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分析方法是一种建模技术。该模型的核心是数据字典,包括在目标系统中使用和生成的所有数据对象。
围绕数据字典的有三种图:数据流图,用于功能建模。实体-关系图(ER图),用于数据建模。状态-迁移图(STD),用于行为建模。
绘制数据流图
识别外部实体及输入输出数据流
顶层数据流图(环境图,0层数据流图)
一旦识别外部实体和输入输出数据流,就可以绘制0层数据流图
一层数据流图
对系统进行功能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得到一层数据流图
二层数据流图
对某个子系统进行功能分解,得到二层数据流图
绘制ER图,ER图中仅包含三种相互关联的元素:实体、属性、关系。
绘制状态图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应该建立起软件的行为模型。状态图通过描绘系统的状态及引起系统状态转换的事件来表示系统的行为。
状态包括:初态、终态、中间态。一个状态图只能有一个初态,而终态可以有多个,也可以没有。
一部分是状态的名称,第二部分是状态的名字和值,第三部分是活动表。二、三部分可选。
数据字典以词条的方式定义在数据模型、功能模型和行为模型中出现的数据对象及控制信息的特性,给出它们的准确定义,包括数据流、加工、数据文件、数据元素,以及数据源点和数据汇点等等。
词条描述
数据流词条
数据元素词条(对数据流中包含的数据元素进行分析)
数据存储文件词条(包含哪些数据流,如何存储)
加工词条(如判定表、判定树、结构化语言),用于表示数据流的加工逻辑
包括这些内容:【加工名】、【编号(反应加工的层次和亲子关系)】、【简述(对加工逻辑及功能简述)】、【输入】、【输出】、【加工逻辑】。
数据源点和数据汇点词条
数据结构描述(略)
在对数据流图的分解中,位于层次树最底层的加工也称为基本加工或原子加工。主要使用两种方法:【决策表】、【决策树】
(课本P59,记住如何画)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popodynasty/p/14769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