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埋点方案分为三个部分
对于神策数据来说,底层数据模型用的是"Event+User"的事件模型,因此埋点在神策数据这里称为事件。埋点需求文档称为事件设计。
事件(埋点)设计的三个核心
传统互联网时代用Page View(网页浏览量)来进行产品分析,衡量产品好坏,但现在PV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产品和运营人员的要求了。
事件模型就可以更加契合当前产品的要求。
事件模型包含五大要素:
神策数据建议在服务端埋点,理由如下:
例如提交机票和提交门票订单,在设计事件时是否设计成同一场景还是分开处理?
两种设计思路:两者场景相差不大且分析场景时通常会整体分析,可以设计为同一事件;各事件场景相差很大,分析时多场景分析,可以设计为不同事件。
对于网站而言,用户的一系列行为,是一次访问,称为一次Session.
对于用户行为我们一般记录4W1H模型:Who谁在访问,When什么时候访问,Where地点,What用户在做什么,How如何访问的
基于这样的用户角度的行为记录,无论是一个商场,还是一个网站,商家都能知道用户做了什么,比如什么时候进入网站,什么时候买了什么东西等等。
但对于一些类似这样的需求,例如用户平均会来几次,平均每次停留多长时间,平均每次逛了几个页面等等,这些需要连续性消息的分析,就需要将用户的单点行为串联成一个整体。
Session分析中的重点包含两个方面,
Session应该包含哪些行为事件
Session如何切割:设置切割时长,即相邻事件之间的间隔大于时长,则进行切割。
例如一个用户首先打开了电商网站首页,然后进行了搜索,进入了商品页,最终将商品加入购物车,产生订单,最后支付订单等等。
传统统计工具只会采集页面浏览动作,所以Session的组成只包含首页、商品页和订单页三个事件,而神策数据可以采集全部的事件,包括首页、搜索、商品页、加入购物车等等,所以在计算用户在商品页的停留时长时,可以将加入购物车时间与商品页时间相减,得到准确的停留时长。
传统统计工具中的切割时长是固定的,例如PC端是30分钟,APP端是1分钟,假设用户打开首页后,切换至后台,再经过一定时间回到APP,例如两分钟,则此时Session被切割成两段,打开首页的那次切换停留时长为0,而切割时长根据业务、行业的不同而需要相应调整,神策数据提供了切割时长的配置。
例如对于视频网站而言,假设Session切割时长为30分钟,当一个用户先浏览了网站10分钟,然后打开了一个视频,边与女朋友打电话边看视频1个小时,结束通话后又继续浏览网页。
这时计算用户的Session时长就会偏短,记录深度不足。
而如果此时Session的切割时长为40分钟或者1个小时时,则能更加真实体现用户的访问情况。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qingfei1994/p/12058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