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详细

3,Spark数据倾斜

时间:2021-09-08 18:58:04      阅读:53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数据倾斜

前言:数据倾斜通常在shuffle时发生,因此解决数据倾斜的思路有三个:

1,把小表广播避免shuffle;

2,把大key加随机前缀打散;

3,把大key过滤出来单独处理;


  • 而触发shuffle的算子可以分为三种:
    • 分组(group):通用方法是:给大key加随机前缀,然后分两阶段聚合;还有就是map端聚合;
    • 连接(join):
      • 大表 join小表:把小表广播,在map端 join;
      • 大表 join大表:大表a有倾斜key,而大表b的key没有倾斜时,1膨胀法:大表的倾斜key加[1,n]的前缀,小表对应的key膨胀n倍,join后再去前缀;2广播:把大表的倾斜key过滤出来,小表对应的key广播,然后再map端join,大表的非倾斜key正常join,最后union两个数据集;
      • 笛卡尔积:小表能广播就广播;由于笛卡尔积后通常都是取topN,所以可以将一个分区数据glom为一条数组数据,再做笛卡尔积,此时就是分区粒度的笛卡尔积(而不是数据粒度的笛卡尔积),然后在 join后的分区内做数据粒度的笛卡尔积,同时截断为topN;这种方法可以减少shuffle时数据量;
    • 排序(sort):由于spark采用 tera排序,会采用RangePartitioner,所以倾斜key会集中在一个分区中;可以给key增加一个随机列变成(key,rd),然后使用二次排序,便可以把相同key分散到不同分区中,最后在去掉随机列;

1.0 控制分区数

  • spark.default.parallelism:RDD的默认并行度(分区数);如果没有使用coalesce、reparation,或者shuffle类算子没有指定分区数时,就会使用默认的并行度;并行度的设置非常重要,决定了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分配的物理资源,也就是说,给了你充足的executor、core和内存,而你程序却没有用上;官网给出的并行度建议是executor*core的23倍;经过测试,每个task处理200m300m的数据量时,性能最优;sparksql读取文件时的默认并行度;

    • 默认值:在yarn模式下,如果没有设置该参数,则默认值是max(分配的总核数, 2);
    • 例子:一个任务需要处理100亿条数据,每条数据约25B,共250G;按照每个task处理250M来计算,就需要1000个task,那么程序中的并行度设置为1000,则executor*core*3=1000,那么建议executor设置为100,core设置为4,平均每个core处理2.5个task;
  • spark.sql.shuffle.partitions:DataFrame的shuffle默认并行度,与上面的RDD并行度类似;千万要注意,设置了RDD并行度只对RDD有效,要设置DataFrame并行度才对Dataframe有效,所以最好这两个参数都设置;

    • 默认值:200
  • 默认分区数:均为yarn模式下;a.union(b)的最终分区是a+b,a与b笛卡尔积是a*b;

    // 该参数可以控制rdd一个切片的大小,如果想增大一个切片的大小,可以调大该参数;
    spark.hadoop.mapreduce.input.fileinputformat.split.minsize
    // 控制sparksql一个切片的大小
    spark.sql.files.maxPartitionBytes
    // 生成spark.context时,会生成下面两个参数,由下面两个参数可以推算出rdd的分区数;
    sc.defaultParallelism     = spark.default.parallelism(总核数)
    sc.defaultMinPartitions = min(spark.default.parallelism,2)
    
    • RDD:

      • scala集合生成(parallelize):如果没有指定分区数,则默认是defaultParallelism;

      • 读文件时(textFile):max(文件的分片数,defaultMinPartitions),hdfs是128M一片,本地文件是32M;

        如果textFile设置了分区参数m,则最后的分区数为max(文件的分片数, m);

      • shuffle时:等于defaultParallelism,没设置就选两个rdd分区最大值;

    • SparkSQL:

      • 读文件时:max(文件的分片数,defaultMinPartitions);
      • shuffle时:默认是spark.sql.shuffle.partitions;
  • coalesce(10):不触发shuffle的重分区,以分区为最小单位进行重分区,一般在filter之后最好加上coalesce;

    • 注意:如果原本有100个分区,现在使用coalesce(10)合并为10个分区,由于没有触发shuffle,所以是一个task执行10个分区的数据,容易导致OOM,所以coalesce的分区数不要与原分区数差异太大;
  • repartition(10):触发shuffle的coalesce重分区,以数据为最小单位进行重分区,在分组和union之后最好调用;

  • partitionBy(new HashPartitioner(10)):按照自己的分区规则分区,这里是按照Hash值分区;


1.1 小表 join 大表时数据倾斜

  • 背景:有一个全量商品表(小表,约20万),和一个用户日志表(大表,约20亿),现在要 join 这两个表;而大表中因为一些热销品,导致热销商品的日志记录非常多,大部分商品的记录在4万 ~ 6万,而热销商品的记录将近100万,所以就导致了数据倾斜;如果小表非常小(几百兆到1g)则可以将小表广播,然后在map端join;大于1g则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

  • 解决思路:首先将大表倾斜的key过滤出来,加上[0, 20)的随机前缀;然后把小表中相应的key膨胀20倍,对每一个key加上[0,20)的前缀,然后 join;对于非倾斜的key不做加工,然后 union 倾斜key的结果和非倾斜key的结果;

    • 该方法处理的场景是:一个表中有倾斜key,而另外一个表中的key比较均匀,即使是大表join大表,只要满足这个条件就可以使用该方法;
  • 实现步骤:

    • 过滤倾斜key:对大表中的key使用sample(false, 0.1)做10%的不放回抽样,然后统计每个key出现的次数,取top20,或者次数超过一定阈值的key作为倾斜key集合slant,然后将slant广播;

    • 把大表中的倾斜key加[0, n)的随机前缀:首先使用filter(x=>slant.contains(x))过滤出倾斜的key,然后使用map对大表倾斜的key加上随机前缀,例如:map(x=>(Random.nextInt(20)+"_"+x._1, x._2)),这里是加上[0, 20)的随机前缀,也就是将每一个大key拆分为20个新的key;

    • 把小表中的倾斜key膨胀n倍:同样,使用filter过滤出倾斜key,然后使用 flatMap(x=>

      val arr = new mutable.ArrayBuffer[(key, value)]

      for(i <- 0 until 20){arr.append(i+"_"+x._1, x._2) }

      arr) 将小表中的key膨胀20倍;

    • 分别 join 再 union:把大表和小表中的倾斜key join,非倾斜key与非倾斜key join,然后再 union 两者的结果,就是最终的结果了;


1.2 笛卡尔积数据倾斜

  • 背景:推荐系统中经常需要计算商品或用户的两两相似度,例如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UserCF就需要计算用户之间的两两相似度,其中需要对(item,List(user))中的List(user)做笛卡尔积,得到(user1,user2,score)的用户相似度;但是对于热销品,List(user)中的user会非常多,例如10万个,那么笛卡尔积后就是10的10次方,这还是一个key,通常一个task会处理多个key;而对于这么大的数据量,单个task是处理不了的,导致OOM;
  • 解决思路:将大key单独过滤出来,然后分别发送到 driver端,再把每一个key封装成一个RDD,然后再跟自己做笛卡尔积join,最后将所有的结果 union起来;
  • 实现步骤:
    • 过滤倾斜key:根据List(user)的长度排序,然后将top20或者超过一定阈值的倾斜key过滤出来并collect到driver端;
    • 将倾斜key转为RDD:遍历collect到driver端的倾斜key,将一个key转为一个RDD,然后再跟自己做笛卡尔积 join,最后再计算相似度;

1.3 笛卡尔积分组topN问题

  • 背景:现在需要对5w用户与660w用户两两计算余弦相似度,这5w个用户中,每个用户都要与660w用户计算相似度,然后得到打分top200的用户;5w * 660w = 3.3 * 10e11,数据格式为 (userid, 特征序列),每条数据1k;如果按照一般的计算方式:先做笛卡尔积,然后计算相似度,最后根据userid分组取top200;但是在做完笛卡尔积之后,数据量膨胀到3.3 * 10e11 * 1k = 330T,数据量非常大,即使给3000并行度,每个task也需要计算110G的数据,跑了15个小时还没跑完;
  • 解决思路:将5w和660w用户,每个分区的用户变成一个条数据(数组),然后分区之间做笛卡尔积(而不是数据之间做笛卡尔积),然后每个分区遍历两个数组,求相似度并取top200;如果小表小于1G,可以直接广播然后 join;
  • 实现步骤:
    • 将一个分区数据变成一条数据:kRdd:5w用户分为30个分区,平均一个分区1.7k条数据;cRdd:660w用户分为100个分区,平均一个分区6.6w条数据;然后用glom()算子将这两个RDD的每个分区变成一条数组数据;
    • 分区间做笛卡尔积:kRdd与cRdd做笛卡尔积,变成30*100=3000个分区,每个分区只有一条数据,格式为(kPart: Array[String, Double], cPart: Array[String, Double]),大小为kPart(1.7k *1kb) + cPart(6.6w *1kb)=67.7M所以总的计算数据大小为67.7M *3000=203G;
    • 分区内计算相似度求top200:分区内计算1.7k用户与6.6w用户的相似度,并取top200;每个分区的计算量是1.7k *6.6w=1 *10e8,返回的数据量是1.7k *200 *0.2kb=68M;返回的总数据量是68M *3000=204G,给1500核3000并行度,平均一个核跑2个task,跑完一个task平均需要40分钟,因此总耗时为80分钟;这一步要关注两层for循环中的代码优化,例如已知数组的最大长度时,在初始化数组时就给一个初始长度,可以减少数组扩容带来的性能消耗,性能有较高的提升;
    • 分组求全局top200:上一步返回的是RDD[(key: String, value: Array[(String, Double)])],是每个key在分区中的top200,这一步就是把不同分区中的top200合并再求全局top200,由于这一步的数据量比较小而且没有数据倾斜问题,所以可以直接使用groupByKey算子;

3,Spark数据倾斜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shendeng23/p/15240771.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