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程序体系结构由应用程序研发者设计,规定了如何在各种端系统上组织该应用程序。
特点是“一台服务器 — 多个客户机”, 客户机通常充当发起请求的角色,而服务器则通常充当接收请求,提供响应的角色;
服务器主机是总是打开的, 客户机主机则并不总是打开;
服务器是处理所有逻辑的中心;
基于2的原因,两个客户机一般是不能直接通信的, 要进行通信必须经过服务器。
虽然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的特征是“一对多”,但是服务器却并不总是一台,因为有的时候要处理海量的客户机的请求, 一台服务器很快就会不堪重负,所以这个时候常用服务器集群技术(server clustering)创建强大的虚拟服务器。所以这里“一对多”的一要理解为一组服务器组成的“一”个整体的意思。
web缓存器也叫代理服务器,它是能够代表初始web服务器来满足HTTP请求的网络实体,它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器,可以大大减少对客户请求的相应时间。实例:CDN(内容分发网络)。
具体流程为:
邮件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用户代理、邮件服务器、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
总体流程(A->B发邮件):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与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都属于应用层的协议,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
通常情况下http协议负责从web服务器向web浏览器传输文件来给用户提供web服务;而smtp协议则负责将电子邮件从一个邮件服务器传输到另一个邮件服务器。
它们都使用TCP连接;
它们都可以采用持续连接(同一个用户有多个请求时可以连续使用一个TCP连接通道);
邮件发送到B的邮件服务器后,B的用户代理是如何从邮件服务器上获取到相应的邮件的呢?这时已经不能用SMTP来获取了,因为SMTP是一个推协议,没法从服务器获取数据;因此就有了特殊的邮件访问协议;
当用户代理打开了一个到邮件服务器端口110上的TCP连接后,POP3就开始工作了,大概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POP3协议允许电子邮件客户端下载服务器上的邮件,但是在客户端的操作(如移动邮件、标记已读等),不会反馈到服务器上,比如通过客户端收取了邮箱中的3封邮件并移动到其他文件夹,邮箱服务器上的这些邮件是没有同时被移动的 。
而IMAP提供webmail 与电子邮件客户端之间的双向通信,客户端的操作都会反馈到服务器上,对邮件进行的操作,服务器上的邮件也会做相应的动作。
同时,IMAP像POP3那样提供了方便的邮件下载服务,让用户能进行离线阅读。IMAP提供的摘要浏览功能可以让你在阅读完所有的邮件到达时间、主题、发件人、大小等信息后才作出是否下载的决定。此外,IMAP 更好地支持了从多个不同设备中随时访问新邮件。
每台主机会有自己的一个标识——主机名,但主机名可能是变长的路由器无法处理,因此每台主机会有自己的一个 Ip 地址。IP地址有层次结构,当从左到右扫描它时,会得到越来越具体的关于主机位于因特网何处的信息。
在上述的一个请求链中, 当某DNS服务器接收一个DNS回答时, 它能将该回答中的信息缓存在本地存储器中. 下一次请求时就能直接从缓存中拿. 但是会定时丢弃缓存.
A记录:(WEB服务器的IP指向):A (Address)记录是用来指定主机名(或域名)对应的IP地址记录。用户可以将该域名下的网站服务器指向到自己的web server上。同时也可以设置域名的子域名。**简单的说,A记录是指定域名对应的IP地址; **
如 (relay1.bar.foo.com, 145.37.93.126 A)
CNAME记录:通常称别名解析。可以将注册的不同域名都转到一个域名记录上,由这个域名记录统一解析管理,与A记录不同的是,CNAME别名记录设置的可以是一个域名的描述而不一定是IP地址.
NS记录 :NS(Name Server)记录是域名服务器记录,用来指定该域名由哪个DNS服务器来进行解析。 您注册域名时,总有默认的DNS服务器,每个注册的域名都是由一个DNS域名服务器来进行解析的. 简单的说,NS记录是指定由哪个DNS服务器解析你的域名;
MX记录 :MX(Mail Exchanger)记录是邮件交换记录,它指向一个邮件服务器,用于电子邮件系统发邮件时根据收信人的地址后缀来定位邮件服务器。例如,当Internet上的某用户要发一封信给 user@mydomain.com 时,该用户的邮件系统通过DNS查找mydomain.com这个域名的MX记录,如果MX记录存在, 用户计算机就将邮件发送到MX记录所指定的邮件服务器上。
DNS 分为查询请求和查询响应,请求和响应的报文结构基本相同。
报文首部共12字节(前三行)
查询问题区域(第四行)
回答问题区域: 包含了对最初请求的名字的资源记录. (Type(A NS CNAME MX)资源, Value字段和TTL字段)
权威区域包含了其他权威服务器的记录
附加区域包含了其他有帮助的记录
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是一种恶意企图,通过大量互联网流量压倒目标或其周围的基础架构来破坏目标服务器,服务或网络的正常流量。DDoS攻击通过利用多个受损计算机系统作为攻击流量来源来实现有效性。
一个完整的DDoS攻击体系由攻击者、主控端、代理端和攻击目标四部分组成。主控端和代理端分别用于控制和实际发起攻击,其中主控端只发布命令而不参与实际的攻击,代理端发出DDoS的实际攻击包。对于主控端和代理端的计算机,攻击者有控制权或者部分控制权.它在攻击过程中会利用各种手段隐藏自己不被别人发现。真正的攻击者一旦将攻击的命令传送到主控端,攻击者就可以关闭或离开网络.而由主控端将命令发布到各个代理主机上。这样攻击者可以逃避追踪。每一个攻击代理主机都会向目标主机发送大量的服务请求数据包,这些数据包经过伪装,无法识别它的来源,而且这些数据包所请求的服务往往要消耗大量的系统资源,造成目标主机无法为用户提供正常服务。甚至导致系统崩溃。
被攻击主机上有大量等待的TCP连接
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无用的数据包,源地址为假
制造高流量无用数据,造成网络拥塞,使受害主机无法正常和外界通讯
利用受害主机提供的服务或传输协议上的缺陷,反复高速地发出特定的服务请求,使受害主机无法及时处理所有正常请求
严重时会造成系统死机
就是因为P2P体系结构对基础设施服务器有最小的依赖,因此很自然的可以想到一种情况下P2P的表现会很好:即从单一服务器向大量主机(称为对等方)分发一个大文件。为什么呢?因为:
服务器必须向N个对等方传输该文件的一个副本:
令dmin表示具有最小下载速率的对等方的速率,即dmin = {d1, d2, ... , dn}:
综合上面两点,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最小分发时间为 Dcs = max{NF/us, F/dmin}
首先要明确它的最大优势为,每个对等方能够帮助服务器分发该文件;
在分发的开始,只有服务器具有该文件:
与C-S一样,最低下载速率的对等方不能在小于 F/dmin 时间内下载文件副本;
系统整体的总上载能力等于服务器是上载速率加上每个单独的对等方上的上载速率(也就是说每个对等方都可以上载,所以有个总上载速率):
综合上三点,P2P体系结构的最小分发时间为:DP2P = max{F/us, F/dmin, NF/utotal}
在对等方的下载速率被设置得足够大,使之不会产生影响的情况下,由下图可知:
C-S体系结构,随着对等方数量的增加,分发时间成线性增长且没有界;
P2P体系结构,最小分发时间不仅总是小于C-S体系结构的分发时间,且无论N增至多大,有上界。
由P2P体系结构可以得到其应用程序能够是自拓展的——因为对等方除了是比特的消费者外还是它们的重新分发者。
比特流(BitTorrent)是一种内容分发协议。分配器或文件的持有者将文件发送给其中一名用户,再由这名用户转发给其它用户,用户之间相互转发自己所拥有的文件部分,直到每个用户的下载都全部完成。这种方法可以使下载服务器同时处理多个大体积文件的下载请求,而无须占用大量带宽。
既然每个对等方都可以作为分发者继续分发的话,那肯定是越快让更多的对等方拥有文件的副本越好啦。所以最稀缺优先就是,每次某一个对等方会选择 在其邻居中副本数量最少的块,并首先请求那些稀缺的块。其目标是大致的均衡每个块在 所有对等方 里的副本数量。
具体教程的话网上都有而且很详细,这里就只说以下TCP和 UTP 在进行套接字编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吧!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TRY0929/p/14608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