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期知识
1. 性能测试:通过工具或者是协议实现的多线程的接口测试。通过获取的数据,分析系统的软硬件瓶颈,进行性能调优
2. 性能测试的核心原理:
1. 基于协议 2. 多线程 3. 模拟真实场景
3. 系统出现性能问题的原因:
1. 系统长时间运行,没有很好的资源回收机制
2. 并发用户数增加,没有更多的软、硬件资源来处理相应的请求
4. 最大用户数:是一个系统是否能正常运行的临界值
并发用户数:同时对服务器产生请求的用户总数
吞吐量:在一次性能测试过程中网络上传输的数据量的总和
吞吐率:单位时间内处理客户请求数量
事务:用户某一步或几步操作的集合
TPS(每秒事务数):每秒系统能够处理事务数量
点击率:每秒钟用户向服务器提交的HTTP请求数
响应时间:从用户单击开始到应用系统把本次操作的结果以用户识别的方式展示出来,这个过程所消耗的时间
5. 资源利用率在60-80%是最好的
6. 性能测试要测什么
负载测试:在一定的软硬件环境下,通过调整负载的方式(并发数),来获取不同负载情况下系统软硬件的各种指标,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压力测试:在一定的软硬件环境下,不断的给系统施加压力(增加并发数),使服务器的资源处于极限状态下长时间运行,用以测试服务器在该负载的情况下是否能
稳定工作
容量测试:对数据库进行测试。收集数据库承受的压力指标。并分析瓶颈
基准测试:在新项目部署或者新版本发布,对当前的软硬件环境摸底
配置测试:在一定压力下,获取不同配置的性能指标,用于选择最佳配置
疲劳测试:在一定的压力下,做长时间的测试。7*24小时。查看服务器的稳定性
7. 性能测试的指标
1. 响应时间
2. 吞吐量
3. 资源利用率: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磁盘、网络
4. TPS
二、性能测试流程
1. 分析:分析性能测试需求,提取测试要点,确定性能指标
测试需求举例:
1. 新系统能力验证
比如,你们刚好开发了一个新系统,在上线前需要验证系统性能。这种情况比较简单;你可以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测试环境、压力点和测试工具;测试策略上
也比较灵活。并且如果性能测试结果没有明显的短板,也不需要进行调优
2. 客户有明确要求
这是一个好的结果,这说明客户对性能测试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他们需要的系统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如:系统要求同时满足100用户登陆,平均每个
用户登陆时间不能超过5秒。这个需求很明确,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不懂装懂的用户,提一些不现实的要求。不管怎么说,用户提要求了,这个比较容易,你可以
对现系统做一次性能测试,至于,是通过优化系统还是增加硬件设备才能达到要求。就不是测试考虑的问题了
3. 找出系统性能瓶颈
这个需求的目的就很明确了,目的就是找出系统的性能瓶颈,进行调优或硬件扩容,所以性能测试的重点在系统的架构分析和业务分析上面
4. 稳定性验证(强度测试)
稳定性是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系统一旦上线,就有可能会长期处在用户的访问状态,可能以前没发现的一些问题就会暴漏出来。比较典型的就是内存
溢出,这种需求在测试策略上就要考虑性能测试的运行时长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badbadboyyx/p/12045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