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详细

《宏观经济学》学习笔记(3)

时间:2020-03-30 22:46:47      阅读:92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第四单元 货币和货币政策

4.1 货币定义及货币数量论

  • 货币 :任何可以在交换中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资产
  • 货币的形态:
    • 最早:商品货币、金属货币
      • 有内在价值
    • 现代: 法定货币:政府依照法律发行的纸币(或塑料货币)
      • 政府没有把法定货币换为实物的义务
      • 无内在价值
    • 未来: 电子货币
  • 货币的功能
    • 交换媒介 :避免了物物交换的不便
    • 记账单位
    • 储存价值:退出流通的货币可储存价值,名义回报率为0
  • 中国货币统计口径
    • 基础货币MB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在外的货币=流通货币+银行准备金
    • M0 流通货币
    • M1 M1=M0+单位活期存款
    • M2 M2 =M1+企业定期存款+储蓄账户存款
  • 货币数量论
    • 交换方程式 M * V =P*Y
      • M 货币量
      • V货币流通速度
      • P价格 一般物价水平
      • Y数量 一年中的实际产出即实际GDP
    • P=(M*V)/Y
      • 通货膨胀 :如果货币流通速度V和产出Y相对稳定,那么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同比增加
    • 这个关系不是简单的成比例增长,具体要看货币的流向
    • 货币主义关于货币流速稳定的假设有问题

4.2 货币银行与货币创造

  • 货币供给的影响者
    • 中央银行
    • 商业银行
    • 居民和企业
  • 贷款创造货币
    • 准备金率=银行准备金/存款
  • 中国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 法定准备金率
    • 利率
  • 准备金制度的风险
    • 现代银行制度是建立在准备金率<1的基础上的,即部分准备金
    • 银行通过贷出大部分存款来获得利润
    • 如果很多存款人同时要求取现金,取现要求超过银行准备金,银行就会发生挤兑。严重的挤兑会导致银行的破产清算。
      • 后果:家庭失去存款,消费降低
      • 企业难以贷到款
    • 存款保险制度

4.3 历史上的货币政策

  • 金本位
    • 使用含金的硬币,或者是以黄金支持的纸币作为货币的货币体系
    • 世界上最常见的货币制度
    • 是一种汇率制度 不同货币之间按照含金量进行兑换
    • 中央银行的存在并不是必须的
      • 原因:私人的机构能够确认货币中的含金量
    • 价格并不是能够保持高度的稳定
      • 政府可以重新铸币降低含金量,增加货币供给
      • 如果货币增量超过实际GDP增长,会出现通货膨胀
      • 如果经济的增长速度高于实际中的黄金货币供给增长的速度,可能出现通货紧缩
    • 金本位的衰落
      • 一战期间,交战各国停止互相贸易,金本位带来的稳定汇率不再重要
      • 交战各国在国内实行编制来征收铸币税
      • 在一战后,很多国家试图回归金本位
      • 但不久之后,大萧条冲击了世界经济
    • 金本位衰落的原因
      • 在金本位下,中央银行无法通过金本位增加货币的供给量来降低利率,刺激经济
      • 坚持金本位的国家付出了很沉重的代价
        • 放弃金本位的国家可以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 1935年放弃金本位的国家产出比1929年高26%
        • 坚持金本位的国家摆脱大萧条的时间更晚
      • 二战后,黄金的分布不均匀。美国占有世界上大部分的黄金
  • 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本位
    • 本质:以美元为中心建立的货币体系
      • 美元盯住黄金:金价为35美元1盎司
      • 其他主要货币盯住美元
      • 美国政府有义务将体系内其他政府和央行的美元换成黄金
      • 普通居民不能把美元换成黄金
    • 美国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货币政策自主
    • 在60年代,伴随越南战争,美国的货币供给上升,推高了通货膨胀
    • 别的国家无法相信美元的价值仍然和黄金保持35:1的比例
    • 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结束了美元和黄金的可兑换性,结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 货币主义者主张
    • 中央银行发行的增速应该等于实际GDP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目标(弗里德曼的K%法则)
    • 不能将货币政策用于管理其他经济目标,如GDP或失业率
    • 不实行金本位

4.4 现代货币政策

目前多数国家,中央银行使用名义利率为主要的货币政策的工具来调控经济

  • 名义利率:借钱时候要支付的利率
  • 实际利率 = 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 泰勒法则(中央银行使用名义利率来调控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基本原理)
    • 解释:实际利率下降,居民会提高借钱消费的意愿,企业会借钱投资,从而使总需求提高。物价和产出提高
    • 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1%,把名义利率提高1.5%
    • 如果GDP增长比潜在增长率高于1%,把名义利息提高0.5%
    • 如果通货膨胀低于目标1%,把名义利息降低1.5%
    • 如果GDP增长比潜在增长率低于1%,把名义利息降低0.5%
  • 实施过程
    • 央行设定目标利率
      • 如果利率高于目标,央行将增加货币供给
      • 如果利率低于目标,央行将减少货币供给
    • 央行是通过在公开金融市场上购买国债或其他金融资产影响货币的供给
  • 名义利率的下线基本上为0
  • 量化宽松
    • 目的:解决名义利率达到零之后,如何使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
    • 理解:央行的目标利率变成零之后,仍然有很多其他利率高于零,因此央行仍然可以通过发行货币的方法来降低其他的利率,刺激经济的发展
    • 运作原理
      • 额外的货币和信贷供给境地目标利率以外的其他名义利率。
      • 目的使银行增加贷款的发放,实现信贷宽松
      • 同时,资产价格迅速上升,拥有金融资产的居民财富上升,提升消费
  • 前瞻指导
    • 思路:对未来的利率路径提供指引
    • 如果能让企业和居民相信未来利率会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也能促进居民和企业的消费投资
    • 问题:沟通很难
  • 非常规货币政策
    • 汉南估计量化宽松和前瞻指引对GDP的作用
    • 但是我们可以考察量化宽松和前瞻指引发挥作用的两个中间渠道:利率和资产价格

来自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7739800
宏观经济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光华在线”课程
仅作学习之用

《宏观经济学》学习笔记(3)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fairyang/p/12601654.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