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一篇教程中我们简单地使用 Ribbon 进行了负载的一个调用,这意味着 Ribbon 是可以单独使用的。
在 Spring Cloud 中使用 Ribbon 会更简单,因为 Spring Cloud 在 Ribbon 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层封装,将很多配置都集成好了。本节将在 Spring Cloud 项目中使用 Ribbon。
使用 RestTemplate 与整合 Ribbon
Spring 提供了一种简单便捷的模板类来进行 API 的调用,那就是 RestTemplate。
1.使用 RestTemplate
在前面介绍 Eureka 时,我们已经使用过 RestTemplate 了,本节会更加详细地跟大家讲解 RestTemplate 的具体使用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 GET 请求的使用方式:创建一个新的项目 spring-rest-template,配置好 RestTemplate:
新建一个 HouseController,并增加两个接口,一个通过 @RequestParam 来传递参数,返回一个对象信息;另一个通过 @PathVariable 来传递参数,返回一个字符串。请尽量通过两个接口组装不同的形式,具体代码如下所示。
新建一个 HouseClientController 用于测试,使用 RestTemplate 来调用我们刚刚定义的两个接口,代码如下所示。
获取数据结果可通过 RestTemplate 的 getForObject 方法(如下代码所示)来实现,此方法有三个重载的实现:
url:请求的 API 地址,有两种方式,其中一种是字符串,另一种是 URI 形式。
responseType:返回值的类型。
uriVariables:PathVariable 参数,有两种方式,其中一种是可变参数,另一种是 Map 形式。
除了 getForObject,我们还可以使用 getForEntity 来获取数据,代码如下所示。
getForEntity 中可以获取返回的状态码、请求头等信息,通过 getBody 获取响应的内容。其余的和 getForObject 一样,也是有 3 个重载的实现。
接下来看看怎么使用 POST 方式调用接口。在 HouseController 中增加一个 save 方法用来接收 HouseInfo 数据,代码如下所示。
接着写调用代码,用 postForObject 来调用,代码如下所示。
postForObject 同样有 3 个重载的实现。除了 postForObject 还可以使用 postForEntity 方法,用法都一样,代码如下所示。
除了 get 和 post 对应的方法之外,RestTemplate 还提供了 put、delete 等操作方法,还有一个比较实用的就是 exchange 方法。exchange 可以执行 get、post、put、delete 这 4 种请求方式。更多地使用方式大家可以自行学习。
2.整合 Ribbon
在 Spring Cloud 项目中集成 Ribbon 只需要在 pom.xml 中加入下面的依赖即可,其实也可以不用配置,因为 Eureka 中已经引用了 Ribbon,代码如下所示。
RestTemplate 负载均衡示例
前面我们调用接口都是通过具体的接口地址来进行调用,RestTemplate 可以结合 Eureka 来动态发现服务并进行负载均衡的调用。
修改 RestTemplate 的配置,增加能够让 RestTemplate 具备负载均衡能力的注解 @LoadBalanced。代码如下所示。
修改接口调用的代码,将 IP+PORT 改成服务名称,也就是注册到 Eureka 中的名称,代码如下所示。
接口调用的时候,框架内部会将服务名称替换成具体的服务 IP 信息,然后进行调用。 推荐分布式架构源码
@LoadBalanced 注解原理
相信大家一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 RestTemplate 上加了一个 @LoadBalanced 之后,RestTemplate 就能够跟 Eureka 结合了,不但可以使用服务名称去调用接口,还可以负载均衡?
应该归功于 Spring Cloud 给我们做了大量的底层工作,因为它将这些都封装好了,我们用起来才会那么简单。框架就是为了简化代码,提高效率而产生的。
这里主要的逻辑就是给 RestTemplate 增加拦截器,在请求之前对请求的地址进行替换,或者根据具体的负载策略选择服务地址,然后再去调用,这就是 @LoadBalanced 的原理。
下面我们来实现一个简单的拦截器,看看在调用接口之前会不会进入这个拦截器。我们不做任何操作,就输出一句话,证明能进来就行了。具体代码如下所示
拦截器设置好了之后,我们再定义一个注解,并复制 @LoadBalanced 的代码,改个名称就可以了,代码如下所示。
然后定义一个配置类,给 RestTemplate 注入拦截器,代码如下所示。
维护一个 @MyLoadBalanced 的 RestTemplate 列表,在 SmartInitializingSingleton 中对 RestTemplate 进行拦截器设置。
然后改造我们之前的 RestTemplate 配置,将 @LoadBalanced 改成我们自定义的 @MyLoadBalanced,代码如下所示。
重启服务,访问服务中的接口就可以看到控制台的输出了,这证明在接口调用的时候会进入该拦截器,输出如下:
进入自定义的请求拦截器中 ribbon-eureka-demo
1
通过这个小案例我们就能够清楚地知道 @LoadBalanced 的工作原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源码中是怎样的一个逻辑。
首先看配置类,如何为 RestTemplate 设置拦截器,代码在 spring-cloud-commons.jar 中的 org.springframework.cloud.client.loadbalancer.LoadBalancerAutoConfiguration 类里面通过查看 LoadBalancerAutoConfiguration 的源码,可以看到这里也是维护了一个 @LoadBalanced 的 RestTemplate 列表,代码如下所示。
通过查看拦截器的配置可以知道,拦截器用的是 LoadBalancerInterceptor,RestTemplate Customizer 用来添加拦截器,代码如下所示。
拦截器的代码在 org.springframework.cloud.client.loadbalancer.LoadBalancerInterceptor 中,代码如下所示。
主要的逻辑在 intercept 中,执行交给了 LoadBalancerClient 来处理,通过 LoadBalancer RequestFactory 来构建一个 LoadBalancerRequest 对象,代码如下所示。
createRequest 中通过 ServiceRequestWrapper 来执行替换 URI 的逻辑,ServiceRequest Wrapper 中将 URI 的获取交给了 org.springframework.cloud.client.loadbalancer.LoadBalancer Client#reconstructURI 方法。
以上就是整个 RestTemplate 结合 @LoadBalanced 的执行流程,至于具体的实现大家可以自己去研究,这里只介绍原理及整个流程。
Ribbon API 使用
当你有一些特殊的需求,想通过 Ribbon 获取对应的服务信息时,可以使用 Load-Balancer Client 来获取,比如你想获取一个 ribbon-eureka-demo 服务的服务地址,可以通过 LoadBalancerClient 的 choose 方法来选择一个:
访问接口,可以看到返回的信息如下:
Ribbon 饥饿加载
笔者从网上看到很多博客中都提到过的一种情况:在进行服务调用的时候,如果网络情况不好,第一次调用会超时。有很多大神对此提出了解决方案,比如把超时时间改长一点、禁用超时等。
Spring Cloud 目前正在高速发展中,版本更新很快,我们能发现的问题基本上在版本更新的时候就修复了,或者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
超时的问题也是一样,Ribbon 的客户端是在第一次请求的时候初始化的,如果超时时间比较短的话,初始化 Client 的时间再加上请求接口的时间,就会导致第一次请求超时。
本教程是基于 Finchley.SR2 撰写的,这个版本已经提供了一种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那就是 eager-load 方式。通过配置 eager-load 来提前初始化客户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ribbon.eager-load.enabled:开启 Ribbon 的饥饿加载模式。
ribbon.eager-load.clients:指定需要饥饿加载的服务名,也就是你需要调用的服务,若有多个则用逗号隔开。
怎么进行验证呢?网络情况确实不太好模拟,不过通过调试源码的方式即可验证,在 org.springframework.cloud.netflix.ribbon.RibbonAutoConfiguration 中找到对应的代码,代码如下所示。
在 return 这行设置一个断点,然后以调试的模式启动服务,如果能进入到这个断点的代码这里,就证明配置生效了 !
?
(18) java Spring Cloud+Spring boot+mybatis企业快速开发架构之SpringCloud-Ribbon结合RestTemplate实现负载均衡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Liuzhijuan/p/15308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