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亲表示法:求父节点方便。
2.孩子表示法:求子节点方便。
3.双亲孩子表示法:求父节点和子节点都很方便。
4.二叉树表示法:将一颗普通树转化为二叉树。
1.在二叉树的第i层上至多有2^(i-1)个结点(i>0)。
2.深度为k的二叉树至多有2^k-1个结点(k>0)。
3.对于任意一棵二叉树,如果其叶结点为N0,而度数为2的结点总数为N2,则N0=N2+1。
4.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深度必为 log(2n)+1。
5.对完全二叉树,若从上至下、从左只右编号,则编号为i的节点,其左孩子编号必为2i,其有孩子编号必为2i+1;其双亲的编号必为i/2(i=1时为根 除外)。
1.如果删除的结点没有孩子,则删除后算法结束;
2.如果删除的结点只有一个孩子,则删除后该孩子取代被删除结点的位置;
3.如果删除的结点有两个孩子,则选择该结点的后继结点(该结点右孩子为根的树中的左子树中的值最小的点)或者前驱节点(该结点左孩子为根的树中的右子树中值最大的点)作为新的根,同时在该后继结点或者前驱节点开始,执行前两种删除算法,删除算法结束。
带权路径长度最短的树,权值较大的结点离根较近。
解决冲突方法:
1.开放定址法 – 探测方式:线性探测、二次探测。
2.分离链接法 – 利用链表的方式。
void InitExpTree(BTree &T,string str)
{
stack<BTree> num;
stack<char> ch;
int i=0;
ch.push(‘#‘);
while(str[i])
{
if(!In(str[i]))
{
T=new BTNode;
T->data=str[i];
i++;
T->lchild=T->rchild=NULL;
num.push(T);
}
else
{
if(Precede(ch.top(),str[i])==‘<‘)
{
ch.push(str[i]);
i++;
}
else if(Precede(ch.top(),str[i])==‘=‘)
{
ch.pop();
i++;
}
else
{
T=new BTNode;
T->data=ch.top();
T->rchild=num.top();
num.pop();
T->lchild=num.top();
num.pop();
num.push(T);
ch.pop();
}
}
}
while(ch.top()!=‘#‘)
{
T=new BTNode;
T->data=ch.top();
T->rchild=num.top();
num.pop();
T->lchild=num.top();
num.pop();
num.push(T);
ch.pop();
}
T=num.top();
}
double EvaluateExTree(BTree T)
{
double sum=0,a,b;
if(!T->lchild&&!T->rchild)
{
return T->data-‘0‘;
}
a=EvaluateExTree(T->lchild);
b=EvaluateExTree(T->rchild);
switch(T->data)
{
case‘+‘:
return a+b;
case‘-‘:
return a-b;
case‘*‘:
return a*b;
case‘/‘:
if(b==0)
{
cout<<"divide 0 error!";
exit(0);
}
return a/b;
}
}
本题一开始并没有太好的思路,在老师的讲解以及百度查询后解了出来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b12345/p/12772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