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blogs_post_body" ).catalog()
我们要解决的目前的手写表单的电子化问题,办公电子化问题的一个key问题。定义十分清楚:
质量提高了,github pr的使用受到了助教和老师的表扬和支持。
一致,我们现在距离beta目标更近了。
有什么经验教训?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其实很少,因为我们是敏捷开发
PM:收集意见
两个组长:提供讨论和最终决策
组员:可以随时与组长以及PM讨论
有没做完的:
没有,我们的团队还是非常自信的。
有,交付件我们有详细的说明.
有风险:我们OCR的训练代码比预计的跑通时间晚了四天,原因是azure是实在太慢而且很难用,最后还是连夜完成的。
没有估计到的原因:我们同学对该技术不了解。
有缓冲区,还好有缓冲区,不然我们可能会非常被动的度过发布ddl
我们学到了什么?如果历史重来一遍,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没有,我们缺少数据库服务器,最后还是只好和后端配置在一起。
时间资源估计的粒度在小时级别,任务在天级别。
技术资源根据技术工作分析方法做的,还有物质资源,比如我们花钱解决的azure账号问题。
软件资源还行,但是硬件资源不够,学校提供的硬件资源确实有限。UI UX的设计是我们β的重点。
有的。
彭毛小民:我觉得我帮助OCR组调试代码很有帮助 。
黎正宇:我帮助组内整理document加快进度。
叶开辉:处理完自己的工作,我就去做服务器部署。
肖思炀:我解决了表单的处理问题。
伦泽标:我接受了队友未能完全解决的OCR工作。
腾讯会议通知到位的。
推迟:技术困难我们讨论是否可以推迟
必须实现:milestone和阻塞其他功能开发的必须实现。
有的。
是,变更了OCR技术计划后,我们做的更好了。
其实很难,PM本人觉得这点挺难的,因为大家还是有课业,我们也能李洁
设计工作在什么时候,由谁来完成的?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么?
设计工作有没有碰到模棱两可的情况,团队是如何解决的?
团队是否运用单元测试(unit test),测试驱动的开发(TDD)、UML, 或者其他工具来帮助设计和实现?这些工具有效么? 比较项目开始的 UML 文档和现在的状态有什么区别?这些区别如何产生的?是否要更新 UML 文档?
什么功能产生的Bug最多,为什么?在发布之后发现了什么重要的bug? 为什么我们在设计/开发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些情况?
OCR,因为确实是一个未知的技术领域。我们当时也想到了。
github pull request,有comment,有限制不能PR的commit,有限制merge的警告。做的很充分。
严格执行了代码规范!
有。
有。我们一直用gitlab ci完成。
如上。
团队是如何测量并跟踪软件的效能的?从软件实际运行的结果来看,这些测试工作有用么?应该有哪些改进?
在发布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意外问题?
意外,域名问题。感谢助教提醒。
有什么经验教训?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我们会OCR方面也做一些单元测试,会更好。
确定方案其实是同学们互相讨论,根据自己擅长的内容做的。
有而且非常多,我们每个小组都是合作开发的。
团队成员会找PM申请一起开会讨论。
每个成员明确公开地表示对成员帮助的感谢 (并且写在各自的博客里):
我感谢 _______<姓名>______对我的帮助, 因为某个具体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彭毛小民:
肖思炀:
伦泽标:
黎正宇:
叶开辉:
赵涛:
马延:
你觉得团队目前的状态属于 CMM/CMMI 中的哪个档次? CMMI五级,优化级
你觉得团队目前处于 萌芽/磨合/规范/创造阶段的哪一个阶段? 创造阶段。
你觉得团队在这个里程碑相比前一个里程碑有什么改进? 我们实现的自己的突破。
你觉得目前最需要改进的一个方面是什么? 前端设计要加油!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 软件的质量 = 程序的质量 + 软件工程的质量,那团队在下一阶段应该如何提高软件工程的质量呢?
我们这边的做法是在code review阶段会有很多comment。
我们在做百度、腾讯多个云服务的调研。
后台有API调用统计,未来会建立feedback
需要专人复审,需要定时修改和讨论。
感谢《构建之法》。PM参考了很多。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no-code-2020/p/12853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