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之父Linus Benedic Torvalds在1991-2002年管理全世界linux维护者提交的代码,极其繁琐,在2002年商用软件BitKeeper——分布式版本管理系统,赞助合作,直至2005年linux开源社区中的有人开始破解BitKeeper,因此停止了合作,linux之父用了两周时间开发了Git代替BitKeeper——免费、开源
平时要多使用这15个基础命令
cd .. #返回上一级目录(cd和..中间有空格)
cd #改变目录
pwd #显示当前目录
clear #清屏
ls #列出当前目录所有文件
touch #新建文件
rm #删除文件
mkdir #创建目录
rm -r #删除目录
rm -rf / #切勿在linux中使用——递归删除根目录
mv #移动文件
reset #重新初始化终端——类似于clear
history #查看历史使用命令
exit #退出
help #查看某个命令的帮助文档
# 注释
#查看全部配置
git config -l
#仅查看系统config
git config --system --list
#仅查看当前用户(global)配置
git config --global --list
git config --global user.name "shelton" #名称
git config --global user.email youremail@example.com #邮箱
然后打开生成在用户目录下的.gitconfig文件
至此配置完成
git config -l
,已经拥有了用户配置信息本地
工作目录(Working Directory)——平时存放代码的地方
暂存区(Stage/Index)——用于临时存放你的改动,本质上是一个文件
资源库(Repository或Git Directory)
git init
远程
在工作目录中添加,修改文件
将需要进行版本管理的文件放入暂存区
git add.
将暂存区的文件提交到git仓库
git commit
git init #初始化本地项目
git clone [url] #克隆远程仓库
Untracked:文件在文件夹中,但没有添加到git仓库
git add. #添加,成为Staged状态
Unmodify:文件在git仓库,未修改
#若被修改,则成为Modified状态
git rm. #移除版本库,成为Untracked状态
Modified:文件在git仓库,修改了
git add. #添加,成为Staged状态
git checkout #丢弃改动,成为Unmodify状态
Staged:暂存状态
git commit #将修改同步到库中,库文件与本地一致,成为Unmodify状态
git reset HEAD filename #取消暂存,成为Modified状态
#查看指定文件状态
git status [filename]
#查看所有文件状态
fut status
#常用操作
git add . #添加所有文件到暂存区Staged
git commit -m "消息内容" #提交暂存区内容到本地仓库,-m为提交信息
*.txt #忽略所有 .txt结尾的文件
!lib.txt #但lib.txt除外
/temp #忽略上级目录,只提交temp目录
build/ #忽略build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和目录
doc/*.txt #忽略doc目录下的所有txt文件 但不包括doc/server/arch.txt
将生成的公钥输入码云
公钥的名称可以随意起
将创建的远程仓库clone下来,然后将其中的文件都拷贝到自己项目的目录中
将绿色的选项都取消勾选可以加快处理速度
当然可以用底部的Terminal命令行执行同样的操作
git status #查看状态,发现有untrack的文件
git add . #选中
git commit -m "提交信息" #提交到本地仓库
git push #上传到远程仓库
本地仓库
远程仓库
# 列出所有本地分支
$ git branch
# 列出所有远程分支
$ git branch -r
# 新建一个分支,但依然停留在当前分支
$ git branch [branch-name]
# 切换到指定分支,并更新工作区
$ git checkout [branch-name]
# 删除分支
$ git branch -d [branch-name]
# 删除远程分支
$ git push origin --delete [branch-name]
$ git branch -dr [remote/branch]
合并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文件添加、移除的操作,Git 也会合并修改。
https://gitee.com/all-about-git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Sheltonz/p/13974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