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详细

测试方法

时间:2020-07-08 10:32:03      阅读:65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第一章

测试需求

  定义:

    项目或者系统,必须提供的能力和必须遵循的条件

  分类: 

    功能性:

        具体的完成内容的需求

    非功能性: 

        软件产品为满足用户需求,除功能需求以外的特性,包括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扩充性,对业务的适应性

    为什么要测试需求:

        1,有助于保证测试的质量与进度

        2,测试需求是衡量测试覆盖率的重要指标

        3,测试需求是开发测试用例的依据

需求分析

  需求采集

    概念:

      将软件开发需求集中的那些具有可测试性的需求和特性提取出来,形成测试需求矩阵

  测试需求分析

    测试要点:

      对原始测试需求表每一条开发需求的细化和分解,形成的可测试的分层描述的软件需求

    细化和分解:

      1,分析功能模块之间的业务顺序,各个功能模块之间传递的信息和数据,给出相对应的验证内容

      2,分析每条开发需求描述中的输入,输出,处理,限制,约束等,给出相对应的验证内容

      3,测试需求分析列表

      技术分享图片

 

第二章

测试用例

  概念:

    1,是为了实施测试而向被测试的系统提供的一组集合,这组集合包括测试环境,操作步骤,测试数据,预期结果等

    2,解决了要测什么,怎么测,如何衡量的问题

    3,分为场景测试用例和基本测试用例(公用测试用例)

  测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不知道是否全面的测试了所有功能

    2,测试的覆盖率无法衡量

    3,存在大量冗余测试,影响测试效率

  软件测试用例的作用:

    1,执行测试的有效一句,文档而非口头表达

    2,验证需求和寻找缺陷的手段

    3,评估测试覆盖力度的依据

  编写测试用例的优缺点:

    优点:

      1,组织性,有计划,有规划,规范

      2,避免重复,冗余,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可持续复用

    缺点:

      1,费事废力,需要维护和更新

 

第三章

等价类

  概念:

    根据需求将可输入的数据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再从类中挑选一个作为用例,如果用例通过,那就代表整个类别通过,从而解决不能穷举的问题

  分类:

    1,有效等价类

      满足需求的集合

    2,无效等价类

      不满足需求的集合

  等价类的划分步骤:

    1,依据需求,划分等价类

      划分出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

      例技术分享图片

     2,遍历等价类表

      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编号

      无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编号

       例:技术分享图片

      3,转化为测试用例

        例:技术分享图片

  划分等价类的标准:

    1,避免冗余

    2,子集互不相交,就是不会出现多个用例用到相同的数据

    3,所有子集的相加为整个总集合

  面试题:用等价类分析三角形的类别

 

第四章

边界值

  开区间:

    介于固定的两点间的所有点的集合,不包含给定的两点,记为(a,b),a<x<b,取值不包括a,b

  闭区间:    

    介于固定的两点间的所有集合,包括给定的两点,记为[a,b],a>=x<=b,取值包括a,b

  上点:

    就是边界上的点

  内点:

    就是在范围内的任意一点

  离点:

    离上点最近的一个点

  例:技术分享图片

  

   注意:

    1,当存在小数与整数一起事,也要单独测小数的边界值

    2,隐含的边界值

 

 第五章

因果图

  定义:

    因果图是一种利用图解法分析输入的各种组合情况,从而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它适合检查程序的输入条件的各种你组合情况

  原因与原因之间的关系

    c:原因

    e:结果

    恒等:

      如果原因为真,那么结果肯定为真

      例:技术分享图片

    与:

      只有两个原因都为真,那么结果才为真

      例:技术分享图片

    或:

      两个原因中,有一个为真时,结果就为真

      例:技术分享图片

    非:

      只要原因为假,结果就为真

      技术分享图片

  原因与原因之间的关系:

    1,排他性约束(E):各个原因之间不可以同时为真,但可以同时为假

    2,唯一性约束(O):原因只有a与b,不存在第三种情况

    3,必要性约束(R):原因a为真时,b必须同时为真;b为真时,a可以为真,也可为为假

    4,包含性约束(I):原因中总有一个为真,可以同时为真,但是不可能同时为假

  结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掩码标记(结果约束(M)):

      如果b为真,那么结果a一定为假,如果b为假,那么a的状态不一定(若结果a是1,则结果b强制为0)

 

 

第六章

正交表

  背景:

    对于多条件组合的情况进行测试时,没办法做到穷举,只能找一种最优的抽样调查来代表全部

  概念:

    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一种方法,它是根据正交性从全面实验中挑选出部分满足有代表性的点来进行实验,这些代表性的具备“均匀分散,齐整可比”,是一种基于正交表的高效率,经济,快速的实验

  因素:

    可选的项(变量的取值)

  水平:

    可选项的值(变量)

  正交表公式:

    N=(P1-1)Q1+(P2-1)Q2+....

    P:变量有多少种取值

    Q:变量取值数量的相同个数

  正交表必须满足的条件:

    1,每列种不同数字出现的次数相等

    2,在任意两列其横向组成的数字对中,每种数字出现的次数相等

  正交表转测试用例:

    1,分析因素和水平,并求出所有组合情况的个数(利用公式)

    2,选择一个合适的正交表,没有就自己写,满足条件即可,自己所写的正交表为伪正交表

    3,把变量的值映射到表中

    4,把每一行的各因素的组合作为一个测试用例

    5,剩余空白填入可能出现的组合

 

第七章

状态图

  背景:

    状态图用于显示状态,(它指定对象所在的状态序列),使对象达到这些状态的事件和条件,以及达到的这些状态时所发生的操作

  概念:

    根据步骤来分析可能出现的所有事件和操作

  如何画出状态图:

    1,列出被测系统的输入事件

    2,对空闲状态所添加可能的输入,判断产生哪些新状态

    3,对第二步中的新状态又添加可能的输入,直到没有新的状态

  状态图转测试用例:

    根据最后得到的状态,将所有产生的状态编号,并记录顺序,转换为数据,即用例

   

  

 

测试方法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yangchangyun/p/13264740.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