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把网络分为七层,由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应用层:
作用:
直接给应用程序接口提供常见的网络应用服务。
应用层协议:
1、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是水平的。服务是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功能,是垂直的。
2、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表示层:
作用:
表示层如同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翻译官,主要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
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转换数据服务。数据的压缩、解压、加密、解密都在该层完成。
会话层:
作用:
会话层负责对程序(应用)的进程提供分布处理、对话的管理、信息表示
(简单的来说就是负责对话的管理数据流的同步和重新同步)
会话:(一种持久网络协议,在用户端和服务器端之间创建关联,从而起到交换数据包的作用)
传输层:
作用:
为两个端系统的会话层之间提供建立、维护和取消传输连接的功能,负责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
传输层协议:
面向连接的传输协议(TCP):数据传输之前必须先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完成之后,必须释放连接。
仅支持单播传输:每条传输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只能进行点对点的连接,不支持多播和广播的传输方式,UDP是支持的。
提供可靠的交付服务:传送的数据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且顺序与与源数据一致。
UDP协议全称是用户数据报协议,在网络中它与TCP协议一样用于处理数据包,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在OSI模型中,在第四层——传输层,处于IP协议的上一层。
UDP有不提供数据包分组、组装和不能对数据包进行排序的缺点,也就是说,当报文发送之后,是无法得知其是否安全完整到达的。
网络层:
作用:
实现两个端系统之间的数据透明传送,具体功能包括寻址和路由选择、连接的建立、保持和终止。
数据链路层:
作用:
在两个网络实体之间提供数据链路连接的创建、维持和释放管理。构成数据链路数据单元(frame:数据帧或帧)
并对帧定界、同步、收发顺序的控制。 传输过程中的网络流量控制、差错检测和差错控制等方面。
只提供导线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数据传输。
就是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它包括三部分:帧头,数据部分,帧尾。 其中,帧头和帧尾包含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比如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错控制信息等;数据部分则包含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比如IP数据包,等等。
物理层:
作用:
物理层的主要作用为数据端设备提供传送数据通路、传输数据。
也就是物理上的传输。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enkendeboke/p/14500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