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之前我先介绍一下常用的结构型设计模式有哪些,然后再根据老师的教学,从其中选择一个进行案例分析:
1 结构型模式简介:
结构型模式描述如何将类或对象按某种布局组成更大的结构。它分为类结构型模式和对象结构型模式,前者采用继承机制来组织接口和类,后者釆用组合或聚合来组合对象。
由于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比继承关系耦合度低,满足“合成复用原则”,所以对象结构型模式比类结构型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结构型模式分为以下 7 种:
以上 7 种结构型模式,除了适配器模式分为类结构型模式和对象结构型模式两种,其他的全部属于对象结构型模式,下面我会分别介绍它们的优特点,最后选择一个集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2 各个模式的优缺点:
2.1 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的主要优点有:
其主要缺点是:
2.2 适配器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优点如下。
其缺点是:对类适配器来说,更换适配器的实现过程比较复杂。
2.3 桥接模式
桥接(Bridge)模式的优点是:
缺点是:由于聚合关系建立在抽象层,要求开发者针对抽象化进行设计与编程,这增加了系统的理解与设计难度。
2.4 装饰模式
装饰(Decorator)模式的主要优点有:
其主要缺点是:装饰模式增加了许多子类,如果过度使用会使程序变得很复杂。
2.5 外观模式
外观(Facade)模式是“迪米特法则”的典型应用,它有以下主要优点。
外观(Facade)模式的主要缺点如下。
2.6 享元模式
享元模式的主要优点是:相同对象只要保存一份,这降低了系统中对象的数量,从而降低了系统中细粒度对象给内存带来的压力。
其主要缺点是:
2.7 组合模式
组合模式的主要优点有:
其主要缺点是:
3 采用装饰器模式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需要对现有产品增加新的功能或美化其外观,如房子装修、相片加相框等。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有时想用一些现存的组件。这些组件可能只是完成了一些核心功能。但在不改变其结构的情况下,可以动态地扩展其功能。所有这些都可以釆用装饰模式来实现。
3.1 装饰器模式定义
装饰(Decorator)模式的定义:指在不改变现有对象结构的情况下,动态地给该对象增加一些职责(即增加其额外功能)的模式,它属于对象结构型模式。
3.2 装饰器模式的结构与实现
通常情况下,扩展一个类的功能会使用继承方式来实现。但继承具有静态特征,耦合度高,并且随着扩展功能的增多,子类会很膨胀。如果使用组合关系来创建一个包装对象(即装饰对象)来包裹真实对象,并在保持真实对象的类结构不变的前提下,为其提供额外的功能,这就是装饰模式的目标。下面来分析其基本结构和实现方法。
装饰模式主要包含以下角色。
装饰模式的结构图
3.3 结合在Java I/O 标准库的应用案例分析装饰器模式代码的结构特性:
装饰模式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使用。
装饰模式在Java语言中的最著名的应用莫过于Java I/O 标准库的设计了。例如,InputStream 的子类 FilterInputStream,OutputStream 的子类 FilterOutputStream,Reader 的子类 BufferedReader 以及 FilterReader,还有 Writer 的子类 BufferedWriter、FilterWriter 以及 PrintWriter 等,它们都是抽象装饰类。
下面代码是为 FileReader 增加缓冲区而采用的装饰类 BufferedReader 的例子:
3.4 装饰器模式的扩展:
装饰模式所包含的 4 个角色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存在的,在有些应用环境下模式是可以简化的,如以下两种情况。
(1) 如果只有一个具体构件而没有抽象构件时,可以让抽象装饰继承具体构件,其结构图如图 所示。
(2) 如果只有一个具体装饰时,可以将抽象装饰和具体装饰合并,其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ymec/p/12005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