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缓冲流,也叫高效流,是对4个基本的 FileXxx 流的增强,所以也是4个流,
按照数据类型分类:
字节缓冲流: BufferedInputStream , BufferedOutputStream
字符缓冲流: BufferedReader , BufferedWriter
缓冲流的基本原理,是在创建流对象时,会创建一个内置的默认大小的缓冲区数组,通过缓冲区读写,减少系统IO 次数,从而提高读写的效率。
字节缓冲流 :
构造方法
字符缓冲流:
构造方法
特有方法:
字符编码和字符集
字符编码 Character Encoding : 就是一套自然语言的字符与二进制数之间的对应规则
计算机中储存的信息都是用二进制数表示的,而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数字、英文、标点符号、汉字等字符是二进制 数转换之后的结果。按照某种规则,将字符存储到计算机中,称为编码 。反之,将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二进制数按照 某种规则解析显示出来,称为解码 。比如说,按照A规则存储,同样按照A规则解析,那么就能显示正确的文本f符 号。反之,按照A规则存储,再按照B规则解析,就会导致乱码现象。
字符集 Charset :也叫编码表。是一个系统支持的所有字符的集合,包括各国家文字、标点符号、图形符 号、数字等。
计算机要准确的存储和识别各种字符集符号,需要进行字符编码,一套字符集必然至少有一套字符编码。常见字符 集有ASCII字符集、GBK字符集、Unicode字符集等。
当指定了编码,它所对应的字符集自然就指定了,所以编码才是我们最终要关心的。
ASCII字符集 : ASCII(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是基于拉丁 字母的一套电脑编码系统,用于显示现代英语,主要包括控制字符(回车键、退格、换行键等)和可显 示字符(英文大小写字符、阿拉伯数字和西文符号)。 基本的ASCII字符集,使用7位(bits)表示一个字符,共128字符。ASCII的扩展字符集使用8位(bits) 表示一个字符,共256字符,方便支持欧洲常用字符。
ISO-8859-1字符集: 拉丁码表,别名Latin-1,用于显示欧洲使用的语言,包括荷兰、丹麦、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 ISO-5559-1使用单字节编码,兼容ASCII编码。 GBxxx字符集: GB就是国标的意思,是为了显示中文而设计的一套字符集。
GB2312:简体中文码表。一个小于127的字符的意义与原来相同。但两个大于127的字符连在一起时, 就表示一个汉字,这样大约可以组合了包含7000多个简体汉字,此外数学符号、罗马希腊的字母、日文 的假名们都编进去了,连在ASCII里本来就有的数字、标点、字母都统统重新编了两个字节长的编码,这 就是常说的"全角"字符,而原来在127号以下的那些就叫"半角"字符了。
GBK:最常用的中文码表。是在GB2312标准基础上的扩展规范,使用了双字节编码方案,共收录了 21003个汉字,完全兼容GB2312标准,同时支持繁体汉字以及日韩汉字等。 GB18030:最新的中文码表。收录汉字70244个,采用多字节编码,每个字可以由1个、2个或4个字节 组成。支持中国国内少数民族的文字,同时支持繁体汉字以及日韩汉字等。
Unicode字符集 : Unicode编码系统为表达任意语言的任意字符而设计,是业界的一种标准,也称为统一码、标准万国 码。 它最多使用4个字节的数字来表达每个字母、符号,或者文字。有三种编码方案,UTF-8、UTF-16和UTF32。最为常用的UTF-8编码。 UTF-8编码,可以用来表示Unicode标准中任何字符,它是电子邮件、网页及其他存储或传送文字的应用 中,优先采用的编码。互联网工程工作小组(IETF)要求所有互联网协议都必须支持UTF-8编码。所以, 我们开发Web应用,也要使用UTF-8编码。它使用一至四个字节为每个字符编码,编码规则: 1. 128个US-ASCII字符,只需一个字节编码。 2. 拉丁文等字符,需要二个字节编码。 3. 大部分常用字(含中文),使用三个字节编码。 4. 其他极少使用的Unicode辅助字符,使用四字节编码。
InputStreamReader类
转换流 java.io.InputStreamReader ,是Reader的子类,是从字节流到字符流的桥梁。它读取字节,并使用指定 的字符集将其解码为字符。它的字符集可以由名称指定,也可以接受平台的默认字符集
构造方法
OutputStreamWriter类
转换流 java.io.OutputStreamWriter ,是Writer的子类,是从字符流到字节流的桥梁。使用指定的字符集将字符 编码为字节。它的字符集可以由名称指定,也可以接受平台的默认字符集
构造方法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lifengSkt/p/13272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