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个规则来自于书籍《调试九法:软硬件错误的排查之道》,记录下来:
你必须掌握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它是如何设计的,在某些情况下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如果你没有理解系统中的某个部分,那么这通常是出问题的地方。(这不仅仅是墨菲定律的问题,如果你不能理解你所设计的系统,你的工作可能会变得一团糟)。
如何理解系统呢?
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就是问题复现,在日常工作中,你在排查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复现问题——能复现的问题都能解决。
这里有几个要点需要注意:
亲眼看到底层的失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猜测失败是如何发生的,那常常会修复一些根本不是bug的问题。
在软件世界里,观察意味着设置断点、添加调试语句、监视程序值以及检查内存;在医学领域,需要测试血样和进行X光透视。
对细节的观察应该到什么程度合适呢?简单的答案是:一直观察,直到把问题的原因锁定在几种可能之内。
在系统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将来调试、排查问题的情况,将日志视为系统设计的一部分—打印一些关键日志,或者设计一些打开日志的开关,以便在生产环境针对某个case进行调试。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插桩的case:
反复将问题分成好的一半和坏的一半,然后缩小搜索范围,然后进一步研究有问题的那一半链路。
初中就学过的控制变量法。 在修改bug时候,如果某个改动没有修复bug,就应该立即把它改回来。
记下你的每步操作、顺序和结果; 魔鬼藏在细节中; 将一些事情关联起来思考;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一些显而易见的假设可能是错误的;是不是运行了正确的代码?是不是打了正确的包?插头是不是掉了?从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开始确认,很多时候问题就出在这里。对自己使用的工具进行测试,因为工具也是一种软件,难保不会出问题。
向别人解释问题的过程,会让你对问题进行重新的梳理和理解,这时候可能发现之前没有发现的问题。
bug发生了,以除掉bug为自豪,而不是非得以自己除掉bug才自豪。
不管你是跟什么人求助,或者需要别人什么样的帮助(征求意见、获取专业知识、听取经验),在向别人描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一件事——报告症状、而不是讲你的理论;另外,有些症状你可能不是十分确定,也可以描述出来。
如果你不修复bug,它不会自动消失。按照前面的规则解决问题后,要进行一次回归验证,确保已经修复问题,并且没有引入新的问题。
《调试九法:软硬件错误的排查之道》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yilang/p/12101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