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ln
是print line的缩写,表示输出并换行。因此,如果输出后不想换行,可以用print()
:
Java还提供了格式化输出的功能。为什么要格式化输出?因为计算机表示的数据不一定适合人来阅读:
如果要把数据显示成我们期望的格式,就需要使用格式化输出的功能。格式化输出使用System.out.printf()
,通过使用占位符%?
,printf()
可以把后面的参数格式化成指定格式:
Java的格式化功能提供了多种占位符,可以把各种数据类型“格式化”成指定的字符串:
占位符 | 说明 |
---|---|
%d | 格式化输出整数 |
%x | 格式化输出十六进制整数 |
%f | 格式化输出浮点数 |
%e | 格式化输出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浮点数 |
%s | 格式化字符串 |
注意,由于%表示占位符,因此,连续两个%%表示一个%字符本身。
和输出相比,Java的输入就要复杂得多。
我们先看一个从控制台读取一个字符串和一个整数的例子:
import java.util.Scanner;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canner scanner = new Scanner(System.in); // 创建Scanner对象
System.out.print("Input your name: "); // 打印提示
String name = scanner.nextLine(); // 读取一行输入并获取字符串
System.out.print("Input your age: "); // 打印提示
int age = scanner.nextInt(); // 读取一行输入并获取整数
System.out.printf("Hi, %s, you are %d\n", name, age); // 格式化输出
}
}
我们通过import
语句导入java.util.Scanner
,import
是导入某个类的语句,必须放到Java源代码的开头,后面我们在Java的package
中会详细讲解如何使用import
。
然后,创建Scanner
对象并传入System.in
。System.out
代表标准输出流,而System.in
代表标准输入流。直接使用System.in
读取用户输入虽然是可以的,但需要更复杂的代码,而通过Scanner
就可以简化后续的代码。
有了Scanner
对象后,要读取用户输入的字符串,使用scanner.nextLine()
,要读取用户输入的整数,使用scanner.nextInt()
。Scanner
会自动转换数据类型,因此不必手动转换。
要测试输入,我们不能在线运行它,因为输入必须从命令行读取,因此,需要走编译、执行的流程:
要测试输入,我们不能在线运行它,因为输入必须从命令行读取,因此,需要走编译、执行的流程:
$ javac Main.java
这个程序编译时如果有警告,可以暂时忽略它,在后面学习IO的时候再详细解释。编译成功后,执行:
$ java Main
Input your name: Bob
Input your age: 12
Hi, Bob, you are 12
串联的效果其实相当于:
if (n >= 90) {
// n >= 90为true:
System.out.println("优秀");
} else {
// n >= 90为false:
if (n >= 60) {
// n >= 60为true:
System.out.println("及格了");
} else {
// n >= 60为false:
System.out.println("挂科了");
}
}
正确的方式是按照判断范围从大到·小依次判断:
// 从大到小依次判断:
if (n >= 90) {
// ...
} else if (n >= 60) {
// ...
} else {
// ...
}
在串联使用多个if
时,要特别注意判断顺序。观察下面的代码:
在Java中,判断值类型的变量是否相等,可以使用==
运算符。但是,判断引用类型的变量是否相等,==
表示“引用是否相等”,或者说,是否指向同一个对象。例如,下面的两个String类型,它们的内容是相同的,但是,分别指向不同的对象,用==
判断,结果为false
:
if ... else
可以做条件判断,else
是可选的;
不推荐省略花括号{}
;
多个if ... else
串联要特别注意判断顺序;
要注意if
的边界条件;
要注意浮点数判断相等不能直接用==
运算符;
引用类型判断内容相等要使用equals()
,注意避免NullPointerException
。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Mang0/p/13357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