 0x000001F03FBA65C0> 2 Tom 3 <__main__.person object at 0x000001F03FBA65C0>
和c++有很大的不同,python可以直接在类外对对象进行属性的设定:
1 class person(): 2 def Output_name(self): 3 print(‘Tom‘) 4 5 per=person() 6 per.name=‘Tom‘ 7 per.age=10
设定好了以后当然还可以直接在类外对对象的属性进行访问:
1 class person(): 2 def Output_name(self): 3 print(‘Tom‘) 4 5 per=person() 6 per.name=‘Tom‘ 7 per.age=10 8 print(f‘这个人的名字叫做:{per.name}‘)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Tom
如果在类内设定了访问属性的方法,那么就可以直接可以调用该方法实现对象属性的访问:
1 class person(): 2 def Output_name(self): 3 print(self.name) 4 5 per=person() 6 per.name=‘Tom‘ 7 per.Output_name() #Tom
在python类中,可以使用具有特殊形式的魔法方法:_xx_()
(1)首先来看第一种魔法方法__init__(self),这种方法其实可以理解为c++中的构造函数,完成了属性的初始化,创建对象的时候会直接调用这个方法:
其实下面例子的方法可以理解为默认构造或者无参构造
class person(): def __init__(self): self.name=‘Tom‘ self.age=18 def Output(self): print(self.name) print(self.age) per=person() per.Output() #Tom , 18
当然,类似于c++,还应该有有参构造函数__init__(self,参数,参数...):
1 class person(): 2 def __init__(self,name,age): 3 self.name=name 4 self.age=age 5 def Output(self): 6 print(self.name) 7 print(self.age) 8 9 per=person(‘Tom‘,18) 10 per.Output() #Tom , 18
(2)再介绍另外一种魔法方法:_str_(self),前面我们在定义了一个对象以后,直接用print函数输出这个对象,那么得到的就是这个对象的地址,然而我们实际项目中,我们往往不需要这样的地址,而是更希望来一些说明性的文字,来介绍这个对象或者类,这个方法就是玩成这样一项工作:
1 class person(): 2 def __init__(self,name,age): 3 self.name=name 4 self.age=age 5 def __str__(self): 6 return "这是对一个人的介绍" 7 8 per=person(‘Tom‘,18) 9 print(per) #这是对一个人的介绍
(3)当然还有一种魔法方法:_del_(self),这个方法其实从字面也很好理解,就是析构函数,当我们定义的一个对象并且进行完所有的相关操作以后,内存需要被收回,这个时候就会自动调用该方法:
1 class person(): 2 def __init__(self,name,age): 3 self.name=name 4 self.age=age 5 def __del__(self): 6 print(‘内存被收回‘) 7 8 per=person(‘Tom‘,18) 9 10 #执行完所有代码,会有这样的结果:内存被收回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lzy820260594/p/11808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