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详细

《球状闪电》读后感

时间:2020-04-28 01:09:04      阅读:118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我一直觉得,大刘有一种令人艳羡的奇特想象力和宏大视野,与之相伴相生的还有一种并不了解女性的愚拙。或许在他眼里,跟动辄一颗星球、整座宇宙比起来,儿女情长实在是微不足道。这一点在《三体》第三部的宏大叙事以及饱受争议的角色——程心身上都能得到体现。这部《球状闪电》也是其中之一。但是不得不说,他的作品对我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我也与他具有类似的价值观;如果是我,或许也会喜欢林云。
故事从一个雷雨夜说起。当时还只是一个少年的主人公(我们暂且称他是主人公)与父母围坐在一起吃晚饭,给他过生日。少年姓陈,但是很可惜,大刘通篇都没有告诉我们他的名字。我们姑且称他为小陈。他的父亲是一个三流的画家,虽然通晓技法,但却并无成为一流画家的灵气和才华,或许称他为绘画爱好者更为合适。他对小陈说:“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他很有自知之明——“就像我,我迷上了绘画,虽然知道自己成不了梵·高。”
让我有些意外的是,小陈的母亲并没有像很多作品中那样对沉迷于“无用之事”的父亲百般指责,而是若有所思地说出了另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是啊,理想主义者和玩世不恭的人都觉得对方很可怜,可实际上他们都很幸运。”
这不能不引起读者的思考。信仰坚定确实是一种幸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信仰也是一种信仰。张益唐发表那篇让他名动天下的论文后引用了一句诗:“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诗文平直易懂,但现在想来仿佛听到了穿越历史的一声略带满足的长叹。又比如《三体》中的章北海的“没关系的,都一样”和托马斯·维德的“前进,不择手段的前进!”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他们不顾一切。不仅可以牺牲别人,同样可以牺牲自己。
让我们回到故事——意外在此刻发生,球状闪电闯入了房子,瞬间将他的父母化成了齑粉。关于球状闪电,向来众说纷纭,伴随着很多神乎其神的传说。有人说它能在不损坏衣柜的情况下把里面的衣物化为灰烬,能让冰箱完好无损而将里面的生食瞬间变熟,当然更可怕的是能将被子里熟睡的人烧成粉末而床上没有丝毫毁坏的痕迹。故事里的球状闪电,跟传说中的差不多。
总之,这一夜是历史性的一夜。从此之后,小陈就找到了那个“美妙人生”的关键,他的前半生注定与球状闪电无法分开。上大学的时候,他报考了气象学专业。但是似乎数学和物理才是追逐球状闪电的关键。他过着与一般人不同的生活,全部身心都投入了数学、电磁学、流体力学当中,被一个同班女生认为“目的性极强”。
大二回到长期无人居住的家中,却发现家里比正常情况要整洁,甚至临走时记得十分清楚的正放的杯子也被倒扣了过来,箱子里的画,画着父母去世之前未曾完工的建筑物的全貌。看到这里让人不由精神一紧,自此小陈离开家,再也没有回来。
报考研究生之后,他本想以球状闪电作为硕士论文课题,但是他的导师张彬却以“毫无使用价值”为由极力反对。张彬是一个没有对自然界之美有任何敏感性的中老年教授,当他问及导师国内物理学界有无亲眼目睹球状闪电的人士,张彬说有,就在1962年的泰山玉皇顶。看到这里我隐约感觉非常不对,从原著寥寥几笔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张彬对于球状闪电无用性的极度排斥,这与他对于目击事件的熟悉程度完全不符。我想,或许这个人正是张彬······
小陈读博时换了一个很有才华、重视理论的导师,并凭借着球状闪电数学模型的论文答辩毕业。
后面的内容证实了我的猜测,小陈在一次偶然的玉皇顶之旅中得知1962年玉皇顶被球状闪电击中的正是他的研究生导师张彬。当他找到昔日导师时,才知道当年的一段辛酸往事。张彬曾经是一个意气风发想要揭开球状闪电奥秘的青年才俊,但他的恋人因追寻球状闪电而丧命。后来的三十年他把精力全都放在了球状闪电上,建立了许多精妙的数学模型,其中一个正是小陈的博士论文结果,但是都失败了,因为没有一个能够完全具有已知的球状闪电的全部性质。这是一场无望的坚守。
后来由于博士导师的推荐,小陈得以进入军方新概念武器研究所工作,在那里再次与曾在玉皇顶邂逅的女少校林云。林云给小陈介绍了许多种她提出的武器,这种对于武器异乎寻常的迷恋让小陈深感不安。后来,小陈得知她的父亲是林峰上将。
随后,林云与小陈合作,共同寻找球状闪电的理论基础。在此期间他们被前苏联科学家带往西伯利亚,找到了苏联科学院曾经用于研究球状闪电的场所。在那里,陈体会到了比张彬当年更深的绝望:巅峰时期的苏联举国之力,研究三十年却无法寻找到球状闪电的任何根据,只是几次巧合之下才能看到球状闪电。回国后,陈意志消沉,打算放弃研究球状闪电,被林云的男友——珠峰号航空母舰舰长江星辰上校带出去散心,却无意中想到,球状闪电的前身或许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中,只是需要一些特殊条件的激发才能变成球状闪电,这样才能解释等离子体理论等无法解释的一些神秘现象。
思路的转换带来了极大的进展,对球状闪电的搜寻从“制造”转向了“激发”。很快,陈博士和林云就成功掌握了激发球状闪电的方法,能够稳定地激发出球状闪电,然而,对于它的研究仍然没有进展,球状闪电的物理模型和内在机理仍是个谜。
接下来的任务已经超出了工程物理的范畴。无论是气象学出身的陈博士还是国防科大的武器博士生林云都没有能力解开这个谜。为此,下一个人物出现了——年轻的天才物理学家丁仪。
丁仪是一个典型的天才——智商高,能力强,蔑视权威,因为对诺贝尔奖的过激评论和不屑,他没能得到诺贝尔奖。他很快研究出了结论——球状闪电实际上是被激发的宏电子。
提到电子,人们通常认为它是很小的基本粒子。谁能想到还有宏观可见的电子呢?但是如果把球状闪电看作是被激发的宏电子,那么它奇特的电磁学和流体力学性质也就很容易解释了。正如书中所说的——他们没有找到答案,不是因为他们想得不够复杂,而是因为想得不够简单。
一时之间很难想到如果宏观物体具有微观粒子的性质是一种怎样的图景。但是由于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也能够在宏电子上体现,一个最直观的神奇现象是——宏电子武器只有有人看到它的时候才能打中目标!这是因为由于波粒二象性,电子的位置是一个概率波,只有当有“观测者”观察它的时候,它才会出现,如果没有观测者,我们就无法预测它在哪里。这就好比你发出一颗炮弹,如果没人看这颗炮弹,它就不见了!只有有人一直看着它,它才会照着直线打中目标,前几次实验都是如此。但是一次测试中,所有仪器关闭,大家把眼睛闭上之后,宏电子武器仍然准确地打中了目标···要知道,它的正确性是由物理法则所保证的,也就是说——如果关掉宏电子武器周围的所有观测设备,所有人闭上眼睛,但仍然打中了,这说明一定有人在观察着这里,也许是卫星,也许是,外星人。这一点,实际也是为后续的《三体》埋下了伏笔。但是还有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比如用宏电子摧毁牛羊之后,在实验基地的夜晚偶尔能够听到羊叫声,等等。
在研究宏电子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宏电子对于作用对象具有特异性。也就是说,有的球状闪电只能毁坏木制品,有的只能毁坏电子产品中的芯片电路,这一方面解释了球状闪电匪夷所思的现象,一方面则催生了用宏电子摧毁敌方电子武器的想法。厌恶战争的陈博士从此退出了球状闪电的研究,转而推动球状闪电中间用到的技术的民用,将高精度探测器成功推广到大气预测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自此他再也没有见过林云。后面关于林云的经历,都是后来丁仪向陈博士口述。
在一次技术展示中,美国的一位科学家盛赞陈博士的结果,并演示了如何用这一系统推测飓风将要出现的地点,从而在相应位置采取措施避免飓风的技术。人类第一次对大规模自然灾害有了预防能力,当陈博士与他庆祝的时候,这位美国科学家却露出了担忧······
不久后,中美战争爆发。令人意外的是,中国的唯一一艘航母“珠峰号”遭遇气象史上从未遇到过的超强飓风,甚至超过了航母本身的承受限度,断裂坠毁,江星辰牺牲。这场飓风,是一场人为的灾难,人类能够阻止飓风发生点,反过来也能够聚合飓风发生点,产生自然条件下无法产生的超大型飓风······
失去了唯一一艘航母,中国的海上力量大规模减弱,陷入劣势,胜利天平向着美国倾斜。林云提出要使用宏电子摧毁敌方航母电子设备,原本万无一失,但最后却发现敌方已经配备了针对宏电子的磁场武器,功亏一篑,败局眼看难以逆转。
丁仪突然明白,死于球状闪电的人并不是真正死亡。他们也处于量子化当中,具有不确定的概率分布。这就是为什么小陈的家中会发生那些变化,为什么会出现羊叫——无论是小陈的父母,还是牛羊,还是张彬的爱人,他们都没有死,只是以一种概率方式存在着,不过他们的存在概率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张彬的爱人没有死,她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下了自己处于量子状态数十年的研究,帮助丁仪完成了宏电子性质的推导。
事实上,宏电子并非只有激发一种使用方式,它也可以聚变。理论上这种方式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由于这种能量只针对特异性的物体,因而能够波及极大的范围。林云执意殊死一搏,意图发动宏电子聚变,但林峰等人代表的最高决策层却否定了这种两败俱伤的做法。最后,林云找到机会,发动了聚变,导致方圆一千多公里的所有电子设备全部被摧毁(请注意,这相当于约三分之一国土面积)。林云本人也被量子化。由于宏电子聚变的无差别性,使得任意一个国家都具有了将整个地球拉回电子设备出现之前的时代的能力,作为另一种威慑,林云的行为无意中终结了战争。
经历了这么多,陈博士最终与大学那个同班女生结婚。很遗憾,他没有与自己喜欢的林云在一起。与林云的相处经历,让她的果断、大方、知性和美丽早已深入陈博士的心,但她与他已经不在一个世界。林云为了报答陈博士的一片痴情和曾经的热心帮助,在一个夜晚来到了陈博士家,在他桌上的花瓶里插上了一朵量子玫瑰。她无法说话,但是陈博士知道她来过了。那朵量子玫瑰随着观测次数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已经不能看见,只有等到观测足够弱的时候或许才会再次现身。或许,陈博士临终之前的最后一眼正是望向那朵量子玫瑰,那也将是他最后一次有机会看到这朵玫瑰,之后他将带着一生的回忆走向生命的终结。

《球状闪电》读后感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linxiaoshu/p/qiuzhuangshandian.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