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收录一切我认为对我十分有帮助的他人的博文以及我认为有价值的我自己的原创文章。
有人说:程序=算法+数据结构,所以OI=程序=算法+数据结构。
在我看来,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对的,但后半句则有本质上的错误,我自己提出了一个公式:
OI=数据结构相关算法+容器+应试能力+数学+码力
所谓“数据结构相关算法”是我自己生造出来的一个名词,因为在OI中的代码与实际工作用的工程代码完全不同,工程代码讲究OOP,要求数据结构与算法分开,而在OI中,一场比赛往往只有几个小时,分配给一道题的时间最多最多只有2个小时,使用OOP是不现实也无意义的,即使确有必要,OIer顶多只需要用带有简单成员函数的结构体。显然,Oi中的代码比较混杂,算法是依附于代数结构而存在的————代码长度决定了这一点,而OIer学习时往往也是按照数据结构分类的,比如先统一学图算法,再统一学树算法等等,算法往往就是对一种数据结构的使用与操控,因而应该将算法称之为:“数据结构相关算法”。
如果是上一个“数据结构相关算法”对应算法的话,这个“容器”就应该对应数据结构,之所以不称之为数据结构,因为了防止与前一个相混淆,还有一个原因是容器一般是为了提高得分的使用的,完全不使用容器也可以得分,但往往不能AC,使用一般的容器便能提升很多得分,而使用与上一因素“数据结构相关算法”最匹配的容器才能保证AC,容器更像附加上去的一个东西,而非得到正确输出的代码的一部分,缺了“数据结构相关算法”程序就可能爆零,但缺了容器程序至少还能得分(数据太弱的时候也许还能AC呢)。
这点毋庸置疑,一个数学不好的人我认为甚至是不配学OI的,高级算法,如DP,DDP,树论,线性规划等都是需要数学的
又是一个奇怪的名词,这个词的意思是Coding的能力,综合包括了对所使用语法的掌握深度,对IDE和操作系统的运用能力,把脑中的思路转化为代码的速度和成功率等等,甚至还包括敲键盘的速度(手速)。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码力欠佳。就会发生一看题目啥也不会,一看题解就秒懂的尴尬的笔试型选手,往往在OI这个都独木桥上走不远。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gongkai/p/11913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