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写一点不系统,零散的知识点;
(1)面向连接的网络服务----虚电路服务
(2)无连接的网络服务----数据报服务
(1)地址解析协议ARP
(2)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3)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
IP网是虚拟的,因为从网络层上看,IP网就是一个统一的,抽象的网络(实际上是异构的)。IP层抽象的互联网屏蔽了下层网络很复杂的细节,使我们能够使用统一的,抽象的IP地址处理主机之间的通信问题。
//一个IP地址再整个互联网范围内是唯一的。
IP地址 ::= {<网络号(Network)>,<主机号(Host)>}
(1)A类地址可指派网络数为 2^7 - 2 。减二原因是:(1)全零表示 “本网络”;(2)全一保留作为本地软件环回测试本主机的进程之间的通信之用;
A类地址最大主机数为 2^24 - 2 。减二的原因是:(1)全零的主机号字段表示该IP地址是 “本主机” 所连接到的单个网络地址;(2)全一主机号表示该网络上所有主机。
整个A类地址空间共有 2 ^ 31个地址,占整个IP地址的空间的 50%。
(2)B类地址可指派的网络数为 2^14,因为B类地址的网络字段有2个字节,前面两位(1 0)已经固定了;
B类地址最大主机数位 2^16 - 2。减二的原因与A类地址一样。
整个C类地址空间共有 2 ^ 30个地址,占整个IP地址的空间的 25%。
(3)C类地址可指派的网络数为 2^21。
C类地址最大主机数为 2^8 - 2。
整个C类地址空间共有 2 ^ 29个地址,占整个IP地址的空间的 12.5%。
IP数据报分为首部和数据两部分。首部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长度,共20字节,是所有IP数据报必须具有的(源地址,目的地址,总长度等重要字段都是在固定首部中)。一些可变的可选字段放在固定首部的后面。
(1)版本 占4位,指IP协议的版本,目前是IPv4;
(2)首部长度 占4位,最常用的是20字节;
(3)区分服务 只有在使用区分服务时,这个字段才气作用;
(4)总长度 总长度字段为16位,因此数据包最大长度为2 ^ 16 - 1,一般不会这么大;
(5)标识 占16位;IP软件在储存器中维持一个计数器,每产生一个数据报,计数器就加 1,并将此值赋给标识字段。
(6)标识 占3位,目前只有两位有意义。MF = 1 表示后面 "还有分片",MF = 0 表示这已是若干数据报片中的最后一个。
(7)片偏移 占13位,片偏移以8个字节为偏移单位。关于分片问题还得看P129,例 4 - 1。
(8)生存时间 占8位,IP首部中的生产时间字段给出了IP数据报在互联网所能经过的最大路由器数,可防止IP数据报在互联网中无限制地兜圈子。
(9)协议 占8位,协议字段指出此数据报携带的数据是使用何种协议,以便用目的主机的IP层知道应将数据部分上交给那个协议进行处理。
(10)首部检验和
(11)源地址 占32位。
(12)目的地址 占32位。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rongrongrong/p/14761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