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详细

深入理解NIO(四)

时间:2020-02-25 23:09:35      阅读:91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深入理解NIO(四)—— epoll的实现原理

本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fatmanhappycode/p/12362423.html

终于来到最后了,万里长征只差最后一步 ( `д´) !

 

简单流程梳理

我们先从只监听一个socket开始讲起:

首先我们有一个程序A,他运行这下面这样一段代码:

//创建socket
int s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绑定端口
bind(s, ...)
//监听
listen(s, ...)
//接受客户端连接
int c = accept(s, ...)
//接收客户端数据,没有数据就先阻塞在这里
recv(c, ...);
//将数据打印出来
printf(...)

技术分享图片

当程序A运行到recv()的时候它阻塞了,

之后就挂起在等待队列中,等待被唤醒之后继续执行,

而在Linux中,万事万物皆为文件,我们的socket也占用了一个fd

我们的A就挂在socket中的等待队列中。

技术分享图片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流程:

技术分享图片

  1. 首先第一步是通过网线发送数据到网卡
  2. 网卡将数据存到内存中
  3. 网卡对cpu发出中断信号,提醒cpu过来处理网卡的任务
  4. cpu接到信号后暂时中断自己的任务,过来运行网卡准备的中断程序
  5. 中断程序的内容是:将网卡写到内存中的网络数据写入socket的输入缓冲区
  6. 然后中断程序再唤醒处于阻塞状态的A唤醒,并挂到工作队列中让cpu运行它,而cpu就会运行刚刚代码的最后一段:打印
//将数据打印出来
printf(...)

 

当然,实际应用中我们不可能只监听一个socket,接下来我们就直接来看一下,能监听多个socket的select是怎么实现的:

 

select

 

select:上世纪 80 年代就实现了,它支持注册 FD_SETSIZE(1024) 个 socket,在那个年代肯定是够用的,不过现在嘛,肯定是不行了。

当然,这里的select不是指nio里的select()方法,而是指操作系统中的一个实现,它的改进版本是pollepoll,请大家注意不要混淆。

我们先从select说起:

int s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bind(s, ...);
listen(s, ...);
int fds[] =  // 存放需要监听的socket;
while(1){
    // 这里就是我们的select
    int n = select(..., fds, ...)
    for(int i=0; i < fds.count; i++){
        if(FD_ISSET(fds[i], ...)){
            //fds[i]的数据处理
        }
    }
}

这段代码中,先准备了一个数组 fds,让 fds 存放着所有需要监视的 socket。然后调用 select,如果 fds 中的所有 socket 都没有数据,select 会阻塞,直到有一个 socket 接收到数据,select 返回,唤醒进程。用户可以遍历 fds,通过 FD_ISSET 判断具体哪个 socket 收到数据,然后做出处理。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流程图:

技术分享图片

 技术分享图片

 

  1.  流程基本都一样,A却存在于多个socket的等待队列中
  2. 当某个socket被写入数据时,A也被唤醒并从多个socket的等待队列中移除后加入工作队列
  3. 但是此时A并不知道是哪个socket被写入了数据,所以只能遍历所有socket
  4. 在A处理完任务后移出工作队列,但是此时却需要遍历所有socket并加入它们的等待队列中

 

select的缺点在于:

  1. 每次调用 select 都需要将进程加入到所有监视 socket 的等待队列,每次唤醒都需要从每个队列中移除。这里涉及了两次遍历,而且每次都要将整个 fds 列表传递给内核,有一定的开销。正是因为遍历操作开销大,出于效率的考量,才会规定 select 的最大监视数量,默认只能监视 1024 个 socket。
  2. 进程被唤醒后,程序并不知道哪些 socket 收到数据,还需要遍历一次。

 

poll

因此人们先提出了poll

poll:1997 年,出现了 poll 作为 select 的替代者,最大的区别就是,poll 不再限制 socket 数量。

但是poll并没有解决刚刚提到的select的问题,所以就有了epoll

 

epoll

select 低效的原因之一是将“维护等待队列”和“阻塞进程”两个步骤合二为一。如下图所示,每次调用 select 都需要这两步操作,然而大多数应用场景中,需要监视的 socket 相对固定,并不需要每次都修改。epoll 将这两个操作分开,先用 epoll_ctl 维护等待队列,再调用 epoll_wait 阻塞进程。显而易见地,效率就能得到提升。

技术分享图片

 

还记得我们的NIO源码分析吗,里面就调用了epoll_create、epoll_ctl和epoll_wait

 

epoll_create

当某个进程调用 epoll_create 方法时,内核会创建一个 eventpoll 对象(也就是程序中 epfd 所代表的对象)。eventpoll 对象也是文件系统中的一员,和 socket 一样,它也会有等待队列。

技术分享图片

 

epoll_ctl

如果通过 epoll_ctl 添加 sock1、sock2 和 sock3 的监视,内核会将 eventpoll 添加到这三个 socket 的等待队列中。

技术分享图片

 

epoll_wait

进程 A 运行到了 epoll_wait 语句。如下图所示,内核会将进程 A 放入 eventpoll 的等待队列中,阻塞进程。(这里的rdlist和等待队列都是eventpoll对象的属性一样的东西,都是属于它的)

技术分享图片

 

当 socket 接收到数据,中断程序一方面修改 rdlist,另一方面唤醒 eventpoll 等待队列中的进程,进程 A 再次进入运行状态(如下图)。也因为 rdlist 的存在,进程 A 可以知道哪些 socket 发生了变化。

 技术分享图片

 

数据结构

监听所有socket的等待队列(不是存放进程A的)的结构是红黑树,红黑树是一种自平衡二叉查找树,搜索、插入和删除时间复杂度都是O(log(N)),效率较好

而rdlist是一个双向链表,进程A应该是放在poll_wait里(我猜的,错了不怪我)

技术分享图片

 

如果你能看到这里

终于结束了 ( `д´) !经过四篇深入理解NIO系列博文,你已经是个成熟Java调包师了,你将和我一样找不到工作,おめでとう !

技术分享图片

 

 


 

本文参考自 : https://my.oschina.net/editorial-story/blog/3052308#comments,我很喜欢这种讲解风格,不过原博主好像主要写游戏开发类的,可能很难再有我想看的博文了。

深入理解NIO(四)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fatmanhappycode/p/12362423.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