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为你不是张曼玉
先讲一个作家的跨界,当初张爱玲试水翻译《老人与海》,但这本译著出来译者却写着一个范思平的笔名,因为首次跨界翻译,水又太深,张爱玲爱惜自己的羽毛,深怕被人诟病,毁了自己的名声,所以用一个笔名来保护自己。但女神张曼玉跨界演唱好像没有这方面的担忧,女神唱得确实糟糕,不过仍然赢得一众粉丝的鼓掌叫好,有众多的拥趸认为女神勇气可嘉,进而甚至有人认为摇滚就是张曼玉唱的这个味道。
摇滚是不是张曼玉唱的这个味道,我不敢瞎说。但女神的危机公关实在是令人佩服,在北京站开场前,张曼玉说:“ 我昨天用拼音在百度查怎样在草莓音乐节唱歌不走调,查很久也没查到,所以今天只能继续走调。”用幽默包裹住了自己的缺陷,引得听众开心一笑的同时,也对她的歌声有了更多的包容。比起这句话,更有名的是张曼玉说的另一句话:“我演了二十多部戏,也给人说花瓶,所以给我二十个机会吧,我应该可以的。”听到如此励志的话,不鼓掌叫好,估计真不是来看张曼玉的,不过冷静下来一想,这句话越想越不对味。电影里你做了二十多次花瓶,是因为你年轻漂亮,做花瓶观众也买帐,但你听说过哪个歌手唱的很烂,听众不离开持续给他机会的吗?
我们对某方面已经成功并且获得大家认可的人,总是特别宽容,普通人的婚外情叫下流,文人骚客的婚外情叫风流,普通人衣冠不整叫邋遢,名人叫不拘小节。鲁迅的《孤独者》中有类似这样的描写,魏连殳先前被人诟病的行为在得到权利之后则换了一副面孔表述:“ 有一回,《学理闲谭》里还津津地叙述他先前所被传为笑柄的事,称作“逸闻”,言外大有“且夫非常之人,必能行非常之事”的意思。” 呵呵,这就是同一件事情的两种表述。当你的某种能力获得了一种认可,拥有了众多粉丝,支撑你你的跨界很多时候不是你的实力,而是粉丝观众的爱屋及乌。
能让演员跨界唱歌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提高了,而是因为当你成名后,唱歌的准入门槛对你降低了,你即使唱的再不好,观众似乎也无比宽容:“他是个演戏的,唱得没那么好也正常!”当然这中间也有消费心理作怪,四大天王之一的黎明走音人所共知,但你看他的演唱会,走音得再怎么厉害,粉丝仍热情欢呼,花了钱似乎在里面不爽一把,欢呼一声对不起票价。花了门票钱,我就是为了来看张曼玉,至于她唱的好不好没那么重要,先欢呼一声再说。名人的光环效应就是这样,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时,很多包袱同样放到青年相声演员身上就是不响,因为观众不了解他们对他们没有期待。读书也是这样,很多名作家的一些书写得不怎么样,但在光环的笼罩下似乎也没那么差。我同学有一回不小心把一本当代著名作家书的封面撕了,这本书被别人借去了,因为不知道谁写的,到还书的时候说:“这本书是谁写的,写的真烂!”等我同学说出那位作家的名字,他立刻傻眼了,反而怀疑起自己的欣赏品味。
草莓音乐节之后,我看到更多的是对女神精妙台词的欣赏,对她敢于转身的勇气叫好,至于音乐似乎是第二位的。草莓音乐节的主办方摩登天空的老板沈黎晖这样回应:“作为音乐主办方,就是把这些artist放到这些舞台上,如果没有人拥护她,没有人觉得喜欢她,那可能她撑不起这个舞台,所以这是一种自然地选择。”个中含义,自己琢磨吧。
草莓音乐节主办方赚的盆满钵满,女神转身虽不优雅却一片叫好,听众虽不满足,却有了或吐槽或炫耀的资本。看似皆大欢喜,我却想起这个名字——草莓音乐节,重点是音乐,当音乐让位,观众退场,看到的除了狂欢过后的落寞,还有满地的垃圾。
有人愤懑不平地呼喊:“凭什么给她二十次机会?很多有才华的地下音乐人一次机会都没有?”
因为你和她不一样,汤唯被骗叫好纯,你被骗就是好蠢。张曼玉凭借在影视上一步一个脚印的打拼已经获得了资本,而你是白手起家。当你在音乐圈打出名堂,我想影视圈也会慷慨地给你机会。想起一个深晓事理笑话说:有钱人穿山寨,别人也会误认为是名牌,而穷人穿名牌,别人也会怀疑是山寨。问题是,你证明自己第一桶金拿到了吗?同你在音乐上一样,张曼玉当初在影视上也是从零开始。
你必须在人生的稻田上收割过一次成功,别人才会把更多的机会交给你。
真实的人生就是这样,你和她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连裁判打分的规则都不一样。
如果你还要问为什么?
没有别的,只因为她是张曼玉。
只因为你不是张曼玉
原文:http://www.cnblogs.com/douyuehan/p/3980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