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详细

Bigoo(11)_1501

时间:2014-02-28 19:27:28      阅读:656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欢迎访问 ==>高老师的博客网页

高焕堂:MISOO(大数据.大思考)联盟.台北中心和东京(日本)分社.总教练 

ee                                                                                 ee

<<看上一集-------看下一集>>

  

 

[#1501]如果TV前面有一张跳舞毯,让小孩 1. 踏一下是O, 2. 踏两下是X;那么小孩还会选择Pad,还是TV+跳舞毯呢?

 

[#1502]如果我家买了一张<智能地毯>放在客厅里,它能侦测人的重量、脚步韵律等信息,并传送到Android设备(可以是PC, Router, TV, STB等),分辨出是家人还是小偷;此外家中老爷跌倒了,也能侦测其大力撞击信息,并由Android设备及时通知家人手机。请问您会建议这Android设备是PC, Router, TV或STB呢?

 

[#1503]许多人误认为智能TV相关的软件只是单纯撰写Android App而已,其实如果你的游戏需要搭配跳舞毯的话,就必须撰写API来衔接跳舞毯的驱动与上层App了,除非你等待别人给你API。

 

[#1504]<设计归设计,现实归现实;现实检验设计,设计才能实现>。你所提是个众多美好设计之一,还要依据现实家庭的条件,对设计做修剪,才是可实现的计划。

 

[#1505]其实,许多人对<API、App、User>的关系总是混淆不清,但却一直相信:User > App > API。其中主要的迷思是:由于User体验至上,所以User需求至上,因此App必须适合User的小脚(需求),穿起来才舒服。User穿鞋(App)能够在各种道路(平台)上(API)行走自如(即跨平台)。许多人相信这是真理,我却认为是迷思!!

 

[#1506]#架构师思维练习# 由于架构师(architect)偏于<物>(产品或系统)的设计,而经理们(manager)偏于<人和事>。所以架构师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调整团队的分工合作模式。因为掌握团队机制的是经理,不是架构师。那么架构师凭什么说服经理们(可能是Boss)去调整团队的分工模式呢? 这是有效架构师的必修课。

 

[#1507]@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架构师思维练习# <知行不合一,就是无知?> 更多新思维:http://t.cn/8FGlU1n

 

[#1508]<个人知行分离>能带来<社会知行合一>,是社会进步的动能源头,也阐述大学教授为何必须终身职的原理。

 

[#1509]<做>与<做不到>两者可能不同。知而去做,或说服别人去做,就是好事。<做不到>只要不放弃<持>有,不知地狱能否成空(几乎做不到),是最应该被鼓励的。

 

[#1510]回复瑜忌亚: <如果一个道理或者观点,您认同但是做不到,那么持有不持有,又有什么意义呢?> 可能做不到是一时的,把它当梦想,一世做不到,下辈子继续积福努力。地狱今天尚未成空,地藏王还坚<持>有,<做不到>才绝不放弃呢!!

 

[#1511]个人知行合一的<知>会变成智慧(Intelligence),而不是知识(Knowledge)。但是唯有<知识>才有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1512]人人都知行合一,社会整体低智能。个人知行不合一,社会知行才合一。例如,文艺复兴时代,英国牛津大学开始教授终身搞知(知识),大批年轻学生学习后搞行。当时正处中国知行合一时代,人人都<智慧+笃行>,谁搞知识呢? Knowledge is power, 没知识就没国力。

 

[#1513]IT(含互联网)平台的架构和造形,取决于它所要支撑的标的:商业模式。平台的垄断与开放之间,可因势利导、随着竞争环境而变,是商业模式下的系统架构策略。<垄断没有前途,开放共赢才是出路>并不尽然!!! 更多新思维:http://t.cn/8Fo3z3r

 

[#1514]#架构师思维练习# 兹设想:有一位员外X,雇用了两个长工H和S,H负责煮饭(即生产硬件),S 负责做菜(即开发软件);员外一直担心H与S互相认识之后,H和S自行结合而不再理会他(员外)了。此时你会建议员外做些什么,就能够消除上述员外心中的忧心呢?更多新思维:http://t.cn/8FGlU1n

 

[#1515]#架构师思维练习# 兹设想:有一位员外X,雇用了两个长工H和S,H负责煮饭(即生产硬件),S 负责做菜(即开发软件);员外一直担心H与S互相认识之后,H和S自行结合而不再理会他(员外)了。此时你会建议员外做些什么,就能够消除上述员外心中的忧心呢?更多新思维:http://t.cn/8Fo3z3r

 

[#1516]同样的情境:HTC公司做手机硬件;软件开发者做App软件;那么Google做了些什么,才不至于让HTC与数十万App开发联合起来共同架空Google的主导权呢?

 

[#1517]@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在IT和TV两大产业汇流下,迈向智能家庭之路上,TV/STB的<USB接口 + Dongle>组合将成为家庭的重要系统接口。那么,如何让一组<USB+Dongle>能连结到来自不同厂家的家庭健康配件呢? 这是目前关于家庭整合架构设计的重要议题之一。更多新思维:http://t.cn/8Fo3z3r

 

[#1518]TV/STB厂商并非刻意去绑内容或应用,而是硬件也需要不断创新,这些创新总是要呈现于API上,表现于App上。这种功能上的创新速度,会远比HTML5功能增加要快速多了;所以HTML5逐渐变成一个小交集(共同API),HTML5 电视因为没有特色而退色了。

 

[#1519]虽然<许多开发服务器端的优秀技术人员都开始转向移动客户端>,但是我觉得观点上并没有改变,大多还是基于<从云看端>视角,还追求着跨平台、屏蔽终端硬件独特化的传统互联网开发思维。期待能换成<从端看云>视角,力求发挥终端硬件的创新和独特性。

 

[#1520]会有<家庭健康>"Office" 呢? 在2004年前,IT产品的市场在企业办公室,著名的软件是Office,以软件整合了多屏多机。2014年之前,IT市场转移到办公室外的移动终端,著名是单机软件:愤怒小鸟。2014年之后,IT市场转移到家庭设备,返回多屏多机,最赚钱的软件会是像"Office"的家庭健康整合软件吗?

 

[#1521]#架构师设计思维# 大多数的家庭健康设备或服务公司,都将健康数据直接送到该公司私有云里,这将造成家庭网络通信协议充斥和数据分散于处处云端;家庭将失去系统架构设计的<概念一致性(Conceptual Integrity)>。随着智能TV/STB的热潮,建立家庭私密云,以及建立家庭主体性的系统架构,将大有可为。

 

[#1522]<<跨平台的策略>> 跨平台可以是一种系统架构和商业模式的绝佳策略,并非一种理想的标竿或图腾。例如,典型策略是:跨别人的平台,整合自己的平台;以行业软件框架整合TV/STB及其搭配硬件。

 

[#1523]回想20多年前,企业办公室里软件工具百花齐放,例如Lotus 123, WordPerfect等,其质量都是当时之最,然而WS Office凭其优异的整合能力,横扫了整个办公室。目前的智能家庭似乎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整合架构设计很可能是赢家之路。

 

[#1524]在这月圆花好、人员运好的佳节里,我继续撰写我的新书<<对软、硬设计元素的感觉与理解>>,这是一本写给设计、文创专业高校学生的书籍,其目的是让设计学系学生的脑海里多了两个设计元素:软件与硬件。期待能有更精彩、更气象万千的智能产品或服务呈现于人类的幸福生活里。

 

[#1525]Design的英文字就是 De-Sign,原意就是:删除既有之型;就是要<破坏原有的产业习惯>呀!!

 

[#1526]姜明 : 【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企业发展的4个原则:?必须敏锐的洞察时代的动向;?必须抑制贪心,不能超越自己的能力去经营;?必须绝对避免投机心理;?办企业要有多重准备,当上策受挫或失败时,你要果断的放弃上策,毅然采取中策或下策,做到有备无患

 

[#1527]<<未知的没落>>由怀念乔布斯想到的 – 我们如何寻找秘密与未知感

 

[#1528]@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在自然界里,科学家找到基本造形,称为原子(Atom);它内含3种元素:质子、中子和电子。在当今热门的智能家庭系统架构里,我们也能找到基本造形,我们称之为TSMC造形;它内含4种元素:TV/STB, Sensor, Mobile和Cloud。内部元素的不同结构形成不同原子;原子之间的各种组合形成不一样的分子。

 

[#1529]TV/STB是电视;Sensor是传感器(如电灯开关、医疗仪器等);Mobile是移动终端(如手机);Cloud是云平台。

 

[#1530]YES, 但云平台有两种:家内云(又称家庭云)和家外云(企业私有云或公有云)。 //@高焕堂:TV/STB是电视;Sensor是传感器(如电灯开关、医疗仪器等);Mobile是移动终端(如手机);Cloud是云平台。

 

[#1531]TV/STB与Cloud和Mobile的通信,典型的是<WiFi + Router>途径。TV/STB与Sensor的通信,典型的是<USB + Dongle(如Zigbee、Bluetooth)>途径。

 

[#1532]这只是众多可能设计图之一,设计背后有其特定的商业模式和策略,这只是设计范例之一,因为我是架构师,产出设计图是我的职务,从众多设计图中抉择其一,才是真正施工图。

 

[#1533]这是一个设计图,并非一个逻辑图。设计(Design)的英文就是De-Sign(删除-既有之型)之意;要将既有逻辑图解构,重新<设>想,然后才找出逻辑图,不同视角会有不同逻辑,设计要跳脱既有的旧逻辑,才会有创新。

 

[#1534]逻辑可用来检验和删除愿景(或设想),逻辑图用来删除不符合特定环境条件(Context)的设计图。例如,规划校园里的交通,脚踏车道路设计图是有价值的,因为没有噪音;但是在某些学校是合逻辑的;但是在另外的学校可能是不合逻辑的,因为学校是建在山坡上。

 

[#1535]<好的导师应该致力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为了炫耀而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问题的复杂性是它的本质(否则就不是复杂问题了),只能在造型(Form)上透过封装(Encapsolation)来提升人们管理复杂的能力,让人们内心不会害怕;即使好的导师也没有能力将问题本质加以简化。

 

[#1536]传统上,软件开发人员大多透过「分」析已知(Known)具像事物而抽离出抽像之形,所需的创意较少。反之,如果透过创意的抽像之形来组「合」事物,则需要较多创意,并能激发创意。例如,货柜(集装箱)并不是从轮船或货物中分析抽象出来的。在实现组合复杂事物的目标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创建造形(Form)。

 

[#1537]造形可以很简单,但是事物本质(道)并不一定简单。俗语说:「言简意骇」。简单的表达之形(言简),蕴藏着复杂思想(意骇)。例如,可说唐诗「诗形简单」,但不会说「诗道简单」。当我们说软件之道至简或软件本质简单时,很可能已经混淆了软件之「道」与「形」;更可能是忘了去创造软件之形了。

 

[#1538]<E=MC^2多简单,这要让一些职业培训讲师去讲,我估计爱斯坦都听不懂。>回复颓了zz: 各有专责呀,孔子门生撰文传袭圣人思想也是功不可没,论语之书不是写给孔子看的呀!!

 

[#1539]造形(Form)又称样式(Pattern),它用来引导思考,让人依之举一反三、依样画葫芦,但要视所处环境(Context)而修正。例如自然界原子造形,也可以移除电子变成带正电的原子。再如<调虎离山>计策造形,也能修正为拿包子引狗。同样地,在TSMC造形,也能视商业策略环境(Context)而移除TV等元素或交互关系。

 

[#1540]此造形可涵盖整个Family范围,不仅仅是Home或House范围而已。也就是说,其中的Mobile或Cloud都可以距离Home两万公里之外。甚至Sensor都可随着人们离开住家,到达其它城市。

 

[#1541]徐进_08 : 高老师好,谢谢你的AndroidBook,学习这几本书后,我体会到android架构的好处:1、支持硬件变化;2、可以做到app开发更友好。android体系很开放,实现开放的手段有分层和框架技术。以上的体会对我现在的工作也很有启发。

 

[#1542]@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架构师思维练习# 新的TV相关产业:1) 家庭对外:TV + 移动互联网(手机)。 2) 家庭之内:TV + 家庭物联网(传感器)。因此TV(大硬件)产业将强力带动无数外围配件(小硬件)产业发展。更多新思维:http://t.cn/8FGlU1n

 

[#1543]基于智能家庭的多机整合、多屏互动,游子在外乡远游,例如留学美国,离家 2万公里,随时手机(小屏)上网与家中TV(大屏)前的孩子们下五子棋、玩游戏、唱KAOK...,人人做得到、家家都幸福;其乐无穷。

 

[#1544]基于智能家庭的多机整合、多屏互动;贤老之辈,在家外散步,身上的健康sensor随时通知家中(或TV/STB(大屏)、或年轻家人手机(小屏),年轻尽孝道、贤老得安康;幸福尽在其中。

 

[#1545]基于智能家庭的多屏互动;云朵(Cloud)可以远在天边(20000公里外的地球另一边),可以在附近小区服务器,可以在家中PC服务器,可以就在眼前的TV/STB里。虽然徐志摩说: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云彩可以放入手机里随意带着走,也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电视云或家庭云。彩云带给家庭彩色的未来。

 

[#1546]内容提供商,跨行经营终端(如STB)都遇到困难。一大早起床接到台湾壹网乐的通知:迪斯尼影片将停播了,可惜呀...

 

[#1547]在内容提供商思维里,常常把STB视为音视频播送的终端,鼓励用户买内容送STB硬件;除了电信运营商之外,这种商业模式并不合理。

 

[#1548]记得,两年前黎智英大举免费赠送壹网乐STB时,我就写了十多篇文章说明其策略:<买内容赠送专用STB>的诸多不合理之处,也建议其改为提供有价的Android智能STB。

 

[#1549]<软硬结合+设计>的标的,就是要将智能设备,做到:好玩、好摸、好抱。还维持电视只能<看>的思维,可能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了。

 

[#1550]新媒体践行 : 哈佛大学商学院选择项目的八大原则:1.最佳切入时机的原则; 2.市场独有的原则; 3.满足中上层人士需要的原则; 4.持续攥钱的原则; 5.售后服务尽量少的原则; 6.有大市场的原则; 7.有市场穿透力,效果明显的原则; 8.满足多种需求的原则。

 

[#1551]为什么还有许多人坚持TV就应该乖乖被看被听,不喜欢反过来让TV看人们、听人们、与人们讲话、与人们玩,其实人和电视都很美,互相看看,感情会更好,不是吗?

 

[#1552]许多人喜欢探索<既存事物>的本质(essential),例如爱情本质、甚至谈电视(TV)本质;却忘了设计的艺术及其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老子说到:道(本质)是无名,不可明说。人们能说出来的都是其对本质的观点(View)而已。只有同时拥有多重观点才能更接近本质;如果将自己特定观点视为本质则可能错误了。

 

[#1553]探索<既存事物>的本质(essential),属于科学家,相信<乱中有序(Order)>。与科学家互补的是设计师,相信<序中有乱>,像建筑师一样设计出美丽造形的大厦,让人们去容纳乱乱的东东。华人似乎比较喜欢分析、抽象、找出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序);外人则更热中于组合、设计、创造序来容纳多变。

 

[#1554]基本造形是一个设计师创造出来的简单的序(Order),内部元素的组合多样化,呈现序中有乱。就如同集装箱一般,简单的外形,却能装进去复杂的东东。它并没有简化或消除内含事物的复杂本质;却能有效提升人们管理复杂的能力。所以图中的造形有效提供了简单途径去驾驭复杂事物;不亦美哉!

 

[#1555]集装箱的<外形简单,内涵复杂>。人们就能轻易地依循<简单组合>规律而将其堆积于货轮上,转运场上,一切管理就自然简化了。

 

[#1556]由于家庭智能设备愈来愈多,例如智能TV、冰箱等。目前各厂商都推出total solution之际,各自连结到各自的云平台,终端与云端之间形成N:N关系,对于人类而言太复杂了,有失控之虞;于是我设计了中间造形:TSMC。就如同将一推杂货堆上货轮一样,非常难驾驭,有失控之虞,于是创作了中间造形:集装箱。

 

[#1557]@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架构师思维练习# 模式是架构里的通用部分,独特性的部分更是IT人员原创的精华所在,架构在于"组合",不在于分析"抽象";例如,架构设计师思考的是:如何把一群不会飞的零件,组合起来而且能飞上天。组合出气象万千的产品独特性才就是当今IT产品的赢家之路。更多新思维:http://t.cn/8FGlU1n

 

[#1558]<<序中有乱>> 架构设计师创作了序(Order),来<容>纳其内涵可能的一切变<易>,所以一切变得很<容易>了。造形(Form 或Pattern)提供了和谐的序,维护内涵多变的可能性。如果产品模块化(例如家庭TV、冰箱)的制造,能够依循<造型简单、内含多变>,避免内涵的over-designed,就能满足和谐设计的基本要求了。

 

[#1559]在 IT产品领域里,很可怜只有架构师比较接近设计师,从欧盟法庭对韩国三星与美国苹果的判决文里,主旨就是:三星的设计显然不如苹果,不会导致消费者的混淆品牌。只有让更多技术人员结合产品架构设计,才能提升国际竞争力。

 

[#1560]架构师负责"物"和物的"系统策略";PM负责"人、事"和人事组织结构,架构师、PM和程序开发者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成长,共创独特的产品。

 

[#1561]@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架构师思维练习# 日本的传统工业设计底蕴雄厚,透过design来组织idea,再从design落实到制造,一以贯之。然而,在软件激发全球化(尤其是互联网)上的软件底蕴显得不足,很多创意都成为为苹果、三星设计上的亮点;台湾、日本产业同病相怜。 更多新思维:http://t.cn/8FGlU1n

 

[#1562]回复卑微草民:: <不是所有写代码的人就有能力做架构师> 所以要将有能力者做最好的培育,才能兼顾系统、产品策略(do the right thing),以及精致实践(do the thing right)。 //@高焕堂:这是Android架构师的教育还没发展成型,没有能力参与 A段(产品规划段)的事务,只能在A段(生产段打工)。

 

[#1563]以一个时钟的刻度来看,天才的创意位于的12点钟的正上方位置,设计师的架构设计是从12点钟到3点钟之间;而开发者的精致施工则是从3点钟到6点钟之间;用户的美好体验则位于6点钟到9点钟之间;用户抱怨的涌现则位于9点钟到12点钟之间。回到12点钟位置,天才是化解用户抱怨的开端。

 

[#1564]从美国法院对三星与苹果的判决文来看,三星与苹果都指责对方是偷别人的原创,结果是1. 谁从原始创意<设计出产品>,谁能上擂台较量;2. 谁拥有<专利文件>,谁就是赢家。只有创意而无设计奥援的国度,只有当拉拉队拍手鼓掌的份而已。

 

[#1565]设计高于创意才有上擂台的机会;设计商业模式高于设计产品才是赢家;用户至上总是赢家最美丽口号,唯智者明之。

 

[#1566]本质不着相,凡所有相皆属虚妄;设计(de-sign)则从既有相(的世界),返璞归真到不着相,再回到着相,创造独特的相,大放异彩、彩绘人生。例如,智能TV该如何创造独特性,务本质是手段,务着相是目的。

 

[#1567]回复颓了zz: <不是组合决定了模式和架构,是模式架构决定了组合> 愿景(Vision)决定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决定组合架构,组合架构决定模式取舍,找不到适合的模式,就是原创的起点。

 

[#1568]如何将一堆创意组合成为有机体呢? 仍然仰赖创意? //@高焕堂:设计高于创意才有上擂台的机会;设计商业模式高于设计产品才是赢家;用户至上总是赢家最美丽口号,唯智者明之。

 

[#1569]郑峻 :加州州长布朗今日乘坐谷歌无人驾驶汽车拜访谷歌总部,会见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尔。布朗签署了关于无人驾驶汽车安全与性能标准法案,允许谷歌无人驾驶车在加州合法上路测试行驶。布朗称,谷歌无人驾驶车是将科幻小说中情节变成了明日的现实。谷歌无人车上路测试数年,只发生过一起被追尾事故。

 

[#1570]针对附图,还是有些人问到:图里的箭头方向是不是画反了呢? 不是Java App或HTML5 App调用Android框架(含WebView, ViewRoot, WMS等),再调用Android TV平台服务吗? 为什么箭头方向是颠倒了呢? 这是许多人不理解框架的IoC(Inversion of Control)的原理所导致的思维误区。更多新思维:http://t.cn/8FGlU1n

 

[#1571]一般而言,许多人对于IoC并没有特别关注,这是因为只有当IoC与产业分工策略联结在一起时,IoC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其主要理由是:产业分工策略就是外包策略,也就撰写框架者提供API,然后将App外包出去。例如,Google开发框架、提供API给第三方开发者,基于API而来开发App。两者进行产业分工。

 

[#1572]@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回想我在2009年评论过OPhone(当时称OMS):<我认为OMS的生命泉源在于桌面的稳定与桌脚的弹性。如果OMS能够积极维护、大力创造软硬结合的空间,则OMS将如旭日东升;反之如果OMS无意(或有意)绑住桌脚,则腐朽的桌脚将撑不住巨大产业,OMS将成为无限好的夕阳了。更多新思维:http://t.cn/8FGlU1n

 

[#1573]当IoC与产业分工策略联结在一起时,框架可以依赖IoC来<控制>(框住)App;所以能将 App外包出去,而不会失控,才让产业分工变为可行。如过没有擅用IoC,外包出去,常常会失控,成为失败的外包分工策略。

 

[#1574]当你了解了:应用框架就是运用IoC(Inversion of Control)的机制,有效反向<框>住了<应用>程序的骨<架>。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洋人那么喜欢开发框架,例如微软的MFC, .NET,Sprint, Android, PhoneGap等等。反观,华人则大多热衷于开发App。华人开发的 App大都被框在应用商店(App Store)里,被叫卖或赠送。

 

[#1575]有人问道:<行业框架>与<行业API>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呢? 兹拿万里长城来做个比喻,长城就是框架,而关口(如山海关、居庸关)就是API。API(关口)是定义在框架(长城)里,提供来控制城外的人们(App)。长城本身的位置可能每个朝代都会有所改变,但是关口几乎都没变;所以API 较稳定,框架较擅变。

 

[#1576]还有人问道:<行业框架>与<行业插件>两者有何关系呢? 插件是框架里的软件模块,它用来实现(Implement)框架API定义的功能(Function)。由于这些模块常因环境不同而被抽换,所以通称微插件(Plugin)。随平台的改变而抽换,就称平台插件;随行业的不同而抽换,就称行业插件;随用户而抽换,就称为App插件。

 

[#1577]回复长空无剑: YES,Google开发Android框架,运用IoC反向控制来框住由第三方开发的App。也支持了Google与全球广大第三方App开发者之间的<产业分工>。基于框架里的IoC,外包出去开发App,就不会失控,因而框架里的IoC机制支撑了当今有效的全球外包分工策略。也就是App Store分工模式。

 

[#1578]<<软硬结合于多机整合、多屏互动平台>>时代来临。<未来像Google这样的大公司,如果希望继续保持竞争力,或许不能单独依赖某种产品,而是应该考虑如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跨屏幕体验。

 

[#1579]@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银联式软硬结合之路>。银联源自美国的Visa信用卡组织,其创始人就是Dee Hock。他也曾说到:<当我们有必要对事物采取新的看法,建立一个现实的新内在(即内心)模型时,问题往往并非发生在引进新观念上,而是在逐出旧观念上。>更多新思维:http://t.cn/8FGlU1n

 

[#1580]我提出:适合国情的<银联式组织>软硬结合之路。银联源自美国的Visa信用卡组织,其创始人就是Dee Hock。他曾说到:<如果我们要检验的组织是"未来将有"和"未来应有"的情况,那么既有的知识就必须让位给想象的抽象概念。形成这种概念时,感受是主要工具。> 我希望大家来感受这新模式,不要说我是大忽悠。

 

[#1581]为何<银联式组织>适合国内产业呢? 因为国内产业以世界工厂自居,偏于制造思维,认为<同业结盟>(例如彩电产业的<中智盟>),有利于创造产品规格<标准>,在拿标准与异业对接,所以对<异业结盟>缺乏成功经验和信心。 <银联式组织>恰好展示异业结盟的思维和做法。

 

[#1582]@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APP Store与控制APP> 举例来说,一家生产<家庭健康医疗仪器>的公司,想经营<家庭健康云服务>,于是就自己聘雇软件人员去开发数十支App,放到别人的App Store上给群众下载,然后期待未来能从云服务赚钱(甚至买服务赠送仪器硬件)。这是不合理的想法!! 更多新思维:http://t.cn/8FGlU1n

 

[#1583]点心可以更认真看待<软硬结合潮流>。软硬结合潮流的思维是:软件价值在于发挥底层硬件的创新独特性,而不是替App而去<屏蔽>差异化。同样地,在软硬结合潮流下,Web App平台的价值也不在于替HTML5/JavaScript/CSS去<屏蔽>平台的差异化。

 

[#1584]我百思不解,推动标准化的单位大多一直鼓吹标准化的好处,让大家以为标准化就是唯一之路。其实上,小而美的标准化(基因),加上百花齐放的独特化(繁荣复杂),才是自然法则。创造<封闭-开放(Open-closed)架构来支撑恒久的动态均衡,才是正道。

 

[#1585]高通加入智能电视联盟 推动APP标准化> http://t.cn/zWBpqnS。 各联盟推动各自的标准化,也是与全面标准化背道而驰。唯有缩小标准化的范围,开放独特化,规律中有开放,矜持中有媚感。才是完美境界。

 

[#1586]<智能电视联盟推动APP标准化>http://t.cn/zWBpqnS。这可能没有认真看待智能TV平台正在迈向<多机整合、多屏互动>的产业趋势。在智能家庭里,未来多机整合应用App,与过去手机移动应用的单机App并不相同。反而,行业API 迈向标准化的可能性更高。

 

[#1587]<高通加入智能电视联盟 推动APP标准化> http://t.cn/zWBpqnS。为什么都是平台厂商聚集在一起倡导平台API的标准化,更称之为APP标准化呢? 那么,360行,各行各业的软件API标准化又如何呢? { 小而美的平台API标准化 + 各行业API标准化 + 百花齐放的App } 才是较完整的标准化之路。

 

[#1588]<标准与控制>解读文章:http://t.cn/zWREteZ 。 这文章提到:<这几年,... APP拥有信息、APP Store控制APP,iPhone垄断AppStore,...> 文章结论:<所以,移动搜索的信息源之争,主要就是APP标准、...> 这文章似乎误导大家:制订标准才能控制。其实不然!!

 

[#1589]<APP Store与控制APP> 许多人认为:经营App Store就能控制App。> 例如文章:http://t.cn/zWREteZ。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 这是为何许多运营商经营App Store都无法成功的关鉴所在。真正的秘密主控机制是API,没有API支撑,App Store的经营是徒劳无功的。

 

[#1590]<APP Store与控制APP> 举例来说,一家生产<家庭健康仪器>的公司,想经营<云服务>,其正确途径是:致力于开发家庭健康行业API,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去开发App,可放在任何App Store给人下载,然后可从云服务赚钱(甚至买服务赠送仪器硬件)。剩下的问题只有:如何让开发者愿意使用API而已,此问题容易解!!

 

[#1591]@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架构师思维练习# 不管OS有没有核心技术,都必须公开,才能成其大也。如果<华为这样有抱负的公司对操作系统这样的核心技术绝不会拱手相让>,这观点可能已经将OS塞进小脚里了。更多新思维:http://t.cn/8FGlU1n

 

[#1592]<APP Store与控制APP的误解> 如果X是API拥有者;Y是App Store经营者;而Z是广大的第三方 App开发者。那么,Z与X之间的亲密关系,就如同小孩与妈妈关系,而Z与Y之间的关系,只像小孩与幼儿园的关系。当X离开Y了,Z也跟着走了。所以,没有开发API,只是经营App Store是没有经济效益的。

 

[#1593]<<2015年从移动开发,迈向不移动开发>> 移动互联网、移动开发名词逐渐变成不时髦了,并不是它是不对的、或是落伍了;而是它已经普及化了。取而代之的是Family多机多屏开发。在Family时代的特色是:终端多机相连,多屏互动,亦端亦云,N-tier架构。

 

[#1594]各行业API(如家庭健康)能透过HTML5/PhoneGap框架,来与Android平台API整合起来,就能将行业服务洒到数亿个家庭里。如图,这行业API既能支持HTML5/Web App,也能支持一般的Android App。

 

[#1595]@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架构师思维练习# 虽然目前PhoneGap是接受Web App里的WebView的UI事件;只要稍微调整一下,就也能接受一般Android UI的事件,所以一般的Android Native App也能透过行业API来使用PhoneGap底下的行业插件了。更多新思维:http://t.cn/8FGlU1n

 

[#1596]{TV家庭私有云 + 健康公众云} = N-tier云平台;这本来就是HTML5的家乡,天生就适合于衔接到移动终端上的Web App,让游子们在外乡打拼,也能随时关怀自己家乡、家庭里的父老、妻儿的安全和健康,更符合中国<家天下>的特色。

 

[#1597]@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架构师思维练习# 不管OS有没有核心技术,都必须公开,才能成其大也。如果<华为这样有抱负的公司对操作系统这样的核心技术绝不会拱手相让>,这观点可能已经将OS塞进小脚里了。更多新思维:http://t.cn/8FGlU1n

 

[#1598]回复卑微草民: 这只是TV产业与IT产业汇流的系统架构之一,让大家观点交流也是好事,问题不仅一个,也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架构而已。

 

[#1599]产业与消费者是互动、互相激荡的。因而产业的发展常常是迂回的,抓住产业脉动,是架构师与设计师的职责之一。透过设计师<减法设计>去封装IT功能(加法)的复杂化,是当今 Apple、Samsung角力的焦点,例如欧盟法院的判决三星<设计>不如Apple。

 

[#1600]依据VISA或银联的组织思维,手机或TV终端的OS,必须坚守其第一原则:不能让硬件厂商出钱,而且要替硬件厂商创造增值。凡是违背此原则,就无法<有容乃大>。 

 

[#1601]电器业可能不适合<大哥>角色。所以我提出<银联式>组织架构,电器业扮演<银行>角色。

 

[#1602]@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架构师思维练习# 虽然目前PhoneGap是接受Web App里的WebView的UI事件;只要稍微调整一下,就也能接受一般Android UI的事件,所以一般的Android Native App也能透过行业API来使用PhoneGap底下的行业插件了。更多新思维:http://t.cn/8FGlU1n

 

[#1602]"银行信用卡联盟"包含3个角色:<银行,店家,顾客>。"IT软硬结合联盟"也包含3个角色:<硬件厂,软件内容提供商,用户>。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1604]各行业API(如家庭健康)能透过HTML5/PhoneGap框架,来与Android平台API整合起来,就能将行业服务洒到数亿个家庭里。如图,这行业API既能支持HTML5/Web App,也能支持一般的Android App。

 

[#1605]<<软硬结合才是王道!>> 在2005年之前,企业Officer是IT主要消费者,有闲情雅致去挑选省成本的软硬配件,例如PC配Printer等,属于软硬分工产业。2005年之后,老板、销售人员、医生等是IT主要消费者,需要好玩好摸好抱的完整产品,就迈向软硬结合产业。

 

[#1606]忽悠大家来<平台API + 行业API,软硬结合于智能终端>。一直方向都如此,没改变过。

 

[#1607]目前PhoneGap的插件范例都是与平台相关的。各行业拥有宝贵行页业务逻辑知识的软件开发商(如东软)都已经加入众多行业插件,由PhoneGap提供API给HTML5-based App来使用。

 

[#1608]<类似phonegap的产品有过很多,但是哪个成功了呢?> 如果只是提供跨平台的通用性API,商业效益较小。如果结合行业领域知识,也提供行业API,就有商业价值了。

 

[#1609]Leeforce : Thingd 是 theFancy 的母公司。他们最初走过弯路:试图做一个大而全的物品数据库平台 with OpenAPI。现在 thingd域名 已经直接转向 theFancy,说明企业在初创阶段还是要专注,先把一个细分领域搞好。

 

[#1610]@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架构师思维练习# 互联网时代,从云(C)看端;移动互联网时代,从端看云(软硬结合);后互联网时代,亦端亦云(硬硬组合、行业整合)。更多新思维:http://t.cn/8FGlU1n

 

[#1611]<无为>而治。无为:厘清那些是很想做,但却是不该做的,然后聚焦于想做又该做的。

 

[#1612]各行业API(如家庭健康)能透过HTML5/PhoneGap框架,来与Android平台API整合起来,就能将行业服务洒到数亿个家庭里。这行业API既能支持HTML5/Web App,也能支持一般的Android App。

 

[#1613]<银联式>软硬结合联盟。<硬件产业、360行业、软件产业、内容产业、电信网络产业、新媒体创意产业>,史无前例,由一个组织促成的跨产业垂直整合的美好梦想和实践。数十家企业群聚,商机组合的平台。

 

[#1614]HTML5只热衷于跨平台,就偏于<从云看端>视角了;互联网业者何不换个视角:<从端看云>。独尊<跨平台>,不利于硬件提供商,违背当今的<软硬结合潮流>。为了有利于App内容开发而挡了硬件产业的财路,就没有<虚实相依>了。

 

[#1615]由于人机互动机制,正由更多生医科技的投入中,智能TV偏重于<玩>电视,关注于用户(User)是许多人质疑<智能>+TV的意义。目前 TV+IT产业汇流下,关注焦点从User扩大为Family,即使不看电视的人都需要智能TV。因之,智能得需求范围从游戏而不断扩大到360行业。

 

[#1616]Android开源平台带动TV智能化,智能化带动软硬结合机会,软硬结合带动TV与外围小配件(如医疗设备)形成的<硬硬组合>机会,也带动360行业服务进入家庭。

 

[#1617]对于HTML5,跨平台特质原来是好事,然而独尊其跨平台,反而让HTML5偏于纯互联网思维,回到2000年时代。<硬件、HTML5软件、用户>三者保持平衡关系,对HTML5本身,以及对于支持HTML5的企业和产业发展会是最有利的。反之,偏于用户、疏于硬件,独尊跨平台,反而阻碍大力支持HTML5的企业和产业发展。

 

[#1618]<<软硬结合与竞争力>> 2012/9/14日广州日报评论文章:"内地企业对苹果不能只剩下羡慕",其写到:<比较中国手机企业与苹果的区别,恐怕最关键在于,苹果将追求创新的本能发挥到极致,善于用平台<<整合>>众多智能资源,形成硬件与软件的无缝<<对接>>,由此形成苹果强大的产品竞争力。

 

[#1619]对于HTML5软件而言,发挥其跨平台的特质,致力于跨阻碍自己发展的平台,是一件好事。此外,发挥软件天赋的<软硬结合>能力,致力于创造<<硬件与软件的无缝对接>>来保护软件的复制权,掌握大量复制市场机会。前者是节流,后者是开源;何乐不为呢?

 

[#1620]<软硬结合>支撑<硬硬组合>,大硬件带动小硬件,众星拱月;创造大小硬件的<<没钱就改版,改版就有钱>>(这是高焕堂的名言)的市场机会。

allen0221:当年听课的时候,好多不明白,现在回过头来,慢慢的才能体会到好,不管是代码架构层面还是企业如何赚钱层面,谢谢高老师!

 

[#1621]蒋友柏(蒋介石的曾孙)谈设计:<设计,设计是在反映人事物的原点(即本质)。找到本质,就不会怕面对世界,就会看到自己的出路,设计所提供的价值,就是规划出规划出,由本质向前迈进的路。>更多新思维:http://t.cn/8FGlU1n

 

[#1622]蒋友柏(蒋介石的曾孙)谈设计:<设计,就是把一件复杂的事简单化,在把简单化出的本质,用复杂的逻辑检视,最后,再以直觉把本质与实质结合在一起。> 更多新思维:http://t.cn/8FGlU1n

 

[#1623]在2004之前的<云端整合>年代,通称为Web Service年代,也是互联网蓬勃发展年代,偏于<从云(Web Service)看端>视角,重云轻端,简易终端(如netbook)为主流。

 

[#1624]目前的2012处于<端云整合>年代,通称为Mobile Internet年代,也就是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年代,偏于<从(移动)端看云>视角,智能终端(如Smart Phone)为主流。硬件属于单机好看楚楚动人,软件属于娱乐+影音。

 

[#1625]即将迈入的2014处于<端云多层化>年代,为多机整合、多屏互动年代,也就是智能终端(移动+不移动)更蓬勃发展年代,偏于<终端多机整合>视角,智能家庭、车载、医院设备全面智能化为主流。掌握<硬件接口+软件API + 端云协议>者,就掌握市场,将是赢家。

 

[#1626]目前的2012处于<端云整合>年代,也就是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年代,其软硬结合聚焦于<单机单屏>(如手机)设备上,封闭平台(如iOS)会占优势;当今迈向2014,软硬结合逐渐转而聚焦于<多机多屏>上,开放平台(如Android)会占优势。

 

[#1627]<多机整合的商业意义>:如果T有200万销售量,捆绑了t1 和t2一起销售,就能带动t1和t2的产量,降低其成本,提升其利润,提升T的竞争力(可稍降价) ;这称为<硬硬结合>。然而捆绑销售,免不了会增加总售价,提高顾客的负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案是:软硬结合,就是目前产业的赚钱秘方。

 

[#1628]<软硬结合>不仅是T里的软、硬件结合,还要促进T与t的紧密结合。例如,T+t1, T+t2, T+t1+t2形成三种<硬硬组合>,如果再加上行业(如家庭健康)知识,则不同组合都能支撑更多的行业应用情境,也就是提供更广泛的App软件开发题材和内涵。当 App价值超过T+t1售价提升时,赢家秘方就出现了。

 

[#1629]许多人一看到图中的T与t的联结时,都会想到透过标准通信接口(如 USB、WIFI等)来联结,于是T与t就疏结合( Loosely-coupled)了,表面上t可以搭配更多品牌的T,而T也能搭配更多品牌的t,市场机会更大;其实刚好相反。这是过时的分工思维,违背移动时代的整合思维。通信接口应该被封藏于软件API内才对。

 

[#1630]关心Family才是目的;TV和手机只是手段而已;包容更多手段,无论革命前,还是革命后,家庭幸福需求依旧在,TV产业仍然日起日落、百花盛开,人们继续追求更幸福的未来。

 

[#1631]@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架构师思维练习# 新的TV相关产业:1) 家庭对外:TV + 移动互联网(手机)。 2) 家庭之内:TV + 家庭物联网(传感器)。因此TV(大硬件)产业将强力带动无数外围配件(小硬件)产业发展。更多新思维:http://t.cn/8FGlU1n

 

[#1632]<软硬结合的反面是什么?> 软硬结合有两个层面的意义,1) 软硬产品的整合; 2)软硬产业的垂直整合。一般而言,后者(产业整合)是因,前者(产品整合)是果;所以软硬结合的反面,是<软硬分工>大于<软硬分离>。 电视空移:PC是软、硬分离的时代,现在已走向软硬结合的时代,理念和运营思路是不一样的。

 

[#1633]新的电视(TV)系统架构:由于关怀所有家人(Family),从现在以手机为主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转变成为<手机移动互联网+TV>的大小机相联、大小屏互动的新型系统架构。

 

[#1634]新模式TV智能化:<手机+互联网+TV>,智能手机概念蔓延到电视,促进了电视智能化。智能来自软件,软件整合了大小硬件、提供多屏互动的简单操作、人性互动。这项强烈市场趋势,促成了软件、硬件、内容跨产业的上下游整合的需求。

 

[#1635]@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架构师思维练习# 许多企业想复制Apple的成功,大多具焦于产品的创新层面上;其实乔帮主的帮派式垂直产业整合才是关键,国内没有这样的整合组织。全球唯一能挑战Apple的是韩国三星,三星是公司式垂直产业整合,我们国内也没有这样的公司组织。那么谁能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组织来挑战三星和Apple呢?

 

[#1636]软硬结合于TV平台:基于((((TV+配件)+互联网手机)+软件)+内容),软件(+内容)提供智能给硬件(+配件)。成为<软硬结合来促建硬硬组合>产业新技术。

 

[#1637]基于软硬结合的需求,TV带动外围配件的商业机会,容易吸引外围配备研发人员和厂商。基于软硬结合的需求,TV平台的软件应用商城(App Store)带给软件开发者机会,容易吸引软件开发和内容设计厂商。

 

[#1638]孙中山先生说过:中国人一盘散沙。基于这项中国特色,该如何将散沙凝聚起来挑战三星和Apple呢? 我建议是:采<银联式(或称VISA威士)>组织。不知是否有架构师愿意动动脑思考如何将产业生态链垂直整合组织起来呢?

 

[#1639]试想,基于PhoneGap框架的Web Mobile App可以跨7种平台,那么又如何跨PhoneGap平台呢? PhoneGap平台供货商是否希望Web App也能跨PhoneGap呢?

 

[#1640]@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架构师思维练习# 如果平台是我们自己建立的,那么我们自己使用HTML5/JS开发Web Mobile App时,是否也追求跨自己的平台呢? 以此类推,Facebook、Apple都有自己的平台,是否真心促进HTML5去跨他自己的平台呢? 如果是真心的,会不会伤到自己呢? 更多新思维:http://t.cn/8FGlU1n

 

[#1641]跨平台的基本原则就是:跨别人的平台,不跨自己的平台。如果主张完全跨平台,可能意味着自己只写App,而没有自己的平台。

 

[#1642]如果A与B两者互补,不一定先做好A才能做好B。护士与医生互补,但不一定要先做好护士才能成为医生。App与平台角色互补,开发思维也互补,但不一定要先做好App才能做平台。

 

[#1643]<平台>有下层(如驱动)与上层(如App)。对下层,尽量跨别人的驱动,但要绑定自己的驱动。对上层,尽量控制上层App,不要让App轻易跨平台而溜走。Apple、Facebook也不想让它的App随意溜到Google;如果Apple或Facebook真的推动HTML5完全跨平台,就很可能自讨苦吃,股票下跌。

 

[#1644]逐渐扩大控制力,成功的平台,大多是提供通用API,也提供特殊型API;前者让通用型App可跨平台,这种App并没有平台特点,可随意溜走。后者吸引特殊型App,这种不易溜走;所以成功平台或App Store都是尽力发挥硬件亮点来吸引特殊App。这就是软硬结合潮流的力量来源。

 

[#1645]@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架构师思维练习# 如果我们习惯于从<用户需求>看IT产品(如TV),就会想到用户需要的是内容和数据服务,所以习惯说:内容为王或(海量)数据为尊。然而,商人都知道挖煤的人赚钱比卖煤的少,比用煤的少。也如同,家家户户需要"电",于是称"电为王",但发电的公司常常可能比拉电线、立电线杆的公司赚得少。

 

[#1646]<<一旦那些<不得不>的用户找到更好的 有更多的选择>>这表示你没有继续努力让他们继续享受<不得不>的滋味,所以他们溜走了,大钱也溜走了,表示你已经赚够了;这是好事一桩。

 

[#1647]用户需要C,但是常常 S控制了C,此时称<C为王>是可以的,但是看得出C是傀儡的人,往往会转而关注S而成为商场赢家。更多新思维:http://t.cn/8FGlU1n

 

[#1648]相信用<用户眼睛是雪亮的、客观的、能自由选择的>,基于这样的信仰而设计产品,不容易得到用户的信仰,因为我们的产品还是与别人的并列而已。唯有目中无人(不给竞争者机会、不给用户选择机会)才能说是:一切用户体验为依归。因为用户体验、生产者体验、销售者体验、买主体验都一样了,别无选择了。

 

[#1649]@让您成为杰出架构师#架构设计思维练习# <<跨平台与亮点>> 有人问:<跨平台的Web App本身就是一个亮点,是不是?> 答案:不是。不会随便跨平台、溜到别人平台的App才是自己的亮点。就如同,不会随便辟腿的帅哥或女友,才是自己的亮点。更多新思维:http://t.cn/8FGlU1n

 

[#1650]HTML5电视是个不错的噱头,有利于电视机产业智能化初期吸引更多内容(展现于App),然而由于标准化的副作用,让硬件厂商的电视产品API(功能)同质化、拼价格,日趋薄利。于是硬件厂商开始推出自己专属的差异化API,才能留住App展现独特性亮点,HTML5逐渐变成一个小交集(共同API),HTML5 电视又退色了。 

 

欢迎访问 ==>高老师的博客网页

高焕堂:MISOO(大数据.大思考)联盟.台北中心和东京(日本)分社.总教练 

ee                                                                                 ee

<<看上一集-------看下一集>>

  

Bigoo(11)_1501,布布扣,bubuko.com

Bigoo(11)_1501

原文:http://www.cnblogs.com/misoo/p/3572764.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