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汤姆大叔的“你真懂JavaScript吗?”,里面有5道题目,我都一一作了,然后在chrome的控制台里面运行了一遍,虽然只错了一道,但还是细细读了下答案,在此总结一下,看看是否对大家对这些JavaScript底层的原理都懂了。
if (!("a" in window)) { var a = 1; } alert(a);
因为在JavaScript在变量声明提前的特性,所以事实上上述代码相当于下面所示:
var a; if (!("a" in window)) { a = 1; } alert(a);
因为所有的全局变量都是window的属性,所以不会进入循环体内也就不会执行a=1 这也就是为什么答案是undefined
var a = 1, b = function a(x) { x && a(--x); }; alert(a);
这个题目的答案是1。事实上上述代码的相当于下而的代码
var a = 1, b = function(x) { x && b(--x); }; alert(a);
原题目第二行代码中,b和a同时指向一个地方也就是函数的入口,但是a和b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函数定义结束也就是};后,a就引用不到了,也就是说a的作用域只在函数体内,而b的作用域却在整个全局范围内。看图说话
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函数声明会覆盖变量声明,但不会覆盖变量赋值。看下面的例子:
function value(){ return 1; } var value; alert(typeof value); //"function"
尽快变量声明在下面定义,但是变量value依然是function,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函数声明的优先级高于变量声明的优先级,但如果该变量value赋值了,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function value(){ return 1; } var value = 1; alert(typeof value); //"number"
function a(x) { return x * 2; } var a; alert(a);
相信你看懂了题目二的注释之后,这题肯定会了,把答案贴一下。
function b(x, y, a) { arguments[2] = 10; alert(a); } b(1, 2, 3);//结果是10
其实arguments跟数组类似,可以通过方括号语法访问它的每一个元素,另外arguments和命名参数可以一起使用,它们是共享的,但是这个共享其实不是真正的共享一个内存地址,而是2个不同的内存地址,使用JavaScript引擎来保证2个值是随时一样的,所以修改了arguments的值同时也会体现在命名参数上,当然这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索引值要小于你传入的参数个数,也就是说如果你只传入2个参数,而还继续使用arguments[2]赋值的话,就会不一致,看如下代码:
function b(x, y, a) { arguments[2] = 10; alert(a); } b(1, 2);//这时候因为没传递第三个参数a,所以赋值10以后,alert(a)的结果依然是undefined,而不是10,但如下代码弹出的结果依然是10,因为和a没有关系。
function b(x, y, a) { arguments[2] = 10; alert(arguments[2]); } b(1, 2);//结果依然是10
不过在严格模式下是不允许修改arguments的值
严格模式对如何使用 arguments 对象做出了一些限制。首先,像前面例子中
arguments[2] = 10;
的赋值会变得无效。也就是说,即使把 arguments[2]设置为 10,y 的值仍然不会变成10。其次,重写 arguments 的值会导致语法错误(代码将不会执行)。
function a() { alert(this); } a.call(null);
this说直白一点就是当前调用的对象,也就是说如果方法是某个对象的属性的话,那在该方法内的this就指向这个对象,this指向的是运行时的当前对象。如果某方法是全局函数的话,那该方法内的this就指向window
call方法主要是用来改变作用域链的,call方法作为一个function执行代表该方法可以让另外一个对象作为调用者来调用,call方法的第一个参数是对象调用者,随后的其它参数是要传给调用method的参数(如果声明了的话),根据ECMAScript262规范规定:如果第一个参数传入的对象调用者是null或者undefined的话,call方法将把全局对象(也就是window)作为this的值。所以,不管你什么时候传入null,其this都是全局对象window。
所以这题目的答案是[object Window]
原文:http://www.cnblogs.com/zhgt/p/4277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