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最后一月频繁出差讲课,搞了两次培训班,办了两场讲座。对我个人而言,效果不太好,自己也有点挫败感,在这方面确实还需要加强,不过也有了一点认识。
我工作来一直在后端从事研发工作,包括科研项目的数据分析和流程的开发。和前端销售没什么交集,所了解的需求也是来自于产品经理。实际上,我们的流程开发分析点完全来自于文献调研,以及竞争对手的交付报告和宣传文稿。我之前也完全没有参与过这种商业性质的宣讲,所以这几次出去交流,倍感不适。
关于课件我精心准备了很久,并且根据不同场次需求也准备了不同背景的案例,但效果不佳。我甚至把个人经验毫无保留地全盘托出,在我眼里全都是干货,比如说数据分析的要点和细节,流程开发的分析点归类以及如何实现,如何把它们整到文章中去等等,这些东西可以说是我这几年来全部的心血了,可是,学员和老师们完全get不到。
为什么我每次都抓不到他们的需求?研究者们关注的到底是什么?有次课堂上,一个老师直接提出,他们不想了解这么多内容,这么多细节,他们只关注这些东西怎么能应用到自己的课题中。后来我回来想了想,确实是这样。数据分析或流程搭建不是他们的事,我讲再多也枉然,我完全是站在我的角度来分享我的干货,但是对他们而言,这些大部分都用不上。因为既然他们是客户,这些事情自然全部交给公司做了。
那么,他们到底关注个锤子?他们关注的是如何取样,价格几何,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套用思路,如何发文等等。比如我讲多组学,有个老师根本不care哪两个组学能做啥。他需要我直接告诉他,做癌症研究,根据我们已有的经验哪个组学更好更稳定?有些更极端的老师,直接要你给他设计整套研究方案,从实验设计到取样到测序到分析甚至到发文,都给他一一说明。显然,我无能为力,因为我自己就没接触过几个科研项目,压根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既然都是这样的情况,那为什么要请我去讲,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我肯定还不如产品经理、项目管理、技术支持甚至是销售,毕竟我只是搞信息研发的啊。
科技服务到底是个啥?服务的是技术?服务的是整个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案?若是后者,那么老师们自己干嘛呢?我当初不读博就是不想做科研,不想去探究一个个不确定的生物学问题。但今天我一个小硕,反倒回过头去要去给教授们设计实验方案,我觉得这荒唐之极。但是生物信息不就是这么一门为生物学服务的学科或技术吗?脱离了生物学本身问题,它啥也不是。闷着头关起门来搞生信研发,显然不助于科学问题的解决。
科服的市场越来越难,生信的前途越来越渺茫。预测一下,未来对生信工程师的需求会出现两极分化,一是编程能力很牛逼,有一定生物学背景,会开发软件、数据库和云交付系统;二是科研能力很强,项目设计和管理很在行,有系统的科研思维,至少是博士出身,编程略懂即可,能实实在在为科研人员出谋划策。总之,只有能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是合格的生信工程师。
而现在的我,两边都是半桶水,既躲避不了搬运代码,也逃离不了具体生物学问题的解决。前路漫漫,2020年会好吗?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jessepeng/p/12130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