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http://yuyang.blog.caixin.com/archives/164864
文章所述与我的观点十分吻合,不得不感叹自身阅读量太少,难以写出如此深刻的文字。
三个星期前一个聚会上,大家聊到了孩子教育问题。一位女教授说起她的一次经历:一次全家到希腊度假,刚好在海滩上遇到了载着难民的偷渡船靠岸。难民们没有水和食物已经一段时间了,非常虚弱。他们一边向难民提供水和食品,一边联系希腊的海岸警卫,忙活了大半天。这一经历让她的小儿子从此后非常关注难民问题,并在回到美国后开始参与甚至组织一些同龄人的帮助国际难民活动。
这就是生于文明中心的幸运--站得高,轻易的就能看到高原广阔的世界。你所处地区的文明活动高度集中和活跃程度,父母丰富的词汇量和复杂的逻辑思维,家庭经济政治能力所提供的广阔观察世界的视野,都能让你在不经意间"智能急速成长"--你不用付出太多,就能比你相同智商的人拥有更好的洞见力、更缜密的逻辑思辨能力,更具大局观的旁征博引能力。
这不单单是你卓越,而更是生于文明中心的幸运。
文明的中心-边陲是但不仅仅是地理概念。同样是劳工阶层的子弟,旧金山湾区的劳工子弟就相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劳工子弟更接近文明中心。而同样身处北京,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就要比人大教授子弟离文明中心远很多。乍得的权贵子弟也比波士顿的卡车司机子弟离文明中心更近。
你成长在哪里?处于文明"从中心到边陲"的这条线上的什么位置?首先,看看你成长的地理位置:你的出生地离"人类文明中心"有多远?距离最近的是"人类文明中心还是次级中心"?其次,看看你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水平--注意不是父母收入高低。父母及其周围人群的思维复杂度和词汇丰富程度如何?政治经济权力和地位如何?
成长在"文明的边陲",常常意味着在你身上的教育财政投入能力不足、渠道不畅。能力不足比如中国农村务工人员子弟教育投入的低下;同为985,中科大因为地处安徽,得到的省级配套资金就低于复旦交大南大浙大。渠道不畅比如美国某些州对公立中学每个学生的财政投入糜钜,要是发给每个学生都够他们去上私立高中了,然而公立高中教学质量却仍然没有起色。
成长在"文明的边陲",也意味着你在成长时期所能见、所能闻非常有限。比如已有研究证明婴儿所处环境中,词汇量的复杂程度会显著影响婴儿的智力发育水平。而你成长在波士顿还是成长在某些大学乡下的新校区,能想象的"职业路径丰富程度"也可能是有显著差别的。
因此,成长于文明的边陲的你,要想让自己获得和你出生时智力差异不明显、但成长于文明中心的他一样的"智能成长平台和教育机会",你必须出类拔萃的聪明、或者异常的刻苦、或者运气特别的好。
文明的边陲和文明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也因为各自子弟智能成长机会的差异,而进一步的拉开了:一个地区越处于文明的边陲,子弟越难成长;子弟越难成长,该地区就愈加边陲化。这样的循环锁住了很多人,也锁住了很多地方。
但更糟糕的是,文明边陲之所以成为边陲,一个重要的原因,很大可能是地方政治和社会组织结构主动的阻碍着"文明在本地的演化"。比如,在文明边陲地区,"地方人情和亲朋社会网络结构阻止着文明流入这个地区"。一旦文明的载体--比如人才和信息--播下了"可能摧毁旧社会组织网络"的文明火种,"文明边陲地区"的社会组织网络会齐心协力的熄灭这样的火种。比如文明边陲更加可能由"人际关系"来主导的招聘和升职。
我并不能说自己生于文明的边陲,但我看见过文明的边陲--那时候我并不知道那是边陲。我见过的文明边陲地区不仅仅是西部的山区,也有"因家境被迫放弃保研"这样的"文明边陲地区"。甚至看不同地区的学校的论文品味,也能感受到"文明中心和边陲"的差异。
我也无意讨论"政策是否应该和应该如何处理文明的中心-边陲带来的人生而不平等",仅仅想给大家掀开一角,展示"文明中心和边陲的不平等"的深刻性和复杂性。这一深刻性和复杂性告诉我们:要讨论相关政策,不能尽着眼于"补贴文明边陲地区的基础教育"。
仅此而已。
我一直十分“迷信”所谓的「二八定律」,其原本的含义是世界上 20% 的人掌握了 80% 的财富,但是随着我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人的一生,自己能决定和把握的事物只有 20% ,其余的 80% 都是设定好的常量参数,看似「参数」,实则是「常量」。
大部分情况下,考不上 Top 学校,并不是取决于自己不够聪明或者不够努力(这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家庭,特别是经济状况和父母学历(原因如上文所述)。如果我父母的收入可以翻几倍,可能我当初就会毫不犹疑的申请美帝的 Master ,或者通过保研去 CUHK,毫无疑问这些选择都优于我目前的选择。如果我出生在省会城市,可能也不会有通过读研来提升学历的想法。可惜人生是没有如果的。
你值得去一所更 Top 的学校,但是那 80% 设定好的常量限制你只能达到目前的高度。
但一个更残酷的事实是,智力水平和努力程度这些重要因素,很大程度上受到「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可能大多数人初始智力水平相仿,但一对拥有本科学历的父母,在成长过程中,更会引导子女用逻辑、科学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这就导致后天智力发育出现差异,当然,这仍然只是一个次要的因素,因为普通家庭子女也可能通过其他途径来弥补差距,比如玩扫雷、推理游戏,超前学习数学,大量阅读,等等。而成长环境是难以改变的,我认为这也是普通家庭与中产家庭的子女在高考表现差异的决定因素。每个人都喜欢找一个「参照物」,所以在一个整体勤奋向上、学习优秀的环境更能让人努力奋进,而在一个懒惰的环境里,稍微努力一点就会觉得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从而放弃让自己变得更好的选择。
上面所述,其实都是从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角度来看的,但人生的意义、价值是多元的。人生之中任何一件事物的发生,或有意义,或无意义,或成功,或失败,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解读。
你可以选择有意义,也可以选择没有意义。若为前者,那么你能获得精神上的寄托,你会有精神上的渴望,这种渴望是甚难腐朽的,像一壶水,常取常新,源源不断,让你保持心灵的满足,这样既得一种快乐; 若是后者,你则会转向物质上的索取和欲望,所谓花花世界,他们是“世俗”的刺激。你从中获得的快乐稍纵即逝,而倘若你这次得到了满足,你愈加会越不知足,索取的贪念越来越大,若是不加羁绊,则不知其终,祸害无穷。
——bboc
如果追求的是普遍意义上的快乐,你是否能考取 Top 学校,其可有意义,可无意义。因为考取 Top 学校,并不一定会带来快乐,带来的只有一瞬间的快感。
至于人生本身是否有意义,那是另外一个有趣的话题。
欲望是无止境的,唯有人的精神境界可以突破欲望的限制。在大学的这三年多,我一直持有一个观点,学生时代应该寻找一样能够让自己持续分泌多巴胺,持续产生快感的事物(但这样事物必须是世俗意义上中性的),可以是阅读,学习某技能,也可以是游戏,小说,但不能是黄赌毒等具有负面性的事物。这样的事物能够为人的一生不断输出精神上的满足,而非专注于无穷无尽的物质欲望当中。
但这十分困难,甚至跟恋人一样,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解决的办法是不断尝试,在人生仅有的 20% 的变量里不断尝试,走出自己现有的舒适区,探索人生是否有更多的可能性。哪怕原点就是人生的最优解,但最终结果至少你知道了自己所厌恶的事物。
2020/03/21
读「错在成长于文明的边陲」有感。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sinkinben/p/12538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