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点到点的服务。所有的TCP,UDP,IMCP,IGMP的数据都以IP数据格式传输。
不可靠的意思是它不能保证IP数据报能成功地到达目的地。IP仅提供最好的传输服务。如果发生某种错误时,如某个路由器暂时用完了缓冲区, IP有一个简单的错误处理算法:丢弃该数据报,然后发送ICMP消息报给信源端。任何要求的可靠性必须由上层来提供(如TCP)。
无连接这个术语的意思是IP并不维护任何关于后续数据报的状态信息。每个数据报的处理是相互独立的。这也说明,IP数据报可以不按发送顺序接收。如果一信源向相同的信宿发送两个连续的数据报(先是A,然后是B),每个数据报都是独立地进行路由选择,可能选择不同的路线,因此B可能在A到达之前先到达。

传输过程:4个字节的32 bit值以下面的次序传输:首先是0~7bit,其次8~15bit,然后16~23 bit,最后是24~31bit。这种传输次序称作big endian字节序(网络字节序)。
服务类型(TOS)字段包括一个3 bit的优先权子字段(现在已被忽略),4 bit的TOS子字段和1 bit未用位但必须置0。4 bit的TOS分别代表:最小时延、最大吞吐量、最高可靠性和最小费用。4bit中只能置其中1bit。如果所有4bit均为0,那么就意味着是一般服务。
总长度字段是指整个IP数据报的长度,以字节为单位。利用首部长度字段和总长度字段,就可以知道IP数据报中数据内容的起始位置和长度。由于该字段长16比特,所以IP数据报最长可达6 5 5 3 5字节(超级通道的MTU为65535。它的意思其实不是一个真正的MTU—它使用了最长的IP数据报)。当数据报被分片时,该字段的值也随着变化。主机要求接受不能超过576字节的数据报。
标识字段唯一地标识主机发送的每一份数据报。通常每发送一份报文它的值就会加1。
TTL字段规定该数据包在穿过多少个路由之后才会被抛弃。某个IP数据包每穿过一个路由器,该数据包的TTL数值就会减少1,当该数据包的TTL成为零,它就会被自动抛弃。这个字段的最大值也就是255,根据系统的不同这个数字也不一样,一般是32或者是64。
协议域:由于TCP、UDP、ICMP和IGMP都要向IP传送数据,因此I
P必须在生成的IP首部中加入某种标识,以表明数据属于哪一层。
选项字段一直都是以32bit作为界限,在必要的时候插入值为0的填充字节。这样就保证IP首部始终是32 bit的整数倍(这是首部长度字段所要求的)。
如果目的主机与源主机直接相连(如点对点链路)或都在一个共享网络上(以太网或令牌环网),那么IP数据报就直接送目的主机上。否则,主机把数据报发往一默认的路由器上,由路由器来转发该数据报。大数的主机都是采用这种简单机制。
IP层在内存中有一个路由表。当收到一份数据报并进行发送时,它都要对该表搜索一次。当数据报来自某个网络接口时, IP首先检查目的IP地址是否为本机的IP地址之一或者IP广播地址。如果确实是这样,数据报就被送到由I P首部协议字段所指定的协议模块进行处理。如果数据报的目的不是这些地址,那么
路由表中的每一项都包含下面这些信息:
I P路由选择主要完成以下这些功能:
如果上面这些步骤都没有成功,那么该数据报就不能被传送。如果不能传送的数据报来自本机,那么一般会向生成数据报的应用程序返回一个“主机不可达”或“网络不可达”的错误。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tianzeng/p/12372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