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下图:
java文件通过编译器变成了.class文件,接下来类加载器又将这些.class文件加载到JVM中。其中类装载器的作用其实就是类的加载。
类的加载指的是将类的.class文件中的二进制数据读入到内存中,将其放在运行时数据区的方法区内,然后在堆区创建一个 java.lang.Class对象,用来封装类在方法区内的数据结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逻辑代码必须写在一个类里的某个方法区内才生效,如果你写在了方法区之外他们并不会被执行还会报错。
类从被加载到虚拟机内存中开始,到卸载出内存为止,它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加载、验证、准备、解析、初始化、使用和卸载七个阶段。
其中类加载的过程包括了加载、验证、准备、解析、初始化五个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中,加载、验证、准备和初始化这四个阶段发生的顺序是确定的,而解析阶段则不一定,它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在初始化阶段之后开始。另外注意这里的几个阶段是按顺序开始,而不是按顺序进行或完成,因为这些阶段通常都是互相交叉地混合进行的,通常在一个阶段执行的过程中调用或激活另一个阶段。
加载
”加载“是”类加机制”的第一个过程,在加载阶段,虚拟机主要完成三件事:
(1)通过一个类的全限定名来获取其定义的二进制字节流
(2)将这个字节流所代表的的静态存储结构转化为方法区的运行时数据结构
(3)在堆中生成一个代表这个类的Class对象,作为方法区中这些数据的访问入口。
相对于类加载的其他阶段而言,加载阶段是可控性最强的阶段,因为程序员可以使用系统的类加载器加载,还可以使用自己的类加载器加载。
准备阶段主要为类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初始值。这些内存都在方法区分配。在这个阶段我们只需要注意两点就好了,也就是类变量和初始值两个关键词:
(1)类变量(static)会分配内存,但是实例变量不会,实例变量主要随着对象的实例化一块分配到java堆中,
(2)这里的初始值指的是数据类型默认值,而不是代码中被显示赋予的值。比如
public static int value = 1; //在这里准备阶段过后的value值为0,而不是1。赋值为1的动作在初始化阶段。
1、假如这个类还没有被加载和连接,则程序先加载并连接该类
2、假如该类的直接父类还没有被初始化,则先初始化其直接父类
3、假如类中有初始化语句,则系统依次执行这些初始化语句
类初始化时机:只有当对类的主动使用的时候才会导致类的初始化,类的主动使用包括以下六种:
再设计时加载器被设计到了JVM外部,以便让应用程序决定如何获取所需的类。
Java语言系统自带有三个类加载器:
类加载器加载顺序
Bootstrap ClassLoader > Extention ClassLoader > Appclass Loader
层级关系:
当一个类加载器收到类加载任务,会先交给其父类加载器去完成,因此最终加载任务都会传递到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只有当父类加载器无法完成加载任务时,才会尝试执行加载任务。
采用双亲委派的一个好处是比如加载位于rt.jar包中的类java.lang.Object,不管是哪个加载器加载这个类,最终都是委托给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进行加载,这样就保证了使用不同的类加载器最终得到的都是同样一个Object对象。
实现步骤: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gerald411/p/12555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