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详细

k短路问题详解

时间:2020-09-18 23:04:15      阅读:60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k\) 短路问题简介

所谓“\(k\) 短路”问题,即给定一张 \(n\) 个点,\(m\) 条边的有向图,给定起点 \(s\) 和终点 \(t\),求出所有 \(s\to t\) 的简单路径中第 \(k\) 短的。而且一般来说 \(n, m, k\) 的范围在 \(10^5\) 级别,于是爆搜或者 \(k\) 次最短路这样的算法我们不做讨论。

本文将介绍求解 \(k\) 短路问题的两种经典方法:\(A^*\) 算法 以及 可持久化可并堆做法

\(A^*\) 算法

\(A^*\) 思想简述

很显然地,我们有一个暴力的 Bfs 做法:第 \(k\) 次搜到点 \(t\) 的就是所求。然而这样太慢了,我们考虑优化方案。

对于搜索中的一个状态 \(x\),令 \(g(x)\) 为当前状态下该点到 \(s\) 的路径长。

朴素的 Bfs 就是直接暴力地拓展,但我们可以设计一种方案,使得 相对接近终点的状态优先拓展

具体

A* 算法中,我们会引入一个函数 \(f(x)\),表示 \(x\)估值,那么函数 \(f\) 也被称为 估价函数。函数 \(f\) 的计算有一个通式:

\[f(x) = g(x) + h(x) \]

其中 \(g(x)\) 代表 状态 \(x\) 当前的代价\(h(x)\) 表示 状态 \(x\) 到终点状态在最佳状态下的代价。一般而言,\(h\) 的计算方式由自己决定,但需要根据以下原则:

  • 必须不小于真实代价,否则没有意义,即跑出来的答案会错误;
  • 尽量向真实代价靠拢,这样使得算法尽可能的快。

在搜索时,我们优先拓展 \(f(x)\) 值最小的状态。一般会选用 堆(优先队列) 实现。

\(A^*\) 算法在本题的运用

所幸,\(h(x)\) 的定义在本题还算比较显然——到终点 \(t\) 的最短距离。而且可以发现 \(h\) 已经是最优的了。

于是算法就不难了:

  • 用一个小根堆存储状态 \((x, g(x))\)。堆顶元素为 \(f\) 最小的。
  • \(g\) 函数的值不难预处理,只要在 反图 上以 \(t\) 为原点跑 Dijkstra 算法即可。
  • 开始时,很显然有 \(g(s) = 0\),那把 \((s, g(s))\) 存入堆中。
  • 每次取出堆顶元素 \((x, g(x))\)。如果 \(x=t\) 那么表示找到一条。
  • 向相邻点拓展并放入堆中。
  • 如此往复知道找到 \(k\) 条即可。

代码实现

struct statu { // 定义状态
    int pos; double g, f;
    bool operator < (const statu& rhs) const {
        return f > rhs.f; // 为了方便比较将 f 值也记下来
    }
};

int aStar(int k) {
    priority_queue<statu> pq;
    pq.push(statu{1, 0, dist[s]}); // 初始状态
    while (!pq.empty()) {
        statu x = pq.top(); pq.pop(); // 抽出当前最优状态
        if (x.pos == t) // 到终点
            if (--k == 0) return x.g; // 如果这是第 k 条,返回
        for (auto e : G[x.pos])
            pq.push(statu{ // 拓展状态
                e.to, x.g + e.val,
                x.g + e.val + dist[e.to]
            });
    }
    return -1; // 没有第 k 条
}

复杂度

随机数据这个算法跑的很快,但如果图是一个 \(n\) 元环时,复杂度会达到 \(O(nk\log n)\) 级别。

可持久化可并堆做法

最短路树

所谓最短路树,就是从根通过树边到每个点的路径长和原图上的最短路径长相同,那么这样的树就是最短路树。

最短路树可以通过求最短路的算法(Dijkstra/Spfa)求出。

这里我们选定终点 \(t\) 为根,在反图上求出最短路树 \(T\)。那么每个点通过树边都是到 \(t\) 点的路径最短路。

最短路树与一般路径之间的关联

对于一条 \(s\to t\) 的路径 \(p\),我们选取其中的 非树边,作为一个集合,记为 \(side(p)\)。即 \(side(p) = p \setminus (p \cap T)\)

为方便说明,我们引入一些记号:

  • \(front(e), back(e)\):表示边 \(e\) 的前端点(靠近起点)和后端点(靠近终点)。
  • \(len(e)\):边或路径 \(e\) 的长度。
  • \(dist(x)\):点 \(x\) 到终点 \(t\) 的最短距离。

\(side(p)\) 有如下性质:

  1. 设一条边 \(e\) 的增长量 \(\delta(e) = dist(front(e)) + len(e) - dist(back(e))\),可以理解为把这条边换掉原来的 额外增加的长度 。那么路径 \(p\) 的长 \(len(p) = dist(s) + \sum\limits_{e\in side(p)} \delta(e)\)
  2. 我们将 \(side(p)\) 中的边按 路径的顺序 排列好,并选取其中相邻的两条边 \(e_1, e_2\)\(e_1\) 在前,注意 \(e_1, e_2\) 在原图中不一定相邻)。那么 \(u=back(e_1),v=front(e_2)\) 两点要么是同一个点,要么 \(v\)\(u\) 的祖先。原因比较显然:两边如果在图上相邻那么就是同一个点,反之就由树边向树根 \(t\) 的方向相连。
  3. 对于一个确定的 \(side(p)\) 只有一个 \(s\to t\) 的路径 \(p\) 与之对应。因为最短路树上两点只有一条只经过树边的路径,而 \(side(p)\) 其他连续的路径段也是确定的。

将问题转化

根据性质 1,可以发现答案就是 \(dist(s) + \sum\limits_{e\in side(p)}\delta(e)\) 的第 \(k\) 小值。

那么我们只要不断构造出这 \(k\)\(side(p)\) 即可。

如何构造 \(side(p)\)

根据第二个性质,我们可以对一个现有的 \(side(p)\) 推出另一个新的 \(side(q)\)

\(side(p)\) 最尾端的边为 \(e\),令 \(u = front(e), v = back(e)\)。那么有两种构造策略:

  • 用与 \(x\) 相连的一条不短于 \(e\) 的边 替换\(e\)
  • \(y\) 后面新接上一条 最短路树上祖先方向出去的最小边 \(e^\prime\)

顺带一提,这两个方法分别对应性质 2 的两种情况。

于是我们实现了通过现有的一条 \(s\to t\) 的路径得出另一条更长的路径。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某种手段达到在可以承受的时间内完成一次构造,那么只要每次选取一个最小的 \(side(p)\),重复执行构造,直至选出第 \(k\) 个即可。这个 \(side(p)\) 的集合可以用小根堆维护。

快速构造 \(side(p)\) 需要我们在每个节点维护一个 与之相连的所有非树边和祖先出去的边的最小边

很自然的想到堆,堆中存储路径的尾边对应的堆节点以及路径长度。

如果建出了每个节点的堆,那么上述的构造策略可以转化为(设当前堆节点为 \(x\)):\(x\) 的左右儿子替换掉当前的堆节点,或者 \(x\) 对应边的尾端点对应堆的根。

那么我们实现了一次 \(O(\log k)\) 的转移(维护 \(side(p)\) 的小根堆的大小为 \(O(k)\))。

关于堆

堆的话,可以通过最短路树从祖先向叶子的方向合并构造。

但很显然用一般的二叉堆是很难避免 MLE 的结果的。不过对于可并堆我们可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可并堆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 每次合并都需要保留前两个堆的信息

于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让信息保留。而整个堆复制是不现实的,只能 共用一些节点。那么显而易见我们需要——

可持久化可并堆

一般我们用 可持久化左偏树 实现,这样时空复杂度都是线性对数级别的。

其实会左偏树的话这玩意也不难写。可以参考 OI-Wiki 可持久化可并堆 标签页学习。

小结

好像一切都明朗了。来归纳一下算法的步骤吧:

  • 在反图上跑 Dijkstra;
  • 构造可持久化左偏树:
    • 对于每个节点都扫一遍邻边(除树边),然后将其 \(\delta\) 值与另一端点编号一并插入当前点的左偏树中;
    • 然后向树边祖先方向将堆合并到此。
  • 构造前 \(k\)\(side(p)\)
    • 取出堆顶;
    • 向左偏树节点儿子拓展;
    • 向对应边结束点的左偏树的根拓展。
    • 如此在堆中取出的第 \(k\) 个记为答案。

代码实现

P2483 【模板】k短路 / [SDOI2010]魔法猪学院 代码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queue>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N = 5e4 + 5;
const int M = 2e5 + 5;
const double inf = 1e16;
const double eps = 1e-8;

struct Graph {
    struct Edge {
        int to, nxt;
        double len;
    } e[M];
    int head[N], ecnt = 0;
    Graph() { memset(head, -1, sizeof(head)), ecnt = 0; }
    inline void insert(int u, int v, double w) {
        e[ecnt] = Edge{v, head[u], w}; head[u] = ecnt++;
    }
    inline int nxt(int i) { return e[i].nxt; }
    inline int to(int i) { return e[i].to; }
    inline double len(int i) { return e[i].len; }
} G, R;

int n, m;
double E;

int fa[N];
double dist[N];
bool book[N];

struct vtx {
    int pos; double dist;
    bool operator < (const vtx& rhs) const {
        return dist > rhs.dist;
    }
};
priority_queue<vtx> pq;

void Dijkstra() {
    fill(dist + 1, dist + 1 + n, inf);
    pq.push(vtx{n, dist[n] = 0.0});
    
    while (!pq.empty()) {
        int x = pq.top().pos; pq.pop();
        if (book[x]) continue;
        book[x] = true;
        for (int i = R.head[x]; ~i; i = R.nxt(i)) {
            int y = R.to(i); double l = R.len(i);
            if (dist[y] > dist[x] + l) {
                dist[y] = dist[x] + l;
                fa[y] = i;
                pq.push(vtx{y, dist[y]});
            }
        }
    }
}

namespace LefT {
    struct lef {
        int ch[2], dist;
        int end; double delta;
    } tr[N << 5];
    int total = 0;

    inline int create(double d, int e) {
        int x = ++total;
        tr[x] = lef{{0, 0}, 1, e, d};
        return x;
    }
    inline int copy(int x) {
        return tr[++total] = tr[x], total;
    }
    int merge(int x, int y) {
        if (!x || !y) return x | y;
        if (tr[x].delta > tr[y].delta) swap(x, y);
        int z = copy(x);
        tr[z].ch[1] = merge(tr[x].ch[1], y);
        if (tr[tr[z].ch[0]].dist < tr[tr[z].ch[1]].dist)
            swap(tr[z].ch[0], tr[z].ch[1]);
        tr[z].dist = tr[tr[z].ch[1]].dist + 1;
        return z;
    }
};
int root[N];

void initLefTr() {
    using namespace LefT;
    for (int i = 1; i <= n; i++)
        pq.push(vtx{i, dist[i]});
    tr[0].dist = -1;
    while (!pq.empty()) {
        int x = pq.top().pos; pq.pop();
        for (int i = G.head[x]; ~i; i = G.nxt(i)) if (fa[x] != i)
            root[x] = merge(root[x], create(G.len(i) + dist[G.to(i)] - dist[x], G.to(i)));
        root[x] = merge(root[x], root[G.to(fa[x])]);
    }
}

int calc() {
    using namespace LefT;
    int ret = 0;

    if (dist[1] > E) return 0;
    E -= dist[1], ++ret;

    if (!root[1]) return ret;
    pq.push(vtx{root[1], tr[root[1]].delta});
    while (!pq.empty()) {
        int x = pq.top().pos;
        double d = pq.top().dist;
        pq.pop();

        if (dist[1] + d > E) break;
        ++ret, E -= dist[1] + d;

        for (int* c = tr[x].ch, s = 2; s; --s, ++c) if (*c)
            pq.push(vtx{*c, d - tr[x].delta + tr[*c].delta});
        if (root[tr[x].end])
            pq.push(vtx{root[tr[x].end], d + tr[root[tr[x].end]].delta});
    }

    return ret;
}

signed main() {
    ios::sync_with_stdio(false);
    cin >> n >> m >> E;
    
    for (int i = 1; i <= m; i++) {
        int u, v; double w;
        cin >> u >> v >> w;
        if (u == n) continue;
        G.insert(u, v, w);
        R.insert(v, u, w);
    }
    Dijkstra(), initLefTr();
    cout << calc() << endl;

    return 0;
}

复杂度

\(O(n\log n+k\log k)\) 时间,\(O(n\log n)\) 空间。\(n, m\) 同阶

总结

两个算法各有优缺点:

  • A* 算法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优秀,但是可以被刻意构造的数据(\(n\) 元环)卡爆。不过它的编写难度小,因此可能是更适合考场上选择的算法。
  • 可持久化可并堆的做法虽然编写比前者复杂的多,但是复杂度却是一定正确的,根本不会担心被卡的情况。

两个都建议读者掌握,以便在不同情况下有更多的选择。

k短路问题详解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Wallace-/p/13693289.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