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了8年,基本上后6年都有这样的想法:感觉自己走出校门之后才突然明白了为什么高中时候要学那么多门学科,为什么要训练自己的解题思路,为什么要一遍遍地做阅读理解和作文训练,为什么要做拔高题做加分题要参加各种奥赛等等...然后同时也很懊恼,为什么在相对非常自由的大学期间,对过往的经历没有这种理解?如果那个时候去思考了,好歹对自己的人生方向多一种自我引导!或许这样,大学期间就会更加充实一些,当然现在的人生路子应该也会很不一样。
有了家室小孩儿之后,对自己的人格、个性、习惯以及行为举止也才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和理解。作为一个自然人,对于自身有型物质其实在大学期间关心和思考得并不多,简单的说就是缺乏足够自身认识和剖析。反而是对自身有型物质以外的东西特别在意,把精神层面看得特别重,恰恰忽略了实体我跟精神我的对接。所以出身社会以后,总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要么就是自己特立独行的感觉。
很实在的一个例子:今天在打卡重学C语言的时候,做到了大学时候教材上的一道题:编写一段代码输出100以内的奇数。很奇怪的就是,我居然很有思路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很快就敲出了一段跟答案几乎一样代码。我就在纳闷,为什么当年学这东西的时候脑子是一团浆糊?老师课堂上讲的各种知识都云里雾里的?是那个时候的自己太笨了?还是此时此刻的自己对知识的渴求促使了自己去深入理解新知识?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i = 0;
while (i<=99)
{
i++;
if (1 == i%2)
printf("%d\n",i);
}
return 0;
}
简单的记录博客就不赘述了,所以,我认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在不断提升的,是通过融会贯通自身的知识储备,通过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得以实现的。那么从现在开始再学C似乎还来得及,从现在开始才知道要不断地突破自我就又多了一些动力了! 加油32岁的我!
原文:https://blog.51cto.com/u_15222319/282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