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的数据结构
数组是相同类型数据的有序集合
数组描述的是相同类型的若干个数据,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排列组合而成
每一个数据称作一个数组元素,每一个数组元素可以通过一个下标来访问它们
数组下标从0开始
首先必须声明数组变量,才能在程序中使用数组。声明数组变量的方法: 1.dataType[] arrayRefVar;或2.dataType arrayRefVar[]
java语言使用new操作符来创建数组,语法如下:
dataType[] arrayRefVar=new dataType[arraySize]
获取数组长度:
arrays.length;
// 变量的类型 变量名字=变量的值
//数组类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nums;//1. 声明一个数组;首选这种定义
int nums1[];//2. c与c++风格的,知道有这种写法就行了
nums=new int[10];/*创建一个数组。 可以存放10个int类型的数字,
未赋值为其它数字时默认为0。
*/
//也可以声明和创建一起写 int[] nums=new int[10]
int a=nums.length;//获取数组的长度
//给数组赋值为1...10并计算所以元素的和
int sum=0;
for(int i=0;i<a;i++){
nums[i]=1+i;
System.out.println("nums[i]="+nums[i]);
sum+=nums[i];
}
System.out.println("sum="+sum);
}
}
结果:
nums[i]=1
nums[i]=2
nums[i]=3
nums[i]=4
nums[i]=5
nums[i]=6
nums[i]=7
nums[i]=8
nums[i]=9
nums[i]=10
sum=55
?
堆:存放new的对象和数组,可以被所有线程共享,不会存放别的对象引用
栈:1.存放基本变量类型(包含这个基本类型的具体数值)
2.引用对象的变量(会存放这个引用在堆里面的地址)
方法区:1.可以被所有线程共享
2.包含所有的class和static变量
数组创建时的内存变化
声明数组
int[] array=null;
创建数组
array=new int[10];
声明时在栈里压入一个array(并没有实际的作用)
创建数组时,在堆里开辟了一个内存,占了10个int类型的格子
给10个int类型的格子赋值后,此时使用array[10]则会报错(数组下标从0开始)
出现的错误为java.lang.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此错误为数组下标越界-
三种初始化
静态初始化
int[] a=(1,2,3)
Man[] mans={new Man(1,1),new Man(2,2)}
动态初始化
int[] a=new int[2];
a[0]=1;
a[1]=2;
数组的默认初始化
数组是引用类型,它的元素相当于类的实例变量,因此数组一经分配空间,其中的每个元素也被按照实例变量同样的方式初始化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静态初始化:创建+赋值
int[] a={1,2,3,4,5,6,7,8,9,10};
//动态初始化
int[] b=new int[10];//默认未被初始化的都为0
b[0]=10;//b[0]初始化为10,其余的默认为0
//输出数组a中元素
for (int i=0;i<a.length;i++){
System.out.println("a["+i+"]="+a[i]);
}
//输出b中元素
for (int i=0;i<b.length;i++){
System.out.println("b["+i+"]="+b[i]);
}
}
结果:
a[0]=1
a[1]=2
a[2]=3
a[3]=4
a[4]=5
a[5]=6
a[6]=7
a[7]=8
a[8]=9
a[9]=10
b[0]=10
b[1]=0
b[2]=0
b[3]=0
b[4]=0
b[5]=0
b[6]=0
b[7]=0
b[8]=0
b[9]=0
数组的长度是确定。数组一旦被创建,它的大小就是不可以改变。
其元素必须是相同类型,不允许出现混合类型。
数组在的元素可以是任何数据类型,包含基本类型和引用类型。
数组变量属于引用类型,数组也可以看成是对象,数组中的每个元素相当于该对象的成员变量。
数组本身就是对象,java中对象是在堆中的,因此数组无论保存原始类型还是其他对象类型,数组对象本身是在堆中的。
为[0—length-1],越界会报错
数据类型相同的有序集合
数组也是对象。数组元素相当于对象的成员变量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k-dg/p/14675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