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blogs.com/agilestyle/p/12870414.html
K-Means
K-Means 是一种无监督学习,解决的是聚类问题。K 代表的是 K 类,Means 代表的是中心,这个算法的本质是确定 K 类的中心点,当找到了这些中心点,也就完成了聚类。
K-Means 的工作原理:
- 选取 K 个点作为初始的类中心点,这些点一般都是从数据集中随机抽取的;
- 将每个点分配到最近的类中心点,这样就形成了 K 个类,然后重新计算每个类的中心点;
- 重复第二步,直到类不发生变化,或者你也可以设置最大迭代次数,这样即使类中心点发生变化,但是只要达到最大迭代次数就会结束。
sklearn 中的 K-Means 算法

在 K-Means 类创建的过程中,有一些主要的参数:
- n_clusters: 即 K 值,一般需要多试一些 K 值来保证更好的聚类效果。可以随机设置一些 K 值,然后选择聚类效果最好的作为最终的 K 值;
- max_iter: 最大迭代次数,如果聚类很难收敛的话,设置最大迭代次数可以让我们及时得到反馈结果,否则程序运行时间会非常长;
- n_init:初始化中心点的运算次数,默认是 10。程序是否能快速收敛和中心点的选择关系非常大,所以在中心点选择上多花一些时间,来争取整体时间上的快速收敛还是非常值得的。由于每一次中心点都是随机生成的,这样得到的结果就有好有坏,非常不确定,所以要运行 n_init 次, 取其中最好的作为初始的中心点。如果 K 值比较大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大 n_init 这个值;
- init: 即初始值选择的方式,默认是采用优化过的 k-means++ 方式,也可以自己指定中心点,或者采用 random 完全随机的方式。自己设置中心点一般是对于个性化的数据进行设置,很少采用。random 的方式则是完全随机的方式,一般推荐采用优化过的 k-means++ 方式;
- algorithm:k-means 的实现算法,有“auto”、 “full”、 “elkan”三种。一般来说建议直接用默认的"auto"。简单说下这三个取值的区别,如果选择"full"采用的是传统的 K-Means 算法,“auto”会根据数据的特点自动选择是选择“full”还是“elkan”。一般选择默认的取值,即“auto” 。
Summary
如何确定 K 类的中心点
其中包括了初始的设置,以及中间迭代过程中中心点的计算。在初始设置中,会进行 n_init 次的选择,然后选择初始中心点效果最好的为初始值。在每次分类更新后,都需要重新确认每一类的中心点,一般采用均值的方式进行确认。
如何将其他点划分到 K 类中
这里实际上是关于距离的定义,距离有多种定义的方式,在 K-Means 和 KNN 中,都可以采用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切比雪夫距离、余弦距离等。对于点的划分,就看它离哪个类的中心点的距离最近,就属于哪一类。
如何区分 K-Means 与 KNN
首先,这两个算法解决数据挖掘的两类问题。K-Means 是聚类算法,KNN 是分类算法。
这两个算法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K-Means 是无监督学习,也就是不需要事先给出分类标签,而 KNN 是有监督学习,需要给出训练数据的分类标识。
最后,K 值的含义不同。K-Means 中的 K 值代表 K 类。KNN 中的 K 值代表 K 个最接近的邻居。
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区别
监督学习
无监督学习
Reference
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81390
https://scikit-learn.org/stable/modules/generated/sklearn.cluster.KMeans.html
K-Means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agilestyle/p/12870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