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码农加班是经常的事,但是自己仔细思考一下是有很多优化空间的,关于事件管理的思考我整理出如下:
应该分清轻重缓急,很多文章都会说到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 不重要。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可以这么划分,但是实际操作层面可行性不是很好。一件事的紧急程度是会变化的,这个划分太宽泛没有,当你划分完之后可能重要紧急这一项就有几个事情要做的,但是事情还是得一件一件来做,这个参考性不大。
我们做事会丢三落四有可能经常忘记自己要做的事或者做得不全,这个我采用GTD方式把事情按照项目和场景规划起来。我使用滴答软件把这些事情整理了起来(很方便临时记录),脑子里不在装着事情,做事效率确实提高了很多。
但是用了GTD很长时间发现事情永远做不完,虽然你知道你不会把事情丢弃掉(已经存在滴答清单里了)。有时会有一种为了做事而做事的状态,即看到滴答清单上的待办事情看着就想去做。
我们有没有想过,做一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能只是做了而没有交代。有时一件事的周期会很长,比如工作中一个项目,自己学习的某一个主题。工作上的事情你每天都在推进,也花费了很多的精力,但是也会有可能陷入细节,这就是为什么经常要复盘自己的项目,这里重点推进一本书《show you work》你可以每天工作结束记录自己工作状态工作成果。其实我们以前写日记也是在记录自己的工作状态,但是很多人只是简单描述一两句,没有工作过程描述没有状态描述没有以后怎么办的描述。如果你想很容易回忆起来自己干了什么那么好好的记录工作场景(而不是简单的几个字)。
工作上的事情大部分是强制性的定了时间节点(有些项目可能没有),对于没有明确时间节点的项目为了保持一种节奏那么最好持续迭代跟踪它。这个时候敏捷管理可以派上用场。
当然具体做每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应该沉着下去,不要做着A事情想着B事情。这里“番茄工作法”可以帮助你,几天内你可能看不出效果来,但如果遵循“番茄工作法”的节奏你的大脑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投入-休息-投入-休息,你会慢慢适应这种节奏,而这种节奏会让你跳出多做一点状态(这会让你大脑过渡疲劳)。当你适应的这种节奏之后,你会时间的感知也会越来越好,有时会发现然来一些零碎的事情也会消耗掉你这么大的精力,你也会发现按照规则去做一些事情(比如不加思考根据视频截图做一些笔记)不会消耗你很多时间,真正让你感觉一个番茄(1个小时)都完成不了的是那些需要你沉入思考琢磨的技术,从这里也知道我们每天有一两个小时高质量不被打扰的时间真的很重要(用这些时间去解决需要深入投入思考的事情和技术上)。
管理好自己的零碎时间,我们可以把零碎时间抽出整段出来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养成充分利用好零碎事情解决问题的习惯,但问题是这些零碎时间解决什么问题呢?做这样的规划都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也许当有了零碎时间你也没有心情来做。所以对于零碎时间不强求,如果养成了习惯比如坐公交我就看视频且能够进入状态,那么以后做公交我就看视频学习。其他的零碎时间,比如散步等等那么好好欣赏周围的环境或者专心听别人聊天,这个意思就是不管在哪个场景哪个零碎时间你要进入状态,不要心不在焉。优先保证自己是在当下在状态。如果想起了某个事情心血来潮了可以想想但是一定要把结果留下来,(当时可能没工具)回到家可以打开电脑把当时想法整理出来推荐项目往前走。
当然最最重要的是你的情绪稳定,情绪稳定依赖于你的生活状态,一般来说人的需求被满足了情绪会相对稳定。我所这里意思是告诉你要深挖内心,察觉自己在想什么需要什么?需要什么那么努力的去搞定它,这样你的情绪才会稳定,才会让你走上正循环。
上面是我这几年对于时间管理的一些想法,当然本文重点是梳理出我的敏捷管理流程。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codetalking/p/13246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