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详细

Ceph学习之路 之Ceph的工作原理及流程

时间:2020-01-15 18:51:14      阅读:84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 一、元数据和元数据管理

  • (1)元数据

  在学习Ceph之前,需要了解元数据的概念。元数据又称为中介数据、中继数据,为描述数据的数据。主要描述数据属性的信息,用来支持如指示存储位置、历史数据、资源查找、文件记录等功能。通俗地说,就 是用于描述一个文件的特征的系统数据,比如访问权限、文件拥有者以及文件数据库的分布信息(inode)等等。在集群文件系统中,分布信息包括文件在磁盘上的位置以 及磁盘在集群中的位置。用户需要操作一个文件就必须首先得到它的元数据,才能定位到文件的位置并且得到文件的内容或相关属性。

  使用stat命令,可以显示文件的元数据

技术分享图片
[root@ceph-node1 ~]# stat 1.txt 
  File: ‘1.txt’
  Size: 0             Blocks: 0          IO Block: 4096   regular empty file
Device: 802h/2050d    Inode: 33889728    Links: 1
Access: (0644/-rw-r--r--)  Uid: (    0/    root)   Gid: (    0/    root)
Context: unconfined_u:object_r:admin_home_t:s0
Access: 2018-08-05 16:38:22.137566272 +0800
Modify: 2018-08-05 16:38:22.137566272 +0800
Change: 2018-08-05 16:38:22.137566272 +0800
 Birth: -

File:文件名

Size:文件大小(单位:B)

Blocks:文件所占扇区个数,为8的倍数(通常的Linux扇区大小为512B,连续八个扇区组成一个block)

IO Block:每个数据块的大小(单位:B)

regular file:普通文件(此处显示文件的类型)

Inode:文件的Inode号

Links:硬链接次数

Access:权限

Uid:属主id/属主名

Gid:属组id/属组名

Access:最近访问时间

Modify:数据改动时间

Change:元数据改动时间

以上的参数均属于文件的元数据,元数据即用来描述数据的数据。
技术分享图片
  • (2)元数据管理

  元数据的管理方式有2种方式:集中式管理和分布式管理。

  集中式管理是指在系统中有一个节点专门司职元数据管理,所有元数据都存储在该节点的存储设备上。所有客户端对文件的请求前,都要先对该元数据管理器请求元数据。

  分布式管理是指将元数据存放在系统的任意节点并且能动态的迁移。对元数据管理的职责也分布到各个不同的节点上。大多数集群文件系统都采用集中式的元数据管理。

  因为集中式管理实现简单,一致性维护容易,在一定的操作频繁内可以提供较为满意的性能。缺点是单一失效的问题,若该服务器失效,整个系统将无法正常 工作。而且,当对元数据的操作过于频繁时,集中的元数据管理会成为整个系统的性能瓶颈。

  分布式元数据管理的好处是解决了集中式管理的单一失效点问题,而且性能不会随着操作频繁而出现瓶颈。其缺点是,实现复杂,一致性维护复杂,对性能有一 定的影响。

  • 二、什么是Ceph?

  Ceph是一种为优秀的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而设计的统一的、分布式的存储系统。Ceph 独一无二地用统一的系统提供了对象、块、和文件存储功能,它可靠性高、管理简便、并且是开源软件。 Ceph 的强大足以改变贵公司的 IT 基础架构、和管理海量数据的能力。Ceph 可提供极大的伸缩性——供成千用户访问 PB 乃至 EB 级的数据。 Ceph 节点以普通硬件和智能守护进程作为支撑点, Ceph 存储集群组织起了大量节点,它们之间靠相互通讯来复制数据、并动态地重分布数据。

  • 三、Ceph的核心组件

Ceph的核心组件包括Ceph OSDCeph MonitorCeph MDS三大组件

Ceph OSD:OSD的英文全称是Object Storage Device,它的主要功能是存储数据、复制数据、平衡数据、恢复数据等,与其它OSD间进行心跳检查等,并将一些变化情况上报给Ceph Monitor。一般情况下一块硬盘对应一个OSD,由OSD来对硬盘存储进行管理,当然一个分区也可以成为一个OSD。

Ceph Monitor:由该英文名字我们可以知道它是一个监视器,负责监视Ceph集群,维护Ceph集群的健康状态,同时维护着Ceph集群中的各种Map图,比如OSD Map、Monitor Map、PG Map和CRUSH Map,这些Map统称为Cluster Map,Cluster Map是RADOS的关键数据结构,管理集群中的所有成员、关系、属性等信息以及数据的分发,比如当用户需要存储数据到Ceph集群时,OSD需要先通过Monitor获取最新的Map图,然后根据Map图和object id等计算出数据最终存储的位置。

Ceph MDS:全称是Ceph MetaData Server,主要保存的文件系统服务的元数据,但对象存储和块存储设备是不需要使用该服务的。

查看各种Map的信息可以通过如下命令:ceph osd(mon、pg) dump

  • 四、Ceph的架构

架构图:

技术分享图片

Ceph系统逻辑层次结构:
自下向上,可以将Ceph系统分为四个层次:

  • (1)基础存储系统RADOS(Reliable, Autonomic, Distributed Object Store,即可靠的、自动化的、分布式的对象存储)

  顾名思义,这一层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对象存储系统,所有存储在Ceph系统中的用户数据事实上最终都是由这一层来存储的。而Ceph的高可靠、高可扩展、高性能、高自动化等等特性本质上也是由这一层所提供的。因此,理解RADOS是理解Ceph的基础与关键。

  • (2)基础库librados

  这一层的功能是对RADOS进行抽象和封装,并向上层提供API,以便直接基于RADOS(而不是整个Ceph)进行应用开发。特别要注意的是,RADOS是一个对象存储系统,因此,librados实现的API也只是针对对象存储功能的。

  RADOS采用C++开发,所提供的原生librados API包括C和C++两种。物理上,librados和基于其上开发的应用位于同一台机器,因而也被称为本地API。应用调用本机上的librados API,再由后者通过socket与RADOS集群中的节点通信并完成各种操作。

  •  (3)高层应用接口

   这一层包括了三个部分:RADOS GW(RADOS Gateway)、 RBD(Reliable Block Device)和Ceph FS(Ceph File System),其作用是在librados库的基础上提供抽象层次更高、更便于应用或客户端使用的上层接口。

  RADOS GW是一个提供与Amazon S3和Swift兼容的RESTful API的gateway,以供相应的对象存储应用开发使用。RADOS GW提供的API抽象层次更高,但功能则不如librados强大。因此,开发者应针对自己的需求选择使用。

  RBD则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块设备接口,常用于在虚拟化的场景下为虚拟机创建volume。目前,Red Hat已经将RBD驱动集成在KVM/QEMU中,以提高虚拟机访问性能。

  Ceph FS是通过Linux内核客户端和FUSE来提供一个兼容POSIX的文件系统。

  •  五、RADOS的存储逻辑架构

技术分享图片

  RADOS如图所示,RADOS集群主要由2种节点组成。一种是负责数据存储和维护功能的OSD,另一种则是若干个负责完成系统状态监测和维护的monitor。OSD和monitor之间相互传输节点的状态信息,共同得出系统的总体工作运行状态,并形成一个全局系统状态记录数据结构,即所谓的cluster map。这个数据结构和RADOS提供的特定算法相结合,便实现了Ceph“无需查表,算算就好”的核心机制和若干优秀特性。

  在使用RADOS系统时,大量的客户端程序通过与OSD或者monitor的交互获取cluster map,然后直接在本地进行计算,得出对象的存储位置后,便直接与对应的OSD通信,完成数据的各种操作。可见,在此过程中,只要保证cluster map不频繁更新,则客户端显然可以不依赖于任何元数据服务器,不进行任何查表操作,便完成数据访问流程。在RADOS的运行过程中,cluster map的更新完全取决于系统的状态变化,而导致这一变化的常见事件只有两种:OSD出现故障,或者RADOS规模扩大。而正常应用场景下,这两种事件发生的频率显然远远低于客户端对数据进行访问的频率。

 

  • 一、RADOS的对象寻址

  Ceph 存储集群从 Ceph 客户端接收数据——不管是来自 Ceph 块设备、 Ceph 对象存储、 Ceph 文件系统、还是基于 librados 的自定义实现——并存储为对象。每个对象是文件系统中的一个文件,它们存储在对象存储设备上。由 Ceph OSD 守护进程处理存储设备上的读/写操作。 

  在传统架构里,客户端与一个中心化的组件通信(如网关、中间件、 API 、前端等等),它作为一个复杂子系统的唯一入口,它引入单故障点的同时,也限制了性能和伸缩性(就是说如果中心化组件挂了,整个系统就挂了)。

  Ceph 消除了集中网关,允许客户端直接和 Ceph OSD 守护进程通讯。 Ceph OSD 守护进程自动在其它 Ceph 节点上创建对象副本来确保数据安全和高可用性;为保证高可用性,监视器也实现了集群化。为消除中心节点, Ceph 使用了 CRUSH 算法。

技术分享图片

File —— 此处的file就是用户需要存储或者访问的文件。当用户要将数据存储到Ceph集群时,存储数据都会被分割成多个object。

Ojbect —— 每个object都有一个object id,每个object的大小是可以设置的,默认是4MB,object可以看成是Ceph存储的最小存储单元。

PG(Placement Group)—— 顾名思义,PG的用途是对object的存储进行组织和位置映射。由于object的数量很多,所以Ceph引入了PG的概念用于管理object,每个object最后都会通过CRUSH计算映射到某个pg中,一个pg可以包含多个object。

OSD —— 即object storage device,PG也需要通过CRUSH计算映射到osd中去存储,如果是二副本的,则每个pg都会映射到二个osd,比如[osd.1,osd.2],那么osd.1是存放该pg的主副本,osd.2是存放该pg的从副本,保证了数据的冗余。

  • (1)File -> object映射

  这次映射的目的是,将用户要操作的file,映射为RADOS能够处理的object。其映射十分简单,本质上就是按照object的最大size对file进行切分,相当于RAID中的条带化过程。这种切分的好处有二:一是让大小不限的file变成最大size一致、可以被RADOS高效管理的object;二是让对单一file实施的串行处理变为对多个object实施的并行化处理。

  每一个切分后产生的object将获得唯一的oid,即object id。其产生方式也是线性映射,极其简单。图中,ino是待操作file的元数据,可以简单理解为该file的唯一id。ono则是由该file切分产生的某个object的序号。而oid就是将这个序号简单连缀在该file id之后得到的。举例而言,如果一个id为filename的file被切分成了三个object,则其object序号依次为0、1和2,而最终得到的oid就依次为filename0、filename1和filename2。

  这里隐含的问题是,ino的唯一性必须得到保证,否则后续映射无法正确进行。

  • (2)Object -> PG映射

  在file被映射为一个或多个object之后,就需要将每个object独立地映射到一个PG中去。这个映射过程也很简单,如图中所示,其计算公式是:

  hash(oid) & mask -> pgid

  由此可见,其计算由两步组成。首先是使用Ceph系统指定的一个静态哈希函数计算oid的哈希值,将oid映射成为一个近似均匀分布的伪随机值。然后,将这个伪随机值和mask按位相与,得到最终的PG序号(pgid)。根据RADOS的设计,给定PG的总数为m(m应该为2的整数幂),则mask的值为m-1。因此,哈希值计算和按位与操作的整体结果事实上是从所有m个PG中近似均匀地随机选择一个。基于这一机制,当有大量object和大量PG时,RADOS能够保证object和PG之间的近似均匀映射。又因为object是由file切分而来,大部分object的size相同,因而,这一映射最终保证了,各个PG中存储的object的总数据量近似均匀。

  从介绍不难看出,这里反复强调了“大量”。只有当object和PG的数量较多时,这种伪随机关系的近似均匀性才能成立,Ceph的数据存储均匀性才有保证。为保证“大量”的成立,一方面,object的最大size应该被合理配置,以使得同样数量的file能够被切分成更多的object;另一方面,Ceph也推荐PG总数应该为OSD总数的数百倍,以保证有足够数量的PG可供映射。

  • (3)PG -> OSD映射

  第三次映射就是将作为object的逻辑组织单元的PG映射到数据的实际存储单元OSD。如图所示,RADOS采用一个名为CRUSH的算法,将pgid代入其中,然后得到一组共n个OSD。这n个OSD即共同负责存储和维护一个PG中的所有object。前已述及,n的数值可以根据实际应用中对于可靠性的需求而配置,在生产环境下通常为3。具体到每个OSD,则由其上运行的OSD deamon负责执行映射到本地的object在本地文件系统中的存储、访问、元数据维护等操作。

  Ceph通过三次映射,完成了从file到object、PG和OSD整个映射过程。通观整个过程,可以看到,这里没有任何的全局性查表操作需求。

  •  二、数据的操作流程

 以file写入过程为例,对数据操作流程进行说明。

为简化说明,便于理解,此处进行若干假定。首先,假定待写入的file较小,无需切分,仅被映射为一个object。其次,假定系统中一个PG被映射到3个OSD上。

基于上述假定,则file写入流程可以被下图表示:

技术分享图片

 

  如图所示,当某个client需要向Ceph集群写入一个file时,首先需要在本地完成上面叙述的寻址流程,将file变为一个object,然后找出存储该object的一组三个OSD。这三个OSD具有各自不同的序号,序号最靠前的那个OSD就是这一组中的Primary OSD,而后两个则依次是Secondary OSD和Tertiary OSD。

  找出三个OSD后,client将直接和Primary OSD通信,发起写入操作(步骤1)。Primary OSD收到请求后,分别向Secondary OSD和Tertiary OSD发起写入操作(步骤2、3)。当Secondary OSD和Tertiary OSD各自完成写入操作后,将分别向Primary OSD发送确认信息(步骤4、5)。当Primary OSD确信其他两个OSD的写入完成后,则自己也完成数据写入,并向client确认object写入操作完成(步骤6)。

  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写入流程,本质上是为了保证写入过程中的可靠性,尽可能避免造成数据丢失。同时,由于client只需要向Primary OSD发送数据,因此,在Internet使用场景下的外网带宽和整体访问延迟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当然,这种可靠性机制必然导致较长的延迟,特别是,如果等到所有的OSD都将数据写入磁盘后再向client发送确认信号,则整体延迟可能难以忍受。因此,Ceph可以分两次向client进行确认。当各个OSD都将数据写入内存缓冲区后,就先向client发送一次确认,此时client即可以向下执行。待各个OSD都将数据写入磁盘后,会向client发送一个最终确认信号,此时client可以根据需要删除本地数据。

  分析上述流程可以看出,在正常情况下,client可以独立完成OSD寻址操作,而不必依赖于其他系统模块。因此,大量的client可以同时和大量的OSD进行并行操作。同时,如果一个file被切分成多个object,这多个object也可被并行发送至多个OSD。

从OSD的角度来看,由于同一个OSD在不同的PG中的角色不同,因此,其工作压力也可以被尽可能均匀地分担,从而避免单个OSD变成性能瓶颈。

  如果需要读取数据,client只需完成同样的寻址过程,并直接和Primary OSD联系。

  • 三、集群维护

  从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由若干个monitor共同负责整个Ceph集群中所有OSD状态的发现与记录,并且共同形成cluster map的master版本,然后扩散至全体OSD以及client。OSD使用cluster map进行数据的维护,而client使用cluster map进行数据的寻址。

  在集群中,各个monitor的功能总体上是一样的,其相互间的关系可以被简单理解为主从备份关系。monitor并不主动轮询各个OSD的当前状态。正相反,OSD需要向monitor上报状态信息。常见的上报有两种情况:一是新的OSD被加入集群,二是某个OSD发现自身或者其他OSD发生异常。在收到这些上报信息后,monitor将更新cluster map信息并加以扩散。

  Cluster map的实际内容包括:

Montior Map: 包含集群的 fsid 、位置、名字、地址和端口,也包括当前版本、创建时间、最近修改时间。要查看监视器图,用 ceph mon dump 命令。

OSD Map: 包含集群 fsid 、创建时间、最近修改时间、存储池列表、副本数量、归置组数量、 OSD 列表及其状态(如 up 、 in )。要查看OSD运行图,用 ceph osd dump 命令。

OSD状态的描述分为两个维度:up或者down(表明OSD是否正常工作),in或者out(表明OSD是否在至少一个PG中)。因此,对于任意一个OSD,共有四种可能的状态:

—— Up且in:说明该OSD正常运行,且已经承载至少一个PG的数据。这是一个OSD的标准工作状态;

—— Up且out:说明该OSD正常运行,但并未承载任何PG,其中也没有数据。一个新的OSD刚刚被加入Ceph集群后,便会处于这一状态。而一个出现故障的OSD被修复后,重新加入Ceph集群时,也是处于这一状态;

—— Down且in:说明该OSD发生异常,但仍然承载着至少一个PG,其中仍然存储着数据。这种状态下的OSD刚刚被发现存在异常,可能仍能恢复正常,也可能会彻底无法工作;

—— Down且out:说明该OSD已经彻底发生故障,且已经不再承载任何PG。

PG Map::** 包含归置组版本、其时间戳、最新的 OSD 运行图版本、占满率、以及各归置组详情,像归置组 ID 、 up set 、 acting set 、 PG 状态(如 active+clean ),和各存储池的数据使用情况统计。

CRUSH Map::** 包含存储设备列表、故障域树状结构(如设备、主机、机架、行、房间、等等)、和存储数据时如何利用此树状结构的规则。要查看 CRUSH 规则,执行 ceph osd getcrushmap -o {filename} 命令;然后用 crushtool -d {comp-crushmap-filename} -o {decomp-crushmap-filename} 反编译;然后就可以用 cat 或编辑器查看了。

MDS Map: 包含当前 MDS 图的版本、创建时间、最近修改时间,还包含了存储元数据的存储池、元数据服务器列表、还有哪些元数据服务器是 up 且 in 的。要查看 MDS 图,执行 ceph mds dump 。

  • 四、OSD增加流程

(1)一个新的OSD上线后,首先根据配置信息与monitor通信。Monitor将其加入cluster map,并设置为up且out状态,再将最新版本的cluster map发给这个新OSD。收到monitor发来的cluster map之后,这个新OSD计算出自己所承载的PG(为简化讨论,此处我们假定这个新的OSD开始只承载一个PG),以及和自己承载同一个PG的其他OSD。然后,新OSD将与这些OSD取得联系。如图:

技术分享图片

 (2)如果这个PG目前处于降级状态(即承载该PG的OSD个数少于正常值,如正常应该是3个,此时只有2个或1个。这种情况通常是OSD故障所致),则其他OSD将把这个PG内的所有对象和元数据复制给新OSD。数据复制完成后,新OSD被置为up且in状态。而cluster map内容也将据此更新。这事实上是一个自动化的failure recovery过程。当然,即便没有新的OSD加入,降级的PG也将计算出其他OSD实现failure recovery,如图:

 技术分享图片

(3)如果该PG目前一切正常,则这个新OSD将替换掉现有OSD中的一个(PG内将重新选出Primary OSD),并承担其数据。在数据复制完成后,新OSD被置为up且in状态,而被替换的OSD将退出该PG(但状态通常仍然为up且in,因为还要承载其他PG)。而cluster map内容也将据此更新。这事实上是一个自动化的数据re-balancing过程,如图:

技术分享图片

(4)如果一个OSD发现和自己共同承载一个PG的另一个OSD无法联通,则会将这一情况上报monitor。此外,如果一个OSD deamon发现自身工作状态异常,也将把异常情况主动上报给monitor。在上述情况下,monitor将把出现问题的OSD的状态设为down且in。如果超过某一预订时间期限,该OSD仍然无法恢复正常,则其状态将被设置为down且out。反之,如果该OSD能够恢复正常,则其状态会恢复为up且in。在上述这些状态变化发生之后,monitor都将更新cluster map并进行扩散。这事实上是自动化的failure detection过程。

 

Ceph学习之路 之Ceph的工作原理及流程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abdm-989/p/12198217.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