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EB开发中,服务器可以为每个客户端浏览器创建一个session对象,默认情况下一个浏览器独占一个session对象。在实际应用当中,服务器程序可以把一些敏感数据写到用户浏览器独占的session中可以提高安全性,当用户使用浏览器访问其它程序时,其它程序可以从用户的session中取出该用户的数据,为用户服务。
session和cookie的主要区别是:
所以呢 直接就是 它存在服务器中 而且呢 session 它比较安全
在javax.servlet.http包下有个HttpSession类,通过该类就可以操作session。
获取Session对象的方式:通过调用request对象中的getSession()方法就可以获取Session对象了,不需要手动new创建。
Session中常用的方法:
所以直接一句话: 用javax.servlet.http包下的HttpSession类 就可以操作session 记住啊 是HttpSession类,获取用request.Session即可。
例:
package login;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io.PrintWriter; import javax.servlet.ServletException;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ques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sponse;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ssion; public class login extends HttpServlet { /* * 例:输入账号密码 然后将它存储到session中 然后返回给浏览器 显示出来即可 */ protected void doGe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 protected void doPos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request.setCharacterEncoding("UTF-8"); response.setContentType("text/html;charset=UTF-8"); //设置返回的指定编码 String user = request.getParameter("user"); String pass = request.getParameter("pass"); //先用request中的方法新建一个HttpSession对象: HttpSession session = request.getSession(); //然后往里面塞入账号和密码: session.setAttribute("name", user); session.setAttribute("pass", pass); //然后发回给服务器 PrintWriter out = response.getWriter(); out.print("您好: " + session.getAttribute("name") + "<br>"); out.print("您的密码是:" + session.getAttribute("pass") + "<br>"); out.print("欢迎您!"); } }
不仅如此啊 你可以自己写一个servlet 直接访问获取到看看是不是啊。因为session存在服务器上 同一项目全部servlet都可以获取的到的啊。
例:
package time;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io.PrintWriter; import javax.servlet.ServletException;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ques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sponse;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ssion; public class index extends HttpServlet { protected void doGe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因为默认是GET方式 所以呢我们在这里获取一下另一个工程的name 和 password 【就是 例:输入账号密码 然后将它存储到session中 然后返回给浏览器 显示出来即可 这个例子↑↑↑】*/ //先设置返回的编码: response.setContentType("text/html;charset=UTF-8"); //然后获取 如果获取到了 即返回给浏览器打印 如果没就返回浏览器打印Null了: HttpSession session = request.getSession(); String user = (String) session.getAttribute("name"); String pass = (String) session.getAttribute("pass"); PrintWriter out = response.getWriter(); out.print("获取服务器【实际点是浏览器】中的session成功! <br>"); out.print("name" + user + "<br>"); out.print("pass" + pass + "<br>"); } protected void doPos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 }
以上总结几点: 我尝试过同一项目 和 不同项目 的servlet 来获取session 结果如下:
如果同一项目的:servlet 钧都可以获取的到
不同项目的servlet 是获取不了的。
其次 不同浏览器也是访问不了的 因为:
Session机制会为每个浏览器分配了一个 Session。即一个浏览器一个 Session,不同的Session之间的数据不能共享。
session工作原理
服务器会为每个浏览器分配一个session,每个浏览器只能访问自己的session对象,可http协议是无状态的,那服务器是如何识别这些浏览器的呢?
服务器对Session对象是以Map的形式进行管理的,每创建一个session对象,服务器都会向该Map中的 key放入一个32位长度的随机串,这个随机串称为JSessionID, 之后将该session对象的引用放入到map的value中。
session放入到Map之后,服务器还会自动将”JSESSIONID”作为 name,32位长度的随机串作为value,放到cookie中并发送到客户端。该cookie会默认放到浏览器的缓存中,只要浏览器不关闭就一直存在。
当浏览器第二次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时会携带该cookie,服务器接收到之后会根据JSessionID从Map中找到与之对应的session对象。
这个原理懂得即可!
Session的失效
若某个Session 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一直未被访问,那么 Session 将超时,即将失效。在 web.xml 中可以通过标签设置 Session 的超时时间,单位为分钟。默认 Session 的超时时间为 30 分钟。这个时间并不是从 Session 被生成开始计时的生命周期时长,而是从最后一次被访问开始计时,在指定的时长内一直未被访问的时长。
例:
<!-- 设置失效时间为1分钟 --> <session-config> <session-timeout>1</session-timeout> </session-config>
也可以在servlet中调用session中的invalidate()方法使session失效:
//使session失效 session.invalidate();
在 JavaWeb 编程的 API 中,存在三个可以存放数据的空间范围对象,这三个对象中所
存储的数据作用范围,由大到小分别为:
ServletContext—>HttpSession—>HttpServletRequest
ServletContext,即application,置入其中的数据是整个web应用范围的,可以完成跨会话
共享数据。
HttpSession,置入其中的数据是会话范围的,可以完成跨请求共享数据。
HttpServletRequest,置入其中的数据是请求范围的,可以完成跨 Servlet 共享数据。
但这些 Servlet 必须在同一请求中。
对于这三个域属性空间对象的使用原则是,在可以保证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优先使用小
范围的。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服务器内存,还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bi-hu/p/14823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