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中的所有设备都必须挂载之后才能使用,即必须给它分配“盘符”(即挂载点,就是系统中的某个空目录)给它才能使用,Windows系统中一般是自动分配盘符,所以挂载的概念在Windows中是没有的,比如你插入了一个U盘,Windows就会自动给它一个盘符(名称)来连接U盘,但是Linux中必须手动挂载某个设备,并给它分配一个挂载点(目录名),即连接设备,挂载(连接)成功后才能使用。
一、磁盘分区
理解分区:磁盘的各个分区,可以理解为一个柜子的不同抽屉,而设备文件名则代表不同的抽屉,如/dev/sda1表示此分区的设备文件名,通常我们讲某个设备文件,其实就是说它代表的分区或者它代表的硬盘,而不会将它作为一个单纯的文件来看待。其中/dev目录下存放的是对应的硬件设备,sd为设备类型,表示SATA磁盘,a表示磁盘编号,1表示此磁盘的分区号。
Windows分区:Windows中磁盘的使用一般是经过分区(将一个大的硬盘分成多个小的逻辑分区),格式化(指定文件系统,而此时会清空磁盘内的数据,注意格式化的目的是重新指定文件系统而不是清空数据),然后给分区指定盘符(如C盘、D盘等),在Linux中,没有盘符的说法,从分区到给此分区指定盘符的过程称之为挂载,而对应的盘符则称之为挂载点,比如上述的/dev/sda1我可以指定它的挂载点为/test,就相当于在Windows中指定了这块分区为test盘(就像C盘、D盘一样)。
Linux分区:在Linux中,相比于Windows的三个步骤,磁盘分区这一步会比Windows多一个内容,就是分区时,需要给对应分区指定一个设备文件名,如/dev/sda1、/dev/sda2、/dev/sda3等,表示磁盘/dev/sda下的各个分区由不同的文件来管理,然后接下来也是格式化和分配挂载点(即盘符,就是对应的目录名)。
Linux常用分区:
Linux的文件系统虽然是由根目录到一级目录,然后到二级目录,然后一直往下扩散延伸(不像Windows那样C盘和D盘等盘是平级的),但是目录中的某一个空目录是可以单独拿出来给它分区的,比如根目录下的/boot通常就单独分一个区出来作为系统启动运行的专用分区,如/dev/sda1(对应的设备文件),而根目录/则使用另外一个分区/dev/sda2(对应的设备文件)。
二、手动分区新硬盘
注意使用命令手动挂载的方式,在系统重启之后就会失效,想要挂载永久生效,还需要将对应的挂载配置写入/etc/fstab文件(见之后的“分区自动挂载”)。以下步骤按顺序执行。
fdisk -l:查看硬盘信息。每个硬盘都会单独显示一个“Disk”,然后在下面列出已分区的“Device”信息,如果列出的信息只有“Disk”而没有对应的“Device”信息,则表示该硬盘还没有进行分区。
fdisk /dev/sdb:给硬盘分区,参数/dev/sdb就是上一步查询出来的硬盘设备的名称(注意不要加编号,只有分区之后系统才会自动分配编号,没有分区之前是没有编号的)。执行此命令后会要求按顺序执行以下的命令:
partprobe:重新读取分区表。如果上一步w之后提示需要重启才能生效,就可以执行这一步。
mkfs -t ext4 /dev/sdb1:根据指定的文件系统格式化分区。
mkdir /disk1:创建挂载点,即创建一个空目录,也可以使用已有的任何一个空目录。
mount /dev/sdb1 /disk1/:挂载设备/dev/sdb1到指定挂载点/disk1/。
mount或df:查看是否挂载成功。(注意fdisk命令只能查看是否分区成功分配,但是不能查看挂载结果。)
三、分区自动挂载
系统在启动时,会依据/etc/fstab文件中的配置信息进行自动挂载,所以可以选择手动挂载之后将挂载信息配置在此文件中,也可以配置好此文件后重启系统。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此文件写错了就可能会影响到系统的启动,所以出了挂载报错的问题需要查看和修复此文件。
其中/、/boot、/home、swap、/dev/shm(tmpfs)、/dev/pts(devpts)、/sys(sysfs)、/proc(proc)等是系统默认的一些分区和挂载点,不能修改它们。
配置文件中需要配置的六个字段:
mount -a:配置完成后应该执行这个命令挂载一遍,如果有报错信息,就解决了再重启,不然以重启的方式来挂载,导致系统崩溃了之后就不容易定位问题了,至少解决的时候会比较麻烦。
mount -o remount,rw /:这个命令用于/etc/fstab的修复,当系统因为挂载报错后,且/etc/fstab这个文件是只读的,无法去修改文件以修复问题,此时可以使用这个命令重新挂载一次,并让它具有读写的权限。
四、相关命令
df/du命令
df [选项] [挂载点]:查看系统分区的占用情况。
选项:
du [选项] [目录名或文件名]:查看文件或目录的空间占用大小。最常用的命令为“du -sh 目录名”,用于查看某个目录的占用空间总大小。但是du命令一般用来查看目录的占用大小,文件的占用大小直接使用ll -h命令即可查看。
选项:
df和du命令的区别:
mount/umount命令
mount [-l]:查询系统中已经挂载的设备,-l会显示卷标名称。
mount -a:依据配置文件/etc/fstab的内容进行自动挂载。
mount [-t 文件系统] [-L 卷标名] [-o 特殊选项] 设备文件名 挂载点:连接设备到指定的挂载点。
选项:
umount 设备文件名或者挂载点:卸载设备。只有手动卸载设备后,这个设备才能“弹出”,否则就会一直是“使用中”的状态。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guyuyun/p/12717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