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需要开启的服务: 本机安装的oracle ,默认是开机启动服务的,开机时间太慢,关闭了,需要手动打开:
OracleDBConsoleorcl
OracleOraDb10g_home1iSQL*Plus
OracleOraDb10g_home1TNSListener
OracleServiceORCL 这个后面的ORCL就是数据库名字,官方术语叫做数据库sid
2.打开PL/SQL工具,用户名scott 登陆sid为ORCL的数据库, 密码 tiger
3.打开一个测试窗口,如下
-- Created on 2018/6/3 by ADMINISTRATOR declare -- 声明本地变量的地方,包括游标(结果集类型变量),如果没有,declare可以去掉 --相当于java的 public class A{} i integer; begin -- 执行部分 --相当于Java的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异常处理 end;
4.打印helloworld
结果如下:
dbms_output是oracle的程序包,put_line()是调用的方法
在命令行中打印:需要先设置 set serveroutput on ,才会将打印语句打印出来,否则只执行不打印。
5. PLSQL变量的使用:
PLSQL中的变量分两种:
(1)普通数据类型:char varchar2 date number(整数和小数) boolean long
(2)特殊变量类型(引用变量、记录型变量)
变量的声明方式为:变量名 变量类型(变量长度) ,例如:v_name varchar2(20)
变量赋值:
(1)声明时使用 := 直接赋值:v_name varchar2(20) := ‘zhangsan’ 只写=,则是进行比较
(2)语句赋值: select 值 into 变量名
5.1 普通变量的使用
-- 声明一个人的信息 姓名 薪水 地址 declare -- 姓名 不能使用name,这是保留字 v_name varchar2(50) := ‘张三‘; -- 薪水 小数:number(总长度(小数加整数的位数),小数位数) v_sal number(6,2) --1000.00 v_sal number; --地址 v_addr varchar2(200); begin --直接赋值 v_sal := 15000; --语句赋值 select ‘上海市南京路‘ into v_addr from dual; --实际工作中应该是from 某个表 -- 打印变量 || 是拼接符,相当于java 的+ dbms_output.put_line(‘姓名:‘ || v_name || ‘,薪水:‘ || v_sal || ‘,地址:‘ || v_addr); end;
执行结果:
5.2 引用变量的使用
引用变量:变量的类型和长度取决于表中字段的类型和长度(变量的类型和长度引用表中字段的类型和长度),通过 表名.列名%TYPE 指定变量的类型和长度,例如 v_name emp.ename%TYPE
引用型变量的好处:使用普通变量定义方式,需要知道表中列的类型,而使用引用类型不需要考虑列的类型,使用%TYPE是非常号的编程风格,因为它使得PL/SQL更加灵活,更加适应于对数据库定义的更新。
-- 查询emp表中7839号员工的个人信息,打印姓名和薪水 declare -- 姓名 定义的是引用变量 v_ename emp.ename%TYPE; -- 薪水 v_sal emp.sal%TYPE; begin --查询姓名和薪水并赋值给变量,。使用select into 语句赋值 select ename, sal into v_ename, v_sal from emp where empno = 7839; dbms_output.put_line(‘姓名:‘ || v_ename || ‘,薪水:‘ || v_sal); end;
结果:
5.3 记录型变量
记录型变量 默认接接收 表中的一行数据,不能指定字段,相当于java中的一个对象。
语法: 变量名称 表名%ROWTYPE 例如 v_emp emp%rowtype; 通过 变量名.字段名 的方式获取变量中的值
--记录型变量示例:用该变量接收表中一行sql的信息 declare -- 记录型变量 v_emp emp%ROWTYPE; begin --查询所有字段并赋值给变量,字段名用v_emp.字段名 表示 select * into v_emp from emp where empno = 7839; dbms_output.put_line(‘姓名:‘ || v_emp.ename || ‘,薪水:‘ || v_emp.sal); end;
结果:
6.流程控制:
6.1 条件分支,语法:
BEGIN
IF 条件1 then 执行1;
Elsif 条件2 then 执行2 ; --注意不是 elseif ,是elsif
Else 执行3
End if;
END
-- 判断emp表中记录是否超过20条,10-20 之间,或者10条以下 declare --声明变量接收emp表中记录数 v_count number; begin -- 查询并赋值给变量 select count(1) into v_count from emp; --判断打印 if v_count > 20 then dbms_output.put_line(‘emp表中的记录数在20条以上为‘ || v_count); elsif v_count >= 10 then dbms_output.put_line(‘emp表中的记录数在10-20条之间为‘ || v_count); else dbms_output.put_line(‘emp表中的记录数在10条以下为‘ || v_count); end if; end;
执行结果:
select * 结果如下:
6.2 loop循环.此处只记录loop循环的使用。 循环两个要点:1.循环变量初值,循环体中循环变量值要发生变化
-- 循环打印1-10 declare -- 声明一个循环变量并赋初值 v_num number := 1; begin loop exit when v_num > 10; dbms_output.put_line(v_num); --循环变量的自增长 v_num := v_num + 1; end loop; end;
7.特殊的变量—— 游标,本质上是一条查询语句的结果的封装,只能往前,不能往后
用于临时存储一个查询返回的多行数据(结果集,类似于Java的jdbc连接返回的resultset集合),通过遍历游标,可以逐行访问处理该结果集的数据
游标使用方法:声明 打开 读取 关闭
语法:
游标声明: CURSOR 游标名[(参数列表)] IS 查询语句
游标打开: Open 游标名;
游标的取值: FETCH 游标名 into 变量列表;
游标关闭: CLOSE 游标名
游标属性:
%NOTFOUND 是在游标中找不到元素时返回TRUE,通常用于判断,退出循环
7.1 不带参数的游标 示例:
-- 使用游标查询emp表中所有员工的姓名和工资,并将其依次打印出来 declare -- 声明游标 cursor c_emp is select ename, sal from emp; --声明变量接收游标中的数据 v_ename emp.ename%TYPE; v_sal emp.sal%TYPE; begin -- 打开游标 open c_emp; -- 遍历游标 loop --获取游标中的数据,如果有的话就赋值给变量 fetch c_emp into v_ename, v_sal; exit when c_emp%notfound; --c_emp%notfound 没有数据时返回true dbms_output.put_line(‘姓名:‘ || v_ename || ‘,薪水:‘ || v_sal); end loop; --关闭游标 close c_emp; end;
结果如下:
7.2 带输入参数的游标:
-- 使用游标查询emp表中某个部门员工的姓名和工资,并将其依次打印出来 declare -- 声明带参数的游标,在声明时加上形参,select语句里面加上查询条件 cursor c_emp(v_deptno emp.deptno%TYPE) is select ename, sal from emp where deptno = v_deptno; --声明变量接收游标中的数据 v_ename emp.ename%TYPE; v_sal emp.sal%TYPE; begin open c_emp(10); -- 打开游标时加上实参 loop -- 遍历游标 fetch c_emp into v_ename, v_sal; --获取游标中的数据,如果有的话就赋值给变量 --在判断之前先获取一下数据,看有还是没有 exit when c_emp%notfound; --c_emp%notfound 没有数据时返回true dbms_output.put_line(‘姓名:‘ || v_ename || ‘,薪水:‘ || v_sal); end loop; close c_emp; --关闭游标 end;
上述游标使用语句,相当于一个匿名的函数,当测试窗口关闭,语句也就没有了,无法实现复用。如果想要在窗口关闭了之后还能使用上面那段语句,就需要存储过程了。参见下文存储过程学习记录。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jijm123/p/14070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