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完代码,自测一下」 是每位程序员必备的基本素养。尤其不要抱有这种侥幸「心理:我只是改了一个变量或者我只改了一行配置代码,不用自测了」。改完代码,尽量要求自己都去测试一下哈,可以规避很多不必要bug的
入参校验也是每个程序员必备的基本素养。你的方法处理,「必须先校验参数」。比如入参是否允许为空,入参长度是否符合你的预期长度。这个尽量养成习惯吧,很多「低级bug」都是「不校验参数」导致的。如果你的数据库字段设置为varchar(16),对方传了一个32位的字符串过来,你不校验参数,异常 com.mysql.jdbc.MysqlDataTruncation: Data truncation: Data too long for column
很多bug都是因为修改了对外老接口,但是却「不做兼容导致」的。关键这个问题多数是比较严重的,可能直接导致系统发版失败的。所以,如果你的需求是在原来接口上修改,尤其这个接口是对外提供服务的话,一定要考虑接口兼容
写代码的时候,是没有必要写太多的注释的,好的方法变量命名就是最好的注释。但是,如果是「业务逻辑很复杂的代码」,真的非常有必要写「清楚注释」。清楚的注释,更有利于后面的维护
应该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windows系统桌面如果「打开太多文件」或者系统软件,就会觉得电脑很卡。当然,我们linux服务器也一样,平时操作文件,或者数据库连接,IO资源流如果没关闭,那么这个IO资源就会被它占着,这样别人就没有办法用了,这就造成「资源浪费」。使用完IO流,可以使用finally关闭,JDK 7 之后还有更帅的关闭流写法,「try-with-resource」
日常开发中,我们需要采取措施规避「数组边界溢出,被零整除,空指针」等运行时错误
// 反例:list可能越界,因为不一定有2个元素哈 String name = list.get(1).getName(); // 正例:做个判断预防一下数组边界溢出 if (CollectionsUtil.isNotEmpty(list) && list.size() > 1) { String name = list.get(1).getName(); }
远程操作或者数据库操作都是「比较耗网络、IO资源」的,所以尽量不在循环里远程调用、不在循环里操作数据库,能「批量一次性查回来尽量不要循环多次去查」。但是,也不要一次性查太多数据哈,可以选择分批
我们经常见的一些业务场景,就是先查下有没有记录,再进行对应的操作(比如修改)。但是呢,(查询+修改)合在一起不是原子操作哦,脑洞下多线程,看看有没有问题
这个点本来也属于「采取措施规避运行时异常」的,但是我还是把它拿出来,当做一个重点来写,因为平时空指针异常太常见了,一个手抖不注意,就导致空指针报到生产环境去了。
所以,你要获取对象的属性时,尽量不要相信「理论上不为空」,我们顺手养成习惯判断一下是否为空,再获取对象的属性
// 正例 if (object != null) { String name = object.getName(); }
为什么优先使用线程池?使用线程池有这几点好处呀
同时呢,尽量不要所有业务都共用一个线程池,需要考虑「线程池隔离」。就是不同的关键业务,分配不同的线程池,然后线程池参数也要考虑恰当
手动写完业务代码的SQL,可以先把它拿到数据库跑一下,看看有没有语法错误嘛。有些小伙伴不好的习惯就是,写完就把代码打包上去测试服务器,其实把SQL放到数据库执行一下,可以规避很多错误的。同时也用「explain看下你Sql的执行计划」,尤其走不走索引这一块
调用第三方服务,或者分布式远程服务的的话,需要考虑
简单一个例子,你一个http请求别人的服务,需要考虑设置connect-time,和retry次数;如果是转账等重要的第三方服务,还需要考虑「签名验签」、「加密」等
接口是需要考虑幂等性的,尤其抢红包、转账这些重要接口。最直观的业务场景,就是「用户连着点击两次」,你的接口有没有hold住
一般「幂等技术方案」有这几种:
在「高并发」情况下,HashMap可能会出现死循环。因为它是非线性安全的,可以考虑使用ConcurrentHashMap。所以这个也尽量养成习惯,不要上来反手就是一个new HashMap();
先插入,接着就去查询,这类代码逻辑比较常见,这「可能」会有问题的。一般数据库都是有主库,从库的。写入的话是写主库,读一般是读从库。如果发生主从延迟,很可能出现你插入成功了,但是却查询不到的情况
通俗点说,我们使用缓存就是为了「查得快,接口耗时小」。但是呢,用到缓存,就需要「注意缓存与数据库的一致性」问题。同时,还需要规避缓存穿透、缓存雪崩和缓存击穿三大问题
参考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8-9qY42c7PasxwRS11JcIA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hzzjj/p/15226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