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RFID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射频卡/标签(Tag)和读写器( Reader) 。其系统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当前RFID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频率选择、天线设计、防冲突技术和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
标签适用于对象身份识别,对象可以是人或物体。标签的主要模块集成在一个芯片中,完成与读写器通信的功能;芯片上有内存用来存储ID或其他数据,其容量从几个比特到几千个比特;芯片外围连接天线或电池。
RFID标签依据发送射频信号的方式不同,分为主动式(Active)和被动式( Passive)两种,
读写器主要由一个RF模块和控制单元组成,通常有内置天线,通过射频信号与标签通信。读写器可以通过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与计算机系统相连,把接收到的标签信息送到主机进行相应处理。
在很多应用场合,读写器要在很短时间内尽快识别多个标签。由于读写器和标签通信共享无线信道,读写器或标签的信号可能发生冲突,使读写器不能正确识别标签,即发生了碰撞(Collision),
选择被选中的卡的序列号,并同时返回卡的容量代码。
选定要处理的卡片之后,读写器就确定要访问的扇区号,并对该扇区密码进行密码校验,在三次相互认证之后就可以通过加密流进行通讯。(在选择另一扇区时,则必须进行另一扇区密码校验。)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yuanqiangfei/p/15027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