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Vera,
昨天在好朋友的推荐下看来《燃烧》,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长,一直看到凌晨4点。
这部电影整个看完感觉像文艺片,不过我一向不喜欢对电影分类,觉得每个导演都有每个导演的风格,即使同样是拍一部爱情片,可能有的导演注重剧情的发展,有的导演注重画面的质感。
《燃烧》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烧仓房》,导演就是拍了《寄生虫》的那位李沧东。《寄生虫》很直观的反映了阶级矛盾,很多人觉得《燃烧》反映的也是阶级矛盾,但是我一直觉得阶级矛盾好呈现,但是个人在整个社会中的定位缺失和人生价值的探讨,却很难在一部电影里很好的展现,因为导演在拍电影的时候往往把自己的价值观灌注到电影情节中,但是很直白的灌注又会让人缺少思考,所有拙劣的导演往往在揭示不合理的同时又把自己的不合理加到电影之中。
但是《燃烧》就做的很好,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去看贫富差距下的不同人生,还是去看社会底层的个体的纠结,都能引发很好的思考。
在影片开始,惠美说起非洲卡拉哈里沙漠的布希族,“对布希族来说有两种饥饿的人,肚子饿的人,是little hunger。为生活意义饥饿的人,我们为什么活着,人生有何意义,终日探寻那种问题的人,才是真正饥饿的人,是great hunger。”
我看到有的影评写的是——Ben是great hunger,对抗孤独的方式是烧塑料大棚。宗秀是little hunger和great hunger兼具,他的对抗方式是写小说。申惠美是little hunger,她选择“动身子的活儿”。
Ben是Great hunger不假,宗秀是little hunger和great hunger兼具,但是惠美倒不一定只是little hunger,否则她不会说出那样的话,也不会攒到钱之后就去了一趟非洲。
我这样认为的另一个证据是,电影中“燃烧”这个词的出现,是在三人吸完大麻后,Ben说自己的爱好是“烧大棚”,Ben是个富人,烧大棚能给他带来快感。
但是在Ben和宗秀探讨前,惠美的那一段夕阳下的舞蹈,就已经把燃烧预示出来了。
在之前,三个人第一次吃饭时,惠美说自己想像晚霞一样消失,她说死亡太可怕了,她希望的消失是就像不曾存在过那样消失。
无论是晚霞,还是燃烧,都是瞬间的美好,就像惠美的那段舞蹈一样(那段舞真是年度最美的舞了)。
跳完那段舞蹈之后,惠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大部分人都倾向于认为是Ben杀了惠美,Ben就像汉尼拔一样,以此为乐。
但是惠美是不是就是拒绝这个结局呢?我觉得也许惠美并不是不知道这个结局,她可能经过Ben的洗脑,逐渐自己走向了这个结局。
就像Ben说的,烧大棚,倒上汽油,点上火,很快就烧完了。
惠美一直在问人生的意义,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底层人,相反,她还给了宗秀启示。
宗秀最后举刀杀了Ben,有人说只是宗秀在小说中的意淫,我更希望是真实的,但是我也觉得如果是现实,宗秀大概率是不会这样做的。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imttstr/p/12776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