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有点忙,好久没有整理相关的医疗最新资讯了,整理整理头绪继续哈。上一篇“医疗时鲜资讯”中着重提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尤其是其中对于远程医疗的范围、责任的定义。由此推测会引发行业内强烈的反应,近段时间的资讯也印证了这一点,详情见下文。
远程医疗与时下火热的移动医疗还略有不同,我认为远程医疗着重点在就诊模式的改革,利用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的优势来实现医生与患者在网络上的“面对面”,更多的是线下资源到线上资源的扩展;而移动医疗目前着重点在硬件,一说移动医疗就一定是有设备,而且现在大多都是走“可穿戴路线”(我个人认为可穿戴就是一个噱头),移动医疗希望通过便携设备来随时随地获取患者的身体特征,希望通过挖掘“大数据”获得相关的额有益结果【1】。《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文件对于移动医疗的影响甚微,因此移动医疗的热度并未降低,而远程医疗却收到了相对比较高的关注度,尤其是对于在线咨询是否属于远程医疗范围?医生在网络提供咨询服务是否可行?是否需要承当法律责任?
【2】中对于描述了主要的几种观点,虽然目前大多不看好医生个体参与的“远程医疗”,但是以医院为主体来推行“远程医疗”的情况却似乎更火了……
丁香园、好大夫、春雨医生等虽然具体的细分领域略有不同,但是都希望搭建一个平台,整合医生资源,通过合理利用碎片时间来解决“就医难”的问题。但是该类平台目前受到政策的影响比较大,虽然三者都刚刚拿到融资,可并未看到有大的动作,估计是在等待政策的细化,从而来确定未来的发展模式。
在新政推出后,似乎医院更有兴趣,更有信心来推动以医院为中心的“远程医疗”了。宁波最近号称上线了全国首家“云医院”(云医院只是概念不同,同属于远程医疗范畴)【3】,宁波市卫生局局长王仁元认为“理想中的云医院他的线上是一个虚拟医院,在线下是建立一个健康数据中心,他会储存患者的健康档案”——这对远程医疗的概括比较精确,也很符合文件《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的精神,医生还是在医院进行医疗诊断,只是通过利用互联网等技术使得患者就诊更方便快捷。另外目前宁波云医院所提供的网上直接问诊主要是诊断比较明确的一些慢性病,比如说高血压、糖尿病等,同时要求必须是复诊的病人,也就是说必须是重复要去来检测病情发展的,复诊也就意味着云医院中已经有患者的各种资料,医生可以在线给出全面可靠的诊断建议——这种在线问诊方式由医院来推行比春雨、好大夫等企业会有优势,就目前医院数据无法共享的现状来看,医院为为主体来推行至少针对自己医院诊断的患者数据是可以实现无缝连接的,而且网上回答问题的也大多是患者的首诊医生,对于患者的病情把握会更全面,其实说白了这种“云医院”就是医院为了更好的跟踪患者的病情。
说到医院的云端监护,台湾在这方面走得比较超前,日前台湾花莲慈济医院主任秘书陈星助介绍了台湾临终关怀的情况,分享了该院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开发云端疗护系统,将医院搬到患者家中的创新做法【4】。陈的介绍中提到了目前慈济医院的云端监护,主要用于康复回家后的病人继续跟踪,该监护系统主要有“生理监测板块”、“医疗应用板块和个案管理板块”、“协同照护板块”、“安宁卫教板块”、“生活支援板块”,其中的生理监测与移动医疗相关,而“医疗应用板块和个案管理板块”与大陆所说的移动医生工作站、移动护士工作站大同小异,协同照护等其他版块我觉得好大夫等企业可以参考学习一下……
慈溪医院统计表明病人14天再住院率由10%左右,现在下降到不足3%,代表了这套系统可以让患者安心地在家,不需要动不动就跑医院。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的同时,提高了居家照护的品质。
国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简称“浙医二院”)也走在“云医院”的前列,该院院长王建安在第四届海峡两岸医院院长论坛上分享了他带领团队缔造优质患者体验的实战经验【5】。王院长对于好的患者体验的概括为五个要素,即患者就诊的便利性、医患沟通的有效性、医院信息的可及性、医务人员的责任心、跨学科团队合作(如下图)。
前一篇提到的“支付宝未来医院”在浙医二院也正在实际投入运行,更令人高兴的是,浙医二院通过与“高德导航”合作,提供了医院内部的三维导航,我觉得这个很有必要的。(室内三维导航未来也会是一个热门)
综上所述,云医院能否借慢性病治疗在中国生根发芽呢【6】?目前阻碍远程医疗大规模应用的原因有几方面,一个是信息不足导致误诊,另一个就是放开网络处方可能导致的非法卖药问题。对患者了解不够充分,自然很难进行诊断(尤其是通过远程网络)。但是通过宁波云医院、浙医二院,以及台湾慈溪医院的先例,也让我们看到了云医院在中国强大的生命力,要想一步实现云医疗、远程医疗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慢病的远程诊疗会是一个突破口,慢病远程医疗对医生判别要求比较低,宁波云医院的“只对复诊患者进行网上慢病咨询诊断”的做法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就目前国内的医疗大环境来看,慢病的远程诊疗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限制,例如目前配套的化验服务和电子化技术不够成熟,医生远程给出诊断后,患者还是需要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化验,还是需要排队争取那紧俏的医疗资源,【6】文中给出的美国模式值得效仿,可以鼓励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发展,鼓励商业保险进入医疗领域,鼓励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发展,形成“第三方化验机构+保险公司+家庭医生”的完整就诊链。美国慢性病治疗在远程医疗上的变革背后有一个关键的推手,就是第三方检验非常便捷。在美国,检查通常由独立的机构负责,比如B超中心、验血中心,家庭医生诊所通常不会设置那么多检查仪器。这些专业检查中心会把电子化验单传给医生,因此就不需要病人拿着打印出来的化验单上门去了。因此需要迅速标准化检验和电子化传输和个人数据存储,如是云医院才能很好的落地。
【1】http://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40905/content-460038-all.html
【2】http://news.hc3i.cn/art/201409/31173.htm
【3】http://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40914/content-460252.html
【4】http://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40915/content-460265.html
【5】http://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40915/content-460269.html
【6】http://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40916/content-460331.html
时间:2014-09-19
原文:http://blog.csdn.net/zssureqh/article/details/39403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