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详细

(Concurrent)HashMap的存储过程及原理(没写完,先保存)

时间:2019-12-19 21:47:51      阅读:136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1.前言

  看完咕泡Jack前辈的有关hashMap的视频(非宣传,jack自带1.5倍嘴速,高效),收益良多,所以记录一下学习到的东西。

2.基础用法

  技术分享图片

 

  对应源码:

       public class HashMap<K,V> extends AbstractMap<K,V>  implements Map<K,V>, Cloneable, Serializable { ... }

     HashMap的基础用法:https://blog.csdn.net/lzx_cherry/article/details/98947819

3.存储方式

  (1)HashMap key、value被put后的存储方式:

      在JDK1.7及其之前都是用的 数组+链表 的方式,JDK1.8之后存储方式优化成了 数组+链表+红黑树 的方式。

      (JDK1.8后,如果单链表存储的长度大于8则转换为红黑树存储,采用这样的改善有利于解决hash冲突中链表过长引发的性能下降问题)

  (2)图解

     技术分享图片

 

     <1>存储单元 Node

    图中的每一个格子代表每一个Node对象。Node的信息主要包含它的存储位置,key,value,如果在链表中则会有下一个Node的信息,如果存储在红黑树中则包含红黑树的相关信息。

    Node的数据结构 伪代码:
            Node[] table;  数组
            class Node{ Node next; } 链表
            TreeNode(left, right, parent, boolean flag = red| black)  红黑树

    HashMap源码中Node的代码:

    /**
     * Basic hash bin node, used for most entries.  (See below for
     * TreeNode subclass, and in LinkedHashMap for its Entry subclass.)
     */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通过hash算法得出的存储位置
        final int hash;
        //key
        final K key;
        //value
        V value;
        //链表的下个Node
        Node<K,V> next;
     ...
  }

      HashMap源码中TreeMap的代码(建议之前先了解红黑树的原理):

    static final class TreeNode<K,V> extends LinkedHashMap.Entry<K,V> {
        TreeNode<K,V> parent;  // red-black tree links
        TreeNode<K,V> left;
        TreeNode<K,V> right;
        TreeNode<K,V> prev;    // needed to unlink next upon deletion
        boolean red;
    ... }

    <2>存储过程

      根据HashMap的数据结构,可以大致推断出它的存储过程。

          a.先创建一个数组

          b.计算出存储key value的Node的位置

          c.如果hash冲突了,判断冲突数目的长度决定使用链表还是红黑树结构

          d.数组不够需要进行扩容

      下面对存储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

      1.计算出存储key value的Node的位置

        先分析这个有助于前提的理解,这也是理解存储过程一个比较基础重要的内容。

        计算出Node的位置,就是需要得到Node在数组中的整型数下标,但是前提是不超出数组的大小。HashMap数组的大小可以采用默认值,也可以自行规定,这边我们采用默认的值16进行分析。

                   首先,要保证是个整型数,最好还是和key value有关联的,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key.hashCode()。其次,我们需要保证Node的index大小在0~15之间。所以我们可以先进行一个取            余判断,判断: 整型数%16 = [ 0 , 15 ]。

                  分析取余:

                    例如一个数字1,hashCode的值为49,那么取余的操作就为 49 % 16 = 1。但是这样的取模方式还可以进行优化,49的10进制整型数转化为32位二进制: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11 0001 % 16 = 1
            对16进行取余,其实效果就相当于对(16-1)进行与操作: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11 0001 & 0111,因为与操作时候与的时候,最后四位的范围是[0,15],如果大于15的话,

         就进位了,这样可以更有效控制整形数的范围。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11 0001
                                                        0 1111  &操作   (数组大小 - 1)
           ————————————————————————————————————————————————
                                                         0001(结果)

                        最终返回的结果就是Node在数组中的位置index了。index如果相同的话就会产生位置冲突,这时候就需要链表和红黑树数据结构,但这样会使得我们去获取key value变得更加耗时。所以我        们需要尽量保证index就是Node的位置不要太容易就出现重复的情况。

          从上的与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能决定Node位置取决在两个相与的数(暂称为key1和key2),这两个数的后4位决定了Node的位置,如果要保证hash不冲突的话,就要先分析他们。

        与操作,一方为0就结果为0,key2的最后四位值如果一个为0的话,无论key1对应的是什么,结果都是0,这样极其容易导致冲突,所以我们要尽量保证key2除了最高为0外。其他位置都1。

        例如:01111(15)、011111(31)、0111111(63),不难看出key2的值,其实就是2的n次幂-1。所以我们需要尽量保证数组的大小为2的n次幂。

           但是即便保证了后四位都为1的话,毕竟只有4位,4位进行与操作,还是很容易出现一个重复情况,对于这种情况,HashMap采用了异或(xor)操作( a⊕b = (¬a ∧ b) ∨ (a ∧¬b) )。

        具体操作,将32位的二进制数字一分为二,左边16位的高16位为一份,右边的低16位为另一份。两者进行异或运算,降低重复的可能性。

        如:

            高16位                               低16位

        0101 0101 0010 1001   |   0001 0001 0001 0110

    其实这就是HashMap中的hash算法,源码: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如果key为null则返回0,如果不为null则返回key的hashCode高低16位异或运算的结果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如果再重复就只能形成链表和红黑树了。

      2.创建数组

           如果采用默认的大小的话,默认的数组大小为16。源码:

    /**
     * The default initial capacity - MUST be a power of two.
     */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 aka 16

         

 

(Concurrent)HashMap的存储过程及原理(没写完,先保存)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wangfl5/p/12069533.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