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载于本人个人网站:http://www.unlimitedbladeworks.cc/reading_201912_02
第一遍阅读时间 2019/12/23 ~ 2019/12/31
书名 | 经济学原理(第7版): 微观经济学分册/Principle of Economics,seventh edition |
---|---|
作者 | (美) 曼昆/N. Gregory Mankiw 著 ; 梁小民 梁砾译 |
出版社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787毫米×1092毫米 16开本 35印张 669千字 | |
版次 | 2015年5月第1版 2015年5月第1次印刷 |
书号 | ISBN 978-7-301-25690-9 |
定价 | 72.00元 |
经济学原理 : 第7版. 微观经济学分册 / (美) 曼昆(Mankiw,N.G.) 著 ; 梁小民, 梁砾译.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5 ISBN 978-7-301-25690-9
Ⅰ. ①经… Ⅱ. ①曼… ②梁… ③梁… Ⅲ. ①微观经济学-高等学校-教材 Ⅳ. ①F0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078515号
CIP核准号 2015078515 ISBN 978-7-301-25690-9 正书名 经济学原理 丛书名 出版单位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出版时间 2015.5 版次 1版 印次 1 定价(元) 72.0 正文语种 开本或尺寸 26 × 19 装帧方式 平装 中图法分类 F0 主题词 微观经济学-高等学校-教材 内容提要 本书是目前国内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引进版经济学教材之一,其最大特点是它的“学生导向”,它更多地强调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政策分析,而非经济学模型。第7版在延续该书一贯风格的同时,对第6版作了全面修订和改进,更新了原书中的大部分“新闻摘录”和部分“参考资料”、“案例研究”等专栏,修改了部分习题。本书为微观分册。
这是第一篇,一边看电子书一边写下的读书笔记。
本书是经济学入门教材,浅显易懂,而且没有什么表格公式。
帮我了解了微观经济学的很多概念,学习了微观经济学研究问题看问题的方法。
看待一个经济问题时,效率和平等应该如何平衡,处理一件事情时又应该如何取舍平衡。
书中的有些观点我并不赞同。
看这本书拖延了几天,看到最后一章讲行为经济学的一节里提到拖延的问题,还真有点讽刺的感觉。
一个纯粹的经济学家或许也孟子性善论的支持者吧。经济学家追求的是社会总剩余的最大化,也就是社会幸福感最大化。
学习经济学三个原因:
1.理解所生活的世界
2.更精明的参与经济
3.更好的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原理1 人们面临取舍
社会要 1在“黄油和大炮”间 2在效率和平等间 权衡取舍
原理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这个即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原理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rational people)假设 :系统而有目的的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
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
理性人比较边际收益(marginal benefit)和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来做决策
用边际效益解释钻石和水的悖论(个人有点疑问,感觉只能解释钻比水贵,但不能解释钻为什么那么贵)
原理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incentive)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惩罚或奖励的预期)。
汽车安全带悖论-减少每次司机伤亡,增加了车祸数量,其实没减少总伤亡,还增加行人伤亡
原理5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该原理没有什么理论说明,只举了些互补的例子,其实是一种假设了)
原理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的一种好方法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
“看不见的手”导致合意的市场
中央计划经济的失败是由于绑住了看不见的手
原理7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需要政府的原因 1 实施规则维持制度,保证看不见的手施展魔力 2 看不见的手强有力但并非无所不能,政府干预可以促进效率或者促进平等
效率方面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原因 1 外部性(externality) 2市场势力(market power)
平等方面 看不见的手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有足够的食物等等
原理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存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生活水平的差别归因于各国生产率(productivity)的差别,即每一单位劳动投入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差别。
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简单的,意义是深远的。对于公共政策也有深远含义。
(无月按:没有解释为什么会各国生产率有差异)
原理9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inflation),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无月按:并没有解释何为过多货币)
原理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是用生产的物品与服务量或雇用的人数来衡量的,经济活的的无规律、很大程度上无法预测的波动
破窗谬论-破窗创造就业-消费-经济繁荣,而实际上不破窗依然有-消费-经济繁荣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
爱因斯坦:“所有科学不过是日常思考的不断完善而已。”
合理假设,不同情况使用不同假设
经济模型建立在假设基础上
循环流量图(circular-flow diagram)模型: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lities frontier)模型: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如果一个经济从它可以获得的稀缺资源中获得了它能得到的全部东西,就称这种结果是有效率的。边界上的各点(ABEF)代表有效率的生产水平。D点代表无效率结果。C点代表目前不可能结果。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特定市场上互相交易的学科。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的学科。
实证表述(positive statements):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规范表述(normative statements):试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实证表述时是科学家,规范表述时是政策顾问。
基本原因:1对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同 2价值观不同,对政策目标有不同的规范观点
科学判断的不同 价值观的不同 感觉与现实
网络游戏经济学
原因和结果 忽略的变量 反向因果关系
通过专业化和贸易,达到两者获取的产品都增加
(无月按:例子里,一方明显压制另一方,且明显强者有定价权。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没有贸易时,两者都是生产消费平衡的?或者说双方都是自己的生产不满足消费)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一个生产者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物品的能力。
一个人不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最多两人机会成本相同。
由于存在比较优势,所以产生贸易,双方都获利。
贸易可以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获益,因为它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
贸易的价格,对从贸易中获益的双方而言,他们进行贸易的价格在两种机会成本之间。
(无月按:市场不仅仅只有两人,如果是三人甚至更多人的情况,可以类推吗?)
进口品(imports):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出口品(exports):在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比较优势原理不仅适用于个人,还适用于国家。经济学家用比较优势原理支持各国间的自由贸易。
个人感想:
(无月按:关于这章,个人觉得比较优势可以用于个人,因为个人精力有限,但不适用国家。比较优势理论出现之前已经提到绝对优势了,对于国家而言,绝对优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必需品。当完全遵循比较优势进行贸易,那么放弃对自己弱势项目的绝对优势的培养是否也是机会成本呢?另外生产是会过剩的,而这章的例子似乎是生产不会过剩,生产的东西自己反正都会消费掉。
也就是说,如果承认比较优势完全正确,那么比较优势本身如何精确计算也是问题。
从国家角度,如果因为交易导致A产品的产能下降,那么他的绝对优势必然下降,但是B产品的比较优势却上升了,这种交易真得能提高这个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吗?)
市场(market):由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买者与卖着组成的一个群体。
竞争市场(competitive market):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假设完全竞争 1销售物品完全相同 2买者和卖者都人数众多,没有个体可以影响市场价格。买卖双方必须接受市场决定的价格,被称为价格接受者。
垄断者
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数量。
需求定理(law of demand):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需求表(demand schedule):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需求曲线(demand curve):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市场需求是所有个人对某种特定物品或服务的需求总和。
需求曲线的移动
同价格下,需求量增加的变动,曲线右移 需求增加
同价格下,需求量减少的变动,曲线左移 需求减少
影响因素: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爱好,预期,买者数量
正常物品(normal good):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低档物品(inferior good):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替代品(substitutes):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增加的两种物品。
互补品(complements):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减少的两种物品。
供给量(quantity supplied):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供给定理(law of supply):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供给表(supply schedule):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的表格。
供给曲线(supply curve):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市场供给是所有卖者供给的总和。
供给曲线的移动
同价格下,供给量增加的变动,曲线右移 供给增加
同价格下,供给量减少的变动,曲线左移 供给减少
影响的重要变量:投入品价格,技术,预期,卖者的数量
均衡(equilibrium):市场价格达到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时的状态。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
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两线相交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equilibrium quantity):均衡价格下的供给量与需求量。两线相交时的数量。
均衡价格时,买卖数量相平衡,也被称为市场出清价格。
过剩(surplus):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状态,也称超额供给状态。
短缺(shortage):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状态,也称超额需求状态。
供求定理(law of supply and demand):任何一种物品的价格都会自发调整,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观点。
分析平衡变动的三个步骤
1 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使两者都移动)。
2 确定曲线移动方向。
3 用供求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引导经济决策从而配置稀缺资源的信号。
(无月按:其实我对供给定理,供给曲线是有疑问的,价格和供给量为什么是正相关的呢?或者说这个定理的前置条件是什么呢?这个定理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弹性(elasticity):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某种决定因素的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需求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决定因素: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有代替品富有弹性),必需品与奢侈品(必需品缺乏弹性,奢侈品富有弹性),市场的定义(狭窄定义市场弹性大于宽泛定义市场),时间范围(物品需求长期内更富有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计算:
为了避免升降时需求价格弹性不同,使用改进的中点法,计算(Q1,P1)和(Q2,P2)两点间的需求价格弹性的中点法:
各种需求曲线
当弹性大于1,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弹性小于1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弹性等于1,需求具有单位弹性。
极端情况零弹性,需求完全无弹性,另一极端情况,需求完全有弹性。
总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
总收益(total revenue):一种物品的买者支付从而卖者得到的量,用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来计算。
当需求缺乏弹性(价格弹性小于1),价格和总收益同方向变动,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
当需求富有弹性(价格弹性大于1),价格和总收益反方向变动,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
如果需求是单位弹性的(价格弹性等于1),价格变动时,总收益不变。
沿着一条线性需求曲线的弹性和总收益
在价格低而数量高的各点上,需求曲线是缺乏弹性的;在价格高而数量低的各点上,需求曲线是富有弹性的。
其他需求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成读不懂指标,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正常物品 低档物品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cross-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指标,用第一种物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第二种物品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替代品 互补品
供给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计算
各种供给曲线
两个极端 供给完全无弹性 供给完全有弹性
农业技术提高导致单位产量提高,总收益反而下降(前提是农业需求缺乏弹性)
石油输出国组织不能保持石油高价格(长期条件下需求富有弹性)
禁毒增加还是减少毒相关犯罪(短期缺乏弹性,增加犯罪,长期富有弹性,减少犯罪。另外禁毒教育短期也能减少犯罪)
价格上限(price ceiling):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价格下限(price floor):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价格上限高于平衡价格,非限制性,没有影响。
价格上限低于平衡价格,限制性约束,导致短缺。
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上限时,就产生了物品的短缺,而且卖着必须在大量潜在买者中配给稀缺物品。
案例:汽油排队,租金控制
价格下限低于平衡价格,限制性价格下限,引起过剩。
案例 最低工资
评价价格控制 十大原理里的市场调节和政府控制
税收归宿(tax incidence):税收负担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方式。
向卖者征税
税收抑制里市场活动。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该物品在新均衡时的销售量减少了。
买者与卖者分摊了税收负担。在新均衡时,买者为该物品支付的更多了,而卖者得到的更少了。
向买者征税
结论是,对买者征税和对卖者征税是相同的。
案例:工薪税
弹性与税收归宿
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
工薪税主要由工人承担。
经济受两种规则体系支配:供求规律和政府制定的法规。
对一种物品的征税是在买者支付的价格和卖者得到的价格之间打入一个楔子。当市场向新均衡变动时,买者支付的价格搞了,而卖者从该物品得到的价格低了。从这种意义上说,买者与卖者分摊了税收负担。税收归宿不取决于是向买者征税还是向卖者征税。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的一门学问。
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它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
需求曲线给出的价格表示边际买者的支付意愿。边际买者是指如果价格再高一点就首先离开市场的买者。
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
价格降低如何增加消费者剩余
原来消费者增加的消费者剩余+新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衡量什么
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从一种物品中得到的自己感觉到的利益。在大多数市场上,消费者剩余确实反映了经济福利。
(无月按:学习一个经济学概念步骤:1 定义 2 如何计算这个概念 3 这个概念如何变化 4 这个概念是用来计算什么的,意义是什么)
成本(cost):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而必须放弃的所有东西的价值。
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卖者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它衡量卖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
用供给曲线衡量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给出的价格标示边际卖者的成本。边际卖者是价格如果再降低一点就首先离开市场的卖者。
价格之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生产者剩余。
价格上升如何增加生产者剩余
原来生产者增加的生产者剩余+新生产者的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衡量卖者的福利。
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解决基本问题:由自由市场决定的资源配置是合意的吗?
仁慈的社会计划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意愿良好的独裁者
总剩余:一种可能衡量指标是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
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
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
然后得到
总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无月按:这个推导结果,将价格去掉了,所以总剩余其实只和交易量相关了,所以要促进最大交易?)
效率(efficiency):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
平等(equality):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地分配经济成果的性质。
市场均衡的评价
从曲线可以看出,自由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最好方法。(无月按:总剩余最大,其实只是效率最高的方法)
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使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总和达到最大化。这就是说,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指引买者与卖者有效地配置资源。
案例 人体器官市场 计时停车位
本章基于两个假设:
1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 有些市场不是完全竞争,存在市场势力控制价格,导致市场无效率
2 市场结果只影响参与市场的买者和卖者。 存在外部性,产生副作用,影响其他人。
市场势力和外部性是一种被称为市场失灵的普遍现象的例子。
市场失灵情况下,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
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Jr.):“税收是我们为文明社会所付出的代价。”
那文明社会的代价是多少?
税收给买者和卖者带来的成本超过了政府所筹集到的收入。
税收是楔子
税收如何影响市场参与者
税收收入
税收如何影响福利
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市场扭曲(例如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
税收引起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买者和卖者不能实现某些贸易的好处。
8.2 决定无谓损失的因素
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决定税收的无谓损失大小。
供给和需求的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也就越大。
案例 关于无谓损失的争论
美国劳动收入的边际税率——对最后一美元收入所征收的税收——约为40%
税收的无谓损失增加要快于税收规模的扩大。
案例 拉弗曲线和供给学派经济学
新闻摘录 税收争论
高税率影响工作时长
税收给市场参与者带来损失,不仅是因为税收将资源从市场参与者手中转到政府手中,还因为税收改变了激励,并扭曲了市场结果。
微观经济学家研究如何最好的设计税制,包括如何达到平等与效率之间的适当平衡。宏观经济学家研究税收如何影响整个经济,以及决策者可以如何运用税制来稳定荆棘鸟活动,并再次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
税收增加越多,它对激励的扭曲越大,无谓损失也就越大。但由于税收减少了市场规模,税收收入不一定会一直增加。税收收入起初随着税收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但如果税收规模达到足够大,税收收入就会开始下降。
世界价格(world price):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通行的价格。
价格接受者
出口国的得失
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出口者时,国内该物品生产者的状况变好了,而国内该物品消费者的状况变坏了。
从赢家收益超过了输家损失的意义上说,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加了。
(无月按:应该如何调节呢?出口商品不对内销售?)
进口国的得失
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进口者时,国内该物品消费者的状况变好了,而国内该物品生产者的状况变坏了。
从赢家收益超过输家损失的意义上说,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加了。
(无月按:所以需要关税了)
关税的影响
关税(tariff):对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关税减少了进口量,并使国内市场向没有贸易时的均衡移动。
关税的无谓损失。
参考资料 进口配额:另一种限制贸易的方法
结论:进口配额和关税很相似,无论关税还是进口配额都减少了进口品的数量,提高了该物品的国内价格,减少了国内消费者的福利,增加国内生产者的福利,并引起无谓损失。
国际贸易的其他好处
1 增加了物品的多样性
2 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了成本:一些物品只有大量生产时,才能以低成本生产,这种现象被称为规模经济。
3 增加了竞争
4 加强了思想交流
新闻摘录 对自由贸易的威胁
工作岗位论
每个国家的工人都会在该国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中找到工作
(无月按:这条我比较反对,一个国家不能只有有比较优势的行业)
国家安全论
幼稚产业论
不公平竞争论
作为讨价还价筹码的保护论
尽管这些观点在某些情况下有些道理,但经济学家相信,自由贸易通常是一种更好的政策。
(无月按:对于以上的所有论点,作者都提出了反对意见,不过我觉得,对国家而言,经济行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也就是说从国家角度而言,效率不是第一位的。我赞同国际贸易,但是针对部分行业还是要做些限制和保护)
新闻摘录 关于自由贸易的再思考
案例研究 贸易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
单边贸易和多边贸易
外部性(externality):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
负外部性:这种影响对旁观者不利
正外部性:这种影响对旁观者有利
外部性内在化(internalizing the externality):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负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正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合意的数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对负外部性的物品征税和给予正外部性的物品补贴来使外部性内在化。
新闻摘录 乡村生活的外部性 城市比郊区更环保(无月按:文中用于比较的例子是否合理?郊区也是开车出行的)
案例研究 技术溢出、产业政策与专利保护 补贴机器人
政府旨在促进技术进步的行业的干预有时称为产业政策
政府的两种反应: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对行为进行管制;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提供激励。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1 矫正税与补贴
矫正税(corrective taxes):旨在引导斯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也被称为庇古税(Pigovian taxes)。
对于负外部性,矫正税改变了激励,使资源配置向社会最优水平移动。因此,矫正税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提高了经济效率。
案例研究:为什么对汽油征收的税如此之重,三个负外部性 拥堵,车祸,污染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2 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创造了新的稀缺资源
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不产生新的外部性,所以是合理的。
而且 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可以达到更好的价格。
可以认为矫正税和污染许可证是具有相等性的。
(无月按:我想到了各国的碳排放量,不过这个资源是谁创造的呢?每个国家初始的量又是根据什么来定的呢?)
新闻摘录 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应该做什么?
对关于污染的经济分析的批评
环保主义者认为清新的空气和清洁的水是基本人权,不应该考虑经济方面,然而经济学家不这么认为。这些东西也是有价值的,人们面临取舍。
道德,慈善行为,有关各方的利己性,利益各方签订合约
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的观点。
科斯定理说明,私人经济主体可以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无论最初的权利如何分配,有关各方总可以达成一种协议,在这种协议中,每个人的状况都可以变好,而且,结果是有效率的。
为什么私人解决方法并不总是有效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各方在达成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交易成本可以是很多,翻译费用,律师费用等等。
在许多情况下,在许多利益各方达成协议是困难的,所以科斯定理并不适用。
排他性(excludability):一种物品具有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
消费中的竞争性(rivalry in consumption):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将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的特性。
四种类型物品
1 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既有排他性又有消费竞争性的物品。
2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既无排他性又无消费竞争性的物品。
3 公共资源(common resources):有消费竞争性但无排他性。
4 俱乐部物品(club goods):有排他性但无消费竞争性。(自然垄断的一种类型)
物品间的类型界线有时是模糊的。
搭便车者问题
搭便车者(free rider):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免为此付费的人。
公共物品的一般性结论:由于公共物品没有排他性,搭便车者问题的存在就使私人市场无法提供公共物品。但是政府可以潜在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政府确信一种公共物品的总利益大于成本,它就可以提供该公共物品,并用税收收入对其进行支付,从而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好。
三种最重要的公共物品:国防,基础研究,反贫困
案例研究 灯塔是公共物品吗(对于船长,对于灯塔所有者)
成本-收益分析的难题
政府需要决定提供哪些公共物品以及提供多少
成本-收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研究。
案例研究 一条生命值多少钱(通过观察冒险行为得出结论 一个人生命价值约为1000万美元)
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一个说明从整个社会角度看,为什么公共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的寓言
公地悲剧
大量放牧导致土地退化,无法放牧,最后大家都无法生活。
公地悲剧得出一般性结论:当一个人使用公共资源时,他就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公共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政府可以通过用管制或税收以减少公共资源的消耗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政府有时也可以把公共资源变成私人物品。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许多人公有的东西总是被关心得最少,因为所有人对自己东西的关心都大于对与其他人共同拥有的东西的关心。”
一些重要的公共资源
清洁的空气和水
拥堵的道路
(新闻摘录 收费公路案例)
鱼、鲸和其他野生动物
(案例研究 为什么奶牛没有绝种)
(无月按:野生动物是公共资源,养殖动物是私有物品,所以养殖的保护动物可以吃)
本·富兰克林(Ben Franklin):“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死亡和税收以外,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无疑的。”
税制应该既有效率又平等
联邦政府
纳税义务(tax liability)
收入 个人所得税 边际税率 工薪税(社会保险税) 公司所得税 销售税等
支出 转移支付 医疗 国防 净利息 其他
预算赤字(budget deficit):政府支出大于政府收入。
预算盈余(budget surplus):政府收入大于政府支出。
政府通过向公众借款来为预算赤字筹资。当有预算盈余时,用剩余的收入来减少其未清偿债务。
案例研究 未来的财政挑战(老龄化)
州与地方政府
收入 销售税 财产税 个人所得税 公司所得税 联邦政府 其他
支出 教育 医疗 公共秩序与安全 收入保障 高速公路 利息 其他
两种成本
当税收扭曲了人们做出决策时引起的无谓损失
纳税人在遵照税法时承担的管理负担
无谓损失
案例研究 应该对收入征税,还是应该对消费征税
管理负担
税法漏洞是故意为之
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
平均税率(average tax rate):支付的总税收除以总收入。
边际税率(marginal tax rate):增加1美元收入所支付的额外税收。
定额税(lump-sum tax):对每个人等量征收的税收。
定额税虽然最有效率,但是不平等。
受益原则(benefits principle):认为人们应该根据他们从政府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的思想。
支付能力原则(ability-to-pay principle):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所能承受的负担来对这个人征税的思想。
两个推论:
纵向平等(vertical equity):主张支付能力更强的纳税人应该缴纳更多税收的思想。
横向平等(horizontal equity):主张有相似支付能力的人应该缴纳等量税收的思想。
三种税制
比例税(proportional tax):高收入纳税人和低收入纳税人缴纳收入中相同比例的税收。
累退税(regressive tax):高收入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低于低收入纳税人的这一比例。
累进税(progressive tax):高收入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高于低收入纳税人这一比例。
案例研究:如何分配税收负担
税收归宿与税收平等
税收归宿——研究谁承担税收负担——是评价税收平等的核心问题。
粘蝇纸理论
(无月按:皮衣税这个例子,应该对全部奢侈品征税,这样不就降低了弹性了?)
新闻摘录 税收支出
案例研究 谁支付公司所得税(最终承担人是顾客和公司工人)
产业组织研究企业有关价格和数量的决策如何取决于它们所面临的市场条件。
总收益(total revenue):企业出售其产品所得到的货币量。
总成本(total cost):企业用于生成的投入品的市场价值。
利润(profit):总收益减去总成本。
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作为机会成本的成本
显性成本(explicit costs):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隐性成本(implicit costs):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作为一种机会成本的资本成本
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
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总收益减总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会计利润(counting profit):总收益减总显性成本。
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边际产量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
从生产函数到总成本曲线
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fixed costs):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s):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
平均总成本(average total cost, ATC):总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固定成本(average fixed cost, AFC):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 AVC):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 MC):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
平均总成本=总成本/产量
ATC=TC/Q
边际成本=总成本变动量/产量变动量
MC=ΔTC/ΔQ
成本曲线及其形状
递增的边际成本
U形平均总成本
有效规模(efficient scale):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边际成本和平均总成本之间的关系
只要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下降;只要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上升。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在平均总成本曲线最低点相交。
(无月按:我想到互联网经济的初始边际成本极低且增长率也极低,这就是暴利的来源吧)
典型的成本曲线
三个共同特征
1 随着产量增加,边际成本最终会上升。
2 平均总成本曲线是U形的
3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在平均总成本曲线最低点处相交
一个企业的成本往往取决于所考虑的时间范围。特别是,许多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的,但在长期中是可变的。结果,当企业改变其产量水平时,短期中的平均总成本可以比长期中增加得更快。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
规模不经济(diseconomoies of scale):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长期平均总成本在产量变动时保持不变的特性。
参考资料 针厂的经验(专业化和规模经济)
(无月按:我觉得未来智能机器人将改变制造业对专业化这一要求,应该会使得制造业产生类似于互联网边际成本那样的产出)
市场势力
竞争市场(competitive market):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的市场。有时也称完全竞争市场。
两个特征:1 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许多卖者 2 各个卖者提供的物品大体上是相同的。
有时也把第三个条件作为特征:3 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
在竞争市场上,买者和卖者必须接受市场决定的价格,因而被称为价格接受者。
平均收益(average revenue):总收益除以销售量。
对所有企业而言,平均收益等于物品的价格。
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变动。
对竞争企业而言,边际收益等于物品的价格。
企业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
边际成本曲线和企业的供给决策
利润最大化的一般规律
1 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企业应该增加其产量。
2 如果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企业应该减少其产量。
3 在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
在本质上,由于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决定了企业在任何一种价格时愿意供给的物品数量,因此,边际成本曲线也是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但是该结论有些限制
停止营业:由于当前的市场条件而在某个特定时期不生产任何东西的短期决策。
退出:指离开市场的长期决策。
沉没成本
如果生产能得到的收益小于生产的可变成本,企业就停止营业。
竞争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上的那一部分。
公式推导可得 P<AVC停止营业,也就是价格小于平均可变成本时
覆水难收也其他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sunk cost):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沉没成本对于供给决策无关紧要,对于个人决策也是如此。
案例研究 生意冷清的餐馆和单机的小型高尔夫球场
企业退出或进入一个市场的长期决策
如果从生产中得到的收益小于它的总成本,企业就应该退出市场。
公式推导可得P<ATC,价格小于平均总成本,就退出
由此,进入标准是P>ATC
竞争企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总成本曲线之上的那一部分。
用竞争企业图形来衡量利润
由
利润=TR-TC
推导得
利润=(P-ATC)*Q
短期:有固定数量企业的市场供给
每个企业供给量相加
长期:有进入与退出的市场供给
在这种进入和退出过程结束时,仍然留在市场中的企业的经济利润必定为零。
(无月按:注意,是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并且是进退过程结束时)
只有当价格与平均总成本被推向相等时,进入与退出过程才结束。
在可以自由进入与退出的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中,企业一定是在其有效规模上运行。
如果竞争企业利润为零,为什么它们要留在市场上
这个利润是包含隐性成本的,零利润的时候也覆盖了隐性成本。经济学家和会计师不同。
短期与长期内的需求移动
为什么长期供给曲线可能向右上方倾斜
1 生产资源数量可能是有限的,引起价格上升
2 不同企业可能有不同成本
市场价格代表边际企业——如果价格有任何下降就退出市场的企业——的平均总成本。这种企业赚到零利润,但成本更低的企业赚到正利润。
由于企业在长期中比在短期中更容易进入和退出,所以长期供给曲线一般比短期供给曲线更富弹性。
十大原理之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全章中假设,企业是价格接受者。
(无月按:这章很精彩啊,一开始看内容提要,不明白零利润的原因,现在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误解也是如此吧,先入为主的概念,导致了误解。都是有假设和适用范围的)
竞争企业是价格接受者,而垄断企业是价格决定者。
十大原理之政府改善市场结果
垄断企业(monopoly):作为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唯一卖者的企业。
基本原因是进入壁垒,形成进入壁垒的三个原因
垄断资源:生产所需要的关键资源由单个企业所拥有。
政府管制:政府给予单个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权利。
生产流程:某个企业能以低于大量企业的成本生产产品。
垄断资源,关键资源的排他性是一个潜在起因,但垄断实际很少产生于此。
政府创造的垄断,专利法,版权法
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服务而产生的垄断。
当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企业越多,每个企业产量越少,平均总成本越高。
随着市场扩大,一个自然垄断市场可能会变为一个更具竞争性的市场。
垄断与竞争
市场需求曲线限制了垄断者通过其市场势力获得利润的能力。
垄断者的边际收益总是小于其物品的价格。
产量效应:销售数量增多了,即Q增大,从而可能增加总收益。
价格效应:价格下降了,即P降低,从而可能减少总收益。
利润最大化
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产量是由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对于竞争企业:P=MR=MC
对于垄断企业:P>MR=MC
在竞争市场上,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垄断市场上,价格大于边际成本。
参考资料:为什么垄断者没有供给曲线?(垄断者可以决定价格,所以供给曲线没有意义)
垄断者的利润
由
利润=TR-TC
推导得
利润=(P-ATC)*Q
案例研究 垄断药品与非专利药品
无谓损失
可以在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之处找出社会有效率的产量。
垄断者生产的量小于社会有效率的产量。
垄断引起的无谓损失类似于税收引起的无谓损失,垄断者类似于一个私人收税者。
垄断利润是一种社会代价吗
问题不在价格,而在于无效率的低产量
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
(无月按:关于定价的事情果然都已经写在教科书上,如今的大数据杀熟,真是方便啊)
竞争市场上不会有价格歧视。
关于定价的一个寓言
书,出版社,在不同市场定价不同
而在实际中有平装本和精装本
“ 定价寓言”的寓意
三个关于价格歧视的结论
1 价格歧视是利润最大化垄断者的一种理性策略。
2 价格歧视要求能根据支付意愿划分顾客。推论,某些市场势力会阻止企业实行价格歧视。其中一种是套利。
套利:在一个市场上以低价购买一种物品,而在另一个市场上以高价出售。
3 价格歧视可以增进经济福利。价格歧视可以消除垄断定价中固有的无效率。但是福利增加的表现是生产者剩余更高,而不是消费者剩余。
对价格歧视的分析
完全价格歧视描述垄断者完全了解每个顾客的支付意愿,并对每位顾客授权不同价格的情况。
(无月按:果然大数据杀熟)
现实中,价格歧视是不完全的,唯一确定的结论是:价格歧视增加了垄断利润,否则企业就会选择对所有顾客收取同样的价格了。
价格歧视的例子
电影票 飞机票价 折扣券 财务援助 数量折扣
新闻摘录 高等教育中的价格歧视(助学金补贴,富人补贴穷人)
四种方式
1 努力使垄断行业更有竞争性
2 管制垄断者的行为
3 把一些私人垄断企业变为公共企业
4 不作为
用反托拉斯法增强竞争
反托拉斯法是“一部全面的经济自由宪章,其目的在于维护作为贸易规则的自由和不受干预的竞争。”
反托拉斯法给予政府促进竞争的各种方式。
合并的收益有时被称为“协同效应”
管制
政府不允许随意定价
公有制
政府自己经营自然垄断企业。经济学家更偏爱私有自然垄断。
不作为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政府不应该去纠正垄断定价的无效率。与政策不可避免的不完善相比,市场失灵的程度相对要小,政府可以选择不作为。
垄断的普遍性
1 某种意义上说,垄断是普遍的
2 但有相当大垄断势力的企业是很少的。
3 垄断势力是一个程度问题。
出版行业
不完全竞争
寡头(oligopoly):只有少数几个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卖者的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存在许多出售相似但不相同产品的企业的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的特征:
1 许多卖者:有许多企业争夺相同的顾客群体。
2 产品存在差别:每个企业不是价格接受者,而是面临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3 自由进入和退出:企业可以无限制地进入或退出一个市场。
市场结构有四种类型
短期中的垄断竞争企业:产量和价格与垄断者一样
长期均衡
正如在垄断市场上一样,价格大于边际成本。
正如在竞争市场上一样,价格等于平均总成本。
垄断与完全竞争
1 生产能力过剩
完全竞争企业在有效规模上生产,垄断竞争企业有过剩生产能力。
2 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加成
完全竞争企业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垄断竞争企业价格高于边际成本
垄断竞争与社会福利
1 引起无谓损失
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引起管制自然垄断所产生的的所有问题
2 垄断竞争下新企业进入还有两个外部效应
1 产品多样化外部性:由于消费者从新产品引进中得到了消费者剩余,因此新企业进入给消费者带来了正外部性
2 抢走业务外部性:由于其他企业因新竞争者进入而失去了部分顾客和利润,因此新企业进入给原有企业带来了负外部性。
结论是:垄断竞争市场不具有完全竞争市场所具有的全部合意的福利特点,看不见的手不能确保总剩余最大化。
新闻摘录 多样性不充分是一种市场失灵(市场配置也只是多数人专制)
就整个经济而言,企业总收益中有2%左右用于广告
关于广告的争论
广告的批评者 1 企业操纵人的爱好,广告是心理性而非信息性的 2 广告抑制了竞争,夸大了产品间的区别
广告的辩护者 1 广告提供信息 2 广告促进竞争 ,让顾客了解企业可以利用价格差
随着时间推移,决策者逐渐接受广告可以使市场更具竞争性
案例研究 广告与眼镜的价格(广告促进竞争并使消费者得到了较低的价格。无月按:我的问题是是否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
作为质量信号的广告
企业愿意用大量的钱来做广告,这本身就向消费者传递了一个所提供产品质量的信号。
企业投入的广告费用要获得的收益超过广告费才会做
信息并不在于广告的内容,而仅仅在于做广告本身与其昂贵的价格。
(无月按:我觉得这里有隐含假设:假设基于理性人,且非虚假广告)
品牌
品牌企业愿意花更多的广告费,产品价格更高
批评者:品牌使消费者感觉到实际上不存在的差别。品牌对经济是坏事。
辩护者:品牌是消费者保证他们购买的物品高质量的一种有用方法。 1 品牌向消费者提供了购买前不易判断的产品质量的信息。 2 品牌向企业提供了保持高质量的激励,因为企业有保持自己品牌声誉的财务利害关系。这些使得价格和产品质量上的竞争更为激烈。
争论焦点:消费者对于品牌产品的偏好大于无品牌替代品的偏好是不是理性的。批评者认为非理性,辩护者认为理性。
垄断竞争,是垄断和竞争的混合。
由于垄断竞争企业生产有差别的产品,因此每个企业都要靠做广告打出自己的品牌来吸引顾客。
寡头(oligopoly):只有少数几个卖者提供 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市场结构。
博弈论(game theory):研究在策略状况下人们如何行为的理论。
我们说的“策略”的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当他在不同行为之中做出选择时,必须考虑其他人会对他采取的行为做出什么反应。
寡头的关键特征是合作与利己之间的冲突。
双头的例子
只有两个卖者的寡头
竞争、垄断和卡特尔
勾结(collusion):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生产的产量或收取的价格达成的协议。
卡特尔(cartel):联合起来行事的企业集团。
新闻摘录 公开的价格勾结
寡头的均衡
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在假定所有其他主体所选策略为既定的情况下选择他们自己最有策略的状态。
当寡头企业单独地选择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时,它们生产的产量大于垄断但小于竞争的产量水平。寡头价格低于垄断价格,但高于竞争价格(竞争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寡头数量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产量效应:由于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在现行价格时每多销售1加仑水将增加利润。
价格效应:提高产量将增加总销售量,这就会降低水的价格并减少所销售的所有其他水的利润。
随着寡头市场上卖者数量增加,寡头市场就会越来越像竞争市场。其价格接近于边际成本,生产量接近于对社会有效率的水平。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占优策略(dominant strategy):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对一个参与者都为最优的策略。
从个人角度来看,合作是不理性的。
作为囚徒困境的寡头
案例研究 OPEC和世界石油市场
囚徒困境的其他例子
军备竞赛
公共资源
囚徒困境与社会福利
答案取决于环境。
在某些情况下,非合作均衡对社会和参与者来说都是不利的。如军备竞赛。
与此相反,在企图维持垄断利润的寡头情况下,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缺乏合作是合意的。
人们有时能合作的原因
囚徒困境表明合作是困难的。但合作真的不可能吗?
参与者可以解决囚徒困境是因为,他们的博弈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的。
在多次进行的囚徒困境博弈中,两个参与者可能达到合作性的结果。
案例研究 囚徒困境的比赛(多次博弈,一报还一报的简单策略比一些复杂策略还好)
(无月按:囚徒困境的多次博弈,我以前没有想到过,有意思)
贸易限制和反托拉斯法
通过政策限制合作
案例研究 一次违法的通话
关于反托拉斯政策的争论
三个例子
1 转售价格维持 看起来减少竞争的经营做法实际上可能有其合理的目的
2 掠夺性定价
3 搭售 搭售对整个社会是否有不利影响尚不明确。
案例研究 微软案
新闻摘录 应该把全美大学体育协会(NCAA)告上法庭吗
寡头喜欢像垄断者那样行事,但利己使他们趋于竞争。
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投入。劳动、土地和资本是三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需求是派生需求。
18.1 劳动的需求
竞争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
两个假设 1 企业都是竞争性的 2 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生产函数与劳动的边际产量
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劳动的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增加的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
边际产量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性质。
生产函数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平坦。
边际产量值和劳动需求
边际产量值(value of marginal product):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价格。企业的边际收益产量。
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使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
对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边际产量值曲线也是劳动需求曲线。
参考资料 投入需求与产量供给:一枚硬币的两面
什么引起劳动需求曲线移动
产品价格
技术变革 劳动节约型 劳动扩张型
其他要素的供给
工作与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
什么引起劳动供给曲线移动
1 爱好变动
2 可供选择的机会改变
3 移民
竞争性劳动市场工资如何决定的两个因素
1 工资会自发调整,使劳动的供求达到平衡
2 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值
改变劳动供求的任何事件都必定使均衡工资和边际产量等量变动,因为这两个量必定总是相等的。
劳动供给的移动
新闻摘录 移民经济学
劳动需求的移动
案例研究 生产率与工资
参考资料 买方垄断(本书没有提出正式的买方垄断模型)
资本(capital):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设备和建筑物。
土地和资本市场的均衡
购买价格是一个人为了无限期地拥有那些生产要素而支付的价格。
租赁价格是一个人为了在一个有限时期内使用那些生产要素而支付的价格。
劳动、土地和资本各自赚到了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的边际贡献的价值。
参考资料 什么是资本收入
生产要素之间的联系
改变任何一种生产要素供给的事件会改变所有要素的收入。
案例研究 黑死病的经济学
本章理论为新古典分配理论。根据该理论,每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报酬量取决于该要素的供给与需求。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收入差别如此之大?
1 补偿性工资差别(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为抵销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而产生的工资差别。
2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对人的投资的积累,如教育和在职培训。
案例研究 日益增加的技能价值(大学学历比高中学历工资高,国际贸易和技术变革)
新闻摘录 高等教育是一种投资
3 能力、努力和机遇
案例研究 漂亮的收益(漂亮比平常高5%,平常比无魅力高5-10%)
4 教育的另一种观点:信号
高能力的人比低能力的人更容易获得大学学历
5 超级明星现象
市场上每位顾客都想享受最优生产者提供的物品
生产这种物品所用的技术使最优生产者以低成本向每位顾客提供物品成为可能。
6 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最低工资法、工会和效率工资
工会(union):与雇主谈判工资和工作条件的工人协会。
罢工(strike):工会有组织地从企业撤出劳动。
效率工资(efficiency wages):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工资的工资。
歧视(discrimination):对仅仅是种族、民族、性别、年龄或其他个人特征不同的相似个人提供不同的机会。
1 劳动市场的歧视衡量
问题重要但是不容易回答,表面看起来的歧视,可能有深层原因。
案例研究 Emily比Lakisha更容易找到工作吗(Emily是白人姓名,Lakisha是非裔姓名)
2 雇主歧视
竞争市场会对这点纠正
案例研究 电车上的种族隔离与利润动机(法律导致的隔离,公司反对)
3 顾客与政府的歧视
竞争市场包含了一种自发矫正雇主歧视的方法。只关心利润的企业进入市场倾向于消除歧视性工资差别。只有在顾客愿意为维持歧视性做法进行支付或政府强制歧视时,竞争市场上这种工资差别才能持续下去。
案例研究 体育运动中的歧视
新闻摘录 性别差异
本章提出理论解释现象,但是并没有说明引起的收入分配是否平等、公平或合意。这是下章讨论的。
两个重要事实
1 运用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国家一般都比不运用市场机制的国家实现了更大的繁荣。
2 人们并不能平等地分享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
20.1 不平等的衡量
四个问题
社会中的不平等程度有多大?
有多少人生活在贫困之中?
衡量不平等程度时引出了哪些问题?
人们在不同收入阶层之间流动的频度如何?
1 美国的收入不平等
2 世界各国的不平等状况
3 贫困率
贫困率(poverty rate):家庭收入低于一个称为贫困线的绝对水平的人口百分比。
贫困线(poverty line):由联邦政府根据每个家庭规模确定的一种收入绝对水平,低于这一水平的家庭被认为处于贫困状态。
表格反映三个事实
贫困与种族相关
贫困与年龄相关
贫困与家庭结构相关
4 衡量不平等时的问题
三个原因导致收入分配和贫困率数据所给出的生活水平不平等状况不完全
实物转移支付(in-kind transfer):以物品和服务而不是现金形式给予穷人的转移支付。
经济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life cycle):在人的一生中有规律的收入变动形式。
暂时收入与持久收入 收入随机的和暂时的力量而变动 持久收入(permanent income):一个人的正常收入。
案例研究 不平等的其他衡量标准(无月按:用消费衡量,但是这种情况没有考虑负债问题吧?)
5 经济流动性
人们在各收入阶层之间的变动
代际经济流动
(无月按:代际经济流动状况反映了阶级固化问题的状况吧)
上一节描述了世界是什么样的,是实证的。
现在转向决策者面临的规范问题:政府对经济不平等应该做些什么?
考虑政治哲学
1 功利主义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使社会上所有人总效用最大化的政策。
效用(utility):衡量幸福或满足程度的指标。
功利主义者支持收入再分配是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假设。
功利主义否定收入的完全平等化。
功利主义政府不会试图达到完全平等。
2 自由主义
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
自由主义(liberalism):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被认为是公正的政策,这种公正要有一位在“无知面纱”背后的无偏见观察者来评价。
最大最小准则(maximin criterion):一种主张,认为政府的目标应该是使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福利最大化。
罗尔斯哲学只重视最不幸的社会成员,因此它要求的收入再分配比功利主义者更多。
社会保险(social insurance):旨在保护人们规避负面事件风险的政府政策。
3 自由至上主义
自由至上主义(libertarianism):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惩罚犯罪并实行自愿协议,但不应该进行收入再分配。
只要决定收入分配的过程是正义的,那么分配结果无论如何不平等都是公正的。
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
1 最低工资法
2 福利(welfare):补贴贫困者收入的政府计划。
3 负所得税(negative income tax):向高收入家庭征税并给低收入家庭补贴的税制。
4 实物转移支付
新闻摘录 收入再分配的国际差距
5 反贫困计划和工作激励
劳动福利制度
有限时间内提供补贴。
“福利应该成为第二次机会,而不是一种生活方式”
由于经济援助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因此,穷人往往面临很高的有效边际税率。这种高有效税率不鼓励贫困家庭依靠自己的力量脱贫。
柏拉图结论:在一个理想社会中,最富的人的收入不超过最穷的人的收入的四倍。
十大原理: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提出消费者如果做出购买决策的理论
预算约束线(budget constraint):对消费者可以支付得起的消费组合的限制。
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两种物品的相对价格。
1 用无差异曲线代表偏好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一条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消费组合的曲线。
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等于消费者愿意用一种物品替代另一种物品的比率,这个比率称为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
2 无差异曲线的四个特征
(1)消费者对较高无差异曲线的偏好大于较低无差异曲线
(2)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3 无差异曲线的两个极端例子
完全替代品:无差异曲线为直线的两种物品。
完全互补品: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的两种物品。
1 消费者的最优选择
预算约束线与最高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最优点。
消费者选择的两种物品组合要使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
参考资料 效用:描述偏好和最优化的另一种方法
2 收入变动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收入增加引起预算约束线平行移动。
正常物品(normal goods) 低档物品(inferior goods)
3 价格变动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预算约束线移动
4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当价格的某种变动使消费者移动到跟高或更低无差异曲线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当价格的某种变动使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别曲线变动到有新边际替代率的一点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收入效应是向更高无差异曲线移动所引起的消费变动;替代效应是沿着无差异曲线变动到有不同边际替代率的一点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5 需求曲线的推导
1 所有的需求曲线都向右下方倾斜吗
案例研究:寻找吉芬物品(大米,但是吉芬物品极为罕见)
2 工资如何影响劳动供给
两种情况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案例研究 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历史趋势、彩票赢家及卡内基的猜测(收入效应带来劳动时长下降)
3 利率如何影响家庭储蓄
增加或减少都有可能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这只是一个模型,模型不一定符合事实
1 隐蔽性行为:委托人、代理人及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一个没有受到完全监督的人从事不诚实或不合意行为的倾向。
代理人(agent):一个为另一个人(称为委托人)完成某种行为的人。
委托人(principal):让另一个人(成为代理人)完成某种行为的人。
雇主反应方法:更好的监督,高工资,延期支付
参考资料 公司管理
2 隐蔽性特征:逆向选择和次品问题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从无信息一方的角度看,无法观察到的特征组合变为不合意的倾向。
当市场受逆向选择困扰时,看不见的手就不一定能发挥其魔力。
3 为传递私人信息发信号
发信号(signaling):有信息的一方向无信息的一方披露自己私人信息所采取的行动。
案例研究 作为信号的礼物
4 引起信息披露的筛选
筛选(screening):无信息一方所采取的引起有信息的一方披露信息的行动。
5 不对称信息与公共政策
三个问题使政策复杂化了 1私人市场可以通过发信号和筛选组合,自己解决问题 2政府并不拥有更多信息 3 政府本身也是一种不完善的制度
1 康多塞投票悖论(Condorcet paradox):多数原则没有产生可传递的社会偏好。
2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一个数学结论,它表明在某些假设条件之下,没有一种方案能把个人偏好加总为一组正当的社会偏好。
3 中值选民说了算
中值选民定理(median voter theorem):一个数学结论,表明如果要选民沿着一条线选一个点,而且,每个选民都想选离他最偏好的点最近的点,那么多数原则将选出中值选民最偏好的点。
4 政治家也是人
政治家的动机可能是增进国家利益,也可能是自己的政治和金钱野心。
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经济学中将心理学的观点考虑进来的学科分支。
1 人们并不总是理性的
理性经济人假设
不应该把人当做理性最大化者,而应该当作满意者。
人的系统性错误
(1)人们过分自信
(2)人们过分重视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细枝末节
(3)人们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观念
案例研究 左位偏差
2 人们关注公正
最后通牒博弈
分100美元
3 人们是前后不一致的
新闻摘录 脑科学能改善经济学吗?
考察了一些前沿问题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allen8807/p/12238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