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决问题是:帮助同学们高效的进行包括但不限于航概课程的背题,日常高效的进行学习。定义的较为清楚,有清晰的描述,详见功能规格说明。
? 达到目标了,原计划alpha阶段的功能已经全部完成上线,按照原计划时间交付了,注册用户数量达到了50,日活用户达到10人以上,达到了原计划的用户数量。
? 实际上不是很一致,用户高频使用我们的核心基本功能,但是对我们的一些特色功能使用频率并不高。
? 我们缺乏前期进行需求调研,导致我们的特色功能使用频率较低,并且缺少安全性设计。
? 实际上我们觉得计划的时间略少,课程组给予的时间太少,并且我们也缺乏相关经验。
? 共同商议,pm(组长)拍板。
? 都做完了。
? 在项目前期,前端人员试图本地运行后端进行测试,花了一些时间折腾后端环境,但是实际上后端马上就部署到了服务器上,并不需要前端人员本地部署。
? 开始时划分的任务颗粒度太大,很难确定具体的交付件。后面开发阶段对任务进行不断细化之后,就有一些明确的交付件,例如按钮功能是否正常,页面是否完善,跳转是否正常。
? 基本按照计划,没有出现什么意外。
? 留下缓冲区了,有作用,因为工作安排留了缓冲区,调整了工作进度和工作节奏,课程组给了一周的 时间进行测试与发布,我们再这个阶段也进行了前端一个页面的开发工作。
调整任务划分细粒度,组会的时候每个人要展示成果,让每次组会都给人以ddl的压力。
我们希望对任务进行更严格的ddl要求以达到提高开发效率的效果,有一组的方法非常好——线下集中开发,但这个方法并不适用于我们组这样的复杂情况,每个人的时间安排都很紧,难以协调统一时间。
服务器资源充足,但是人力*技术资源与时间资源不是很充足。
佛系开发,估计的精度较差。
测试的时候硬件资源与人力资源足够。我们低估了美工难度,我们没有专门留出专门的界面设计人员。
有,如果cy承担更多的后端功能细节开发可能效率更高,但是cy同时承担了pm的工作,所以在考虑下一阶段更换pm,进行工作调整。
前端美工,界面设计,beta阶段尽量均衡工作,均衡任务颗粒度。
知道,会在群里或者是开会时发布。
技术难度学习成本过高的功能且非核心功能的可以推迟,核心功能与特色功能必须实现。
基本条件就是可以正常使用,无明显bug,前端页面可以正常跳转,可以给后端发送正确的消息,后端处理请求不报异常,返回正确的信息。
可以
能,alpha由于时间紧,经常设计和开发一起进行,在需求和功能有所改变或者增加时,开发人员往往都可以快速进行修改与增加。
在进行的一些规范或者接口文档修改时,以及一些私聊决定的事情要在群里再发一遍,通知到每个人。
功能设计在开发之前,接口设计与功能细节实在开发过程中设计的,有pm完成,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
有,讨论解决。
没有使用单元测试,用postman进行后端的测试,没有使用uml。alpha阶段功能简单时间紧急,所以就没有采用单元测试以及uml。
设计时间的功能出bug比较多,因为当时有两个data类,本地获取的data类和从数据库中读写的data类使用较为混乱,时间之间的比较也容易出问题,由于对java时间比较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发布之后没有重要的bug。
复审:前后端负责人检查其他人写的代码,前端执行单文件组件规范,接口调用与vuex的使用都有相应的规范文档,缩进格式按照编译器标准格式。
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不确定的问题一定要及时测试及时解决,拖到最后解决会越发困难。
? 对于简单的场景有基本的测试计划,我们的代码功能比较简单,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写的部分进行单独的测试。
? 在上线之前的每次打包我们都一起进行了测试,每个人都尽量对所有功能以及情况都使用了一遍。
后端使用postman进行测试。团队暂未使用自动化测试,预计beta阶段的改进:使用cicd进行自动化单元测试。
主要是通过服务器的响应速度来评判软件的效能,压力测试相关信息已经包含在测试文档里,测试工作有用,通过测试工作我们发现对于我们的目标用户量,我们的服务器完全可以经受得住考验,在不配置负载均衡的情况下也不会有很大问题。
没有
测试上我们做的还不够好,缺乏单元测试,以及自动化的回归测试。改进:将自动化单元测试加入cicd自动执行。
在某方面有经验的同学就完成该方面的工作,人尽其才。
有,前端有经验的同学,积极帮助其他同学快速学习和入手项目
例会上进行相关讨论,并且由组长决定。
管理级
规范
安全性问题,设计问题,强化阶段检查机制。
尽早、持续交付,可持续开发,业务人员和开发人员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每天共同工作。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sxdjlmy/p/14791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