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收到了不久前在网上买的ipad类纸膜,顺丰快递,打开包裹发现包装特别精致,超大一个硬纸壳盒子,打开盒子里面一个带logo的盒子,再打开这个logo盒子里面是用塑料凹槽固定的薄薄一片类纸膜,以及一堆小工具。光包装就值点钱,我花了27元买这个类纸膜,恐怕包装费加物流费就要5元。其实看到这么精致的包装,我就已经对这个类纸膜心里有底了,网上一搜,大概一个膜的成本也就几块钱的样子。自己贴的也很不顺利,好几个气泡,贴了两次,边缘还翘起来了,又在网上看到有评价说类纸膜会划笔尖,自己强迫症又实在看不惯那个气泡,最后还是把膜撕了扔了,扎扎实实浪费了人民币27元以及我的时间1小时。
这件事想一想其实完全可以避免损失的,如果我事先在网上搜搜对类纸膜的评价,但当时就是冲动消费了,觉得有了类纸膜=书写更顺畅。
看到B站一个视频:消费主义如何套路你的心智。整理一下观点大概是下面几点:
为什么花钱会给消费者快乐
资本与传媒将商品与抽象概念绑定,将数字与结果划上等号,消费者在购买一个符号,而不是商品本身
商家如何洗脑让我们花钱
制造身份焦虑,满足即时满足,通过心理账户和交易效用刺激消费。
身份焦虑:也叫身份认同、中产陷阱。对资本来讲,真有钱人和穷人都不是典型对象。夹在中间的大量群体,渴望通过消费来确定自己的身份。真正决定身份的不是花了多少钱,而是账户躺了多少钱。
即时满足:延迟满足是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倾向,即时满足就是当下即时而短暂的快乐。比如你现在刷一下短视频可以拥有即时而短暂的快乐,但把这个时间用来学习会实现更长远的目标。
心理账户: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这就是为什么“意外之财”和“辛苦工作的血汗钱”在人的认知中完全不同、因此使用方式不同。从心理账户理论来说,我们容易把双十一的购物预算和日常支出的预算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从根本上,我们可以将双十一的消费和日常消费放在一个心理账户中,做统一的预算管理。
交易效用:商品的参考价格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效用。比如打折产生的交易效用使消费者产生快乐,还有锚定目标为中产阶级的新型电商,通过模糊参照价格来弱化交易效用的作用。
消费主义的本质
消费的商品不再是其使用价值,而是其符号价值。消费主义不仅尝试定义精致和爱情,还想定义我们是谁,你消费什么产品就定义你是什么人。这几年最王八蛋的一句话是“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
无产中产阶级
像无产阶级一样没有固定资产和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赚钱;同时积极用中产阶级的消费习惯和审美趣味要求自己的群体。
如何提高抗风险能力
面对黑天鹅事件(发生概率很小的不寻常的但一旦发生就会引起市场巨大的连锁反应甚至颠覆的事件,比如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很多人但凡公司扛不住,接下来几个月工资少发甚至破产没有工资了,就立刻面临还不起房贷甚至付不起房租的窘境。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提高自己抗风险的能力。
去掉不必要的消费,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商家告诉你你想要什么,一个人的价值不是通过他的消费来决定的
不要轻易负债,做好资产配比,建立理财意识。指望理财暴富还不如买彩票,要稳健性理财。
相信时间,敬畏时间。大部分人对未来的判断能力是很弱的,不要轻易判断。
其实很多观点自己是知道的,半佛仙人的视频之前也看过一些,还看过《小狗钱钱》,都是在将理性消费。想到自己前四年的各种透支消费,还是很愧疚的。室友之前和我说现在她的余额宝收益可以有每天一块钱,也就是说她余了一万元左右在余额宝上,大大震惊了我。一直关注的一位学长HobbyStarsky,也建议过学弟学妹们在毕业之前一定要至少余1万元,来过渡刚工作时那段青黄不接的日子。我自己在实习时也有感觉,如果不是妈妈帮助了1万元付房租,我在北京也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立一个小目标吧,毕业之前,银行卡里至少1万元??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ColleenHe/p/13285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