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层解决如何在连接各种计算机的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比特流,而不是指具体的传输媒体.
物理层主要任务:确认与传输媒体接口有关的一些特性
通信的目的是传送消息
数据:传送信息的实体,通常是有意义的符号序列.
信号:数据的电气/电磁的表示,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存在形式
数字信号:代表信息的参数取值是离散的
模拟信号:代表信息的参数取值是连续的
信源:产生于发送数据的源头
信宿:接收数据的终点
信道:信号的传输媒介.一般又来表示向某一方向传送信息的介质,因此一条通信线路往往包含一条发送信道和一条接收信道
信道上传送的信号:
在传输距离较近时,计算机网络采用基带传输方式(近距离衰减小,从而信号内容不易发生变化)
在传输距离较远时,计算机网络采用宽带传输方式(远距离衰减大,即使信号变化大也能最后过滤出来基带信号)
指用一个固定时长的信号波形(数字脉冲),代表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波形,是数字通信中数字信号的计量单位,这个时长内的信号成为k进制码元,而该时长称为码元宽度.当码元的离散状态有M个时(M>2),此时码元为M进制码元.
1码元可以携带多个比特的信息量.
速率:也叫速率率,是指数据的传输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可以用码元传输速率和信息传输速率表示.
关系:若一个码元携带n bit的信息量,则M Baud的码元传输速率所对应的信息传输速率为n*M bit/s.
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常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输数据的能力.单位是b/s.
数字数据调制技术在发送端讲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而在接收端讲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分别对应于调制解调器的调制于解调过程
PCM:对音频信号进行编码的脉码调制
主要包括三步:
为了实现传输的有效性,可能需要较高的频率.这种调制方式可能使用频繁复用技术,充分利用带宽资源.
影响失真程度的因素:
失真的一种现象--码间串扰:接收端收到的信号波形失去了码元之间清晰界限的现象
在理想低通(无噪声,带宽受限)条件下,为了避免码间串扰,极限码元传输速率为2W Baud,W是信道带宽,单位是HZ
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极限数据传输率:
V:几种码元/码元的离散电平数目
信噪比:
常记为S/N,并用分贝(dB)作为度量单位,即:
香农定理:在带宽受限且有噪声的信道上,为了不产生误差,信息的数据传输速率有上限值.
可从公式看出:
传输介质也称传输媒体/传输媒介,他就是数据传输系统中在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物理通路. 传输媒体并不是物理层,
传输介质分类:
双绞线:是古老丶又最常用的传输介质,它是由两根采用一定规则并排绞合的丶相互绝缘的铜导线组成. 绞合可以减少对相邻导线的电磁干扰.
为了进一步提高抗电磁干扰能力,可在双绞线的外面再加一个由金属丝编织成的屏蔽层.这就是屏蔽双绞线(STP),无屏蔽层的双绞线就称为非屏蔽双绞线(UTP).
距离太远时,对于模拟传输,要用放大器放大衰减的信号;对于数字传输,要用中继器将失真的信号整形.
同轴电缆:由导体铜质芯线,绝缘层,网状编织屏蔽层和塑料外层构成.按特性阻抗数值的不同,可分为两类:
同轴电缆抗干扰特性比双绞线好,被广泛用于传输较高速率的数据,其传输距离更远,但价格较双绞线贵.
光纤:主要由纤芯(实心的!)和包层构成,光波通过纤芯进行传导(全反射),包层较纤芯有较低和折射率.
光纤通信就是利用光导纤维传递光脉来进行通信.有光脉冲表示1,无光脉冲表示0.而可见光的频率大约是10^8MHz,因此光纤通信系统的带宽远远大于目前其他各种传输媒体的带宽.
光纤主要分为:1.单模光纤 2.多模光纤
光纤的特点:
中继器:
诞生原因:由于存在损耗,在线路上传输的信号功率会逐渐衰减,衰减到一定程度时将造成信号失真,因此会导致接收错误.
功能:对信号进行再生和还原,对衰减的信号进行放大,保持与原数据相同,以增强信号传输的距离,延长网络的长度.
两端:两端的网络端是网段,而不是子网,适用于完全相同的两类网络的互连,且两个网段速率要相同; 两端可以连相同媒体,也可连不同媒体.网段一定要是同一个协议(中继器不会存储转发)
5-4-3规则:网络标准中都对信号的延迟范围作了具体的规定,因而中继器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否则会网络故障.
集线器(多口中继器):再生,放大信号
功能:对信号进行再放放大转发,对衰减的信号进行放大,接着转发到其他所有(除输入端口外)处于工作状态的端口上,以增加信号传输的距离,延长网络的长度.不具有信号的定向传送能力,是一台共享式设备.
集线器不能分割冲突域,连在集线器上的工作主机平分带宽
作者:Ligo丶
出处:https://www.cnblogs.com/Ligo-Z/p/12984361.html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必须给出原文链接,并保留此段声明,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Ligo-Z/p/12984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