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QYX
以前我们使用过单体架构,把多个系统放到一个容器中集体调用,这种模式开发简单,适合小型应用但不利于扩展且代码耦合,后来我们引入和垂直应用架构,系统间相互独立,通过前端统一调用,虽然解决了高并发的问题,也可以针对水平扩展,但也存在着系统间相互独立,且重复开发的缺点,现在我们就来认识最常用的架构模式:分布式架构和微服务架构。
SOA全称为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即面向服务的架构,它可以根据需求通过网络对松散耦合的粗粒度应用组件(服务)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一个服务通常以独立的形式存在与操作系统进程中。
站在功能的角度,把业务逻辑抽象成可复用、可组装的服务,通过服务的编排实现业务的快速再生,目的:把原先固有的业务功能转变为通用的业务服务,实习业务逻辑的快速复用
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发现SOA有如下几个特点、分布式、可重用、扩展灵活、松耦合
当垂直应用越来越多,应用之间交互不可避免,将核心业务抽取出来,作为独立的服务,逐渐形成稳定的服务中心,使前端应用能更快速的响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SOA
抽取公共的功能为服务,提高开发效率
对不同的服务进行集群化部署解决系统压力
基于ESB/DUBBO减少系统耦合
缺点:
抽取的服务粒度较大
服务提供方与调用接口耦合度较高
SOA架构示意图
微服务架构:
优点:
通过服务的原子化拆分(拆到不可再拆了),以及微服务的独立打包,部署和升级,小团队的交付周期将缩短,运维成本也将大幅度下降
微服务遵循单一原则,微服务之间采用Restful等轻量协议传输
缺点:
微服务过多,服务治理成本高,不利于系统维护
分布式系统开发的技术成本高(容错、分布式事务等)
流行的调用技术:RPC,http
分布式中的CAP原理
C 一致性(多节点下数据一致) A 可用性(保持服务可以用:多节点) P 分区容错性(是否可以将数据存到多个地方)
一个系统中不可能同时满足C、A、P
一般就是ac放弃分区容错(物理数据库) ap可以短暂允许数据的不一致(NoSQL数据库的选择,互联网中用的较多) cp 放弃可用性()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qyx66/p/12229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