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详细

创业吧,兄弟--记者眼中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创业热潮纪实

时间:2015-02-07 23:02:01      阅读:601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本文是山东省党报《大众网》记者采访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的报道。文章最后写的超级表格创始人就是我。那次记者杨学莹跟我现在binggo咖啡聊,后来咖啡店要关门,我们就转移到车库咖啡继续聊到凌晨。
原文发布在大众网,网址是:http://paper.dzwww.com/dzrbnew/dzrb/content/20150207/Articel05002MT.htm
但手机浏览页面未自适应,看下面即可。
技术分享


正文:

技术分享
  2月3日上午,创业者在3W咖啡谈事儿。
技术分享
  2月5日的创业大街街头,海报、招牌充满创业气息。           
技术分享
  2月3日晚,创业者在车库咖啡热烈讨论。  
技术分享
  中国海淀图书城,变身为崭新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大屏幕上展示着创业者的风采。
  □文/图 本报记者 杨学莹

  这是一条220米长、建筑总面积5.4万平米的小街,开街刚刚半年,却成为全国创业者的精神圣地。
  这是一个没有管委会的孵化器,市场唱主角,整条街上找不到“政府”的办公室。
  这里容留眼泪和徘徊,但是,这里没有失败。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这里日益走到了聚光灯下。
  这就是中关村创业大街。这条街上,没有老少尊卑,有的只是创业者、投资人、孵化器、导师、合伙人。这里,也许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个样本。
“在老家,我是精神病,
到这儿就不是了”

  “我们已经连续3天讨论到凌晨3点了。好多天没洗澡,身上都臭了。”

  2月3日,是42岁的黑龙江双城人刘向斗来北京的第30天。记者在“车库咖啡”见到他时,他正和六七人围坐一桌,说着说着激动地站了起来。他逐渐大声的东北话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800平米的空间,坐着200多人,三三五五围坐桌边,或讨论问题,或埋头摆弄电脑,有点像电影中西部牛仔聚集的酒吧。
  “投资人不理解,你去跟他们讲讲。”刘向斗让邻座一位戴着眼镜的IT男过去替他继续讲。奇怪的是,投资人对他的离席安之若素,并无诧异。
  “你怎么从东北跑到这儿来了?”记者问他。他脸带着刚才争论的涨红,平静了一下自嘲说:“在老家,我是精神病,在这里就不是了。”
  “我们已经连续3天讨论到凌晨3点了。好多天没洗澡,身上都臭了。”他说,“从来没过过这种日子。”
  刘向斗并不缺钱。他的手机是双屏、翻盖的“三星2013”,1万多元,典型的土豪装备。他在家里有门市,济南泺口、青岛胶州有商铺,年入租金几十万元。他父母就是生意人,19岁就代理酒水、方便面,上大专时,就雇车拉酒瓶子贩到邻城挣钱。10年前,他尝试互联网创业,赔进去了17万,不久又咸鱼翻身。
  这一次,他离开老家安逸的生活来到北京,是为了一个梦。刚才替他讲解的IT男,曾从北京一家大型科技国企工作14年的黎昏(网名)告诉记者,“他的梦不比马云的小。只是要实现它,得拿出商业计划,拿出一二三。”
  黎昏是刘向斗在“车库”新找到的合伙人。他辞职来“车库”一周了。7年研发、7年售前,年薪近40万元,但是,他厌倦了每周两三天,加班到两三点的“码农”生活。他没想好干什么就辞职了:“想给自己一点紧迫感。实在不行再去找工作,也不在温水里当青蛙了。”
  不担心找不着项目吗?黎昏摇头:“很多传统产业等着我们去改革。只要是信息不对称、层层代理的行业,随便一动,就是商机!”他一口气举了美容美发、医疗、修车等几个行业怎么拿新模式改革。但最令我们同桌几个刮目相看的,是他的网名由来。“我喜欢李子恒的一句歌词:多少黎明又黄昏……”
“创业倒不是为了钱,
而是为了实现想法”

  “如果有一天,我和老婆逛街,指着商场里花花绿绿的电视机说,这个触摸屏是我发明的。多好!”

  傍晚时分,黎昏有饭局走了。有两个人端着从楼下“西少爷肉夹馍”买的豆浆过来,刘向斗招呼他们坐下,介绍给记者。一个是发明人、留学回来的北大博士杜朝亮,另一个是他的合伙人、90后吉林小伙子万野。 
  “两周前,我慕名头一次来车库,就是现在这张桌子,我和万野认识的。我们决定合伙,把这项发明产业化。”博士笑着说。“1月17日。”万野记得更清楚。
  “合肥的那个女领导怎么样了?”刘向斗问。“他们招商引资,让我们尽快去。但是我还需要招几个人。你认不认识做软件、算法、信号处理厉害的?”
  博士从双肩包中掏出一个肥皂盒大小的盒子,展示他钻研三四年得来的发明。这是一种新型的触摸屏传感信号采集器,能大大提高触摸屏的灵敏度、减少传感器的用量,50寸触摸屏的成本从现在的2万元直降为2000元。应用在智能电视、医院银行机场自助机、地铁广告等领域,全球有40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
  “创业,我倒不是为了钱。我就是想实现自己的想法。”杜朝亮说,“如果有一天,我和老婆逛街,指着商场里花花绿绿的电视机说,这个触摸屏是我发明的。多好!”
  更多的时候,博士的浓眉和亮亮的眼睛藏在深度眼镜后边,拧着眉头若有所思。他来到车库,除了找合伙人,还需要找资金。现在光出来样品,大规模生产之前还需要花钱搞中试。
  “这个好说,今天下午一位上海的投资人来了,背后是一个40人的投资团队。”刘向斗掏出一张名片,照着电话拨了一个,把博士的项目卖了个关子。电话那头说,这就过来。
  本来闲聊的桌子紧张起来。博士的同伴站起来,把桌上的废纸收拾起来扔了,拿来一个干净的茶杯。我们给投资人腾出座位。
  等了半小时,投资人没有来。博士他们决定去找他。
  凌晨1点钟,记者还在采访,刘向斗回来了。脸色苍白。他拉出一把椅子,把脚搭在对面另一把椅子上,抿着嘴,一只手捂住眼睛。“这几天没睡好觉,难受。”
  “博士的项目要到钱了吗?”记者问。“初定给1000万元。但还得投资团审。没谈任何附加条件呢。”他平静地说,又用手捂住了眼睛。
吧台服务员都按捺不住创了业
  圣地“车库”,让创业者聚到一起,提高投融资的效率,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一碰撞,创生许多东西

  记者离开车库,不知不觉,已经夜里2点了。多半的灯关了,只有吧台的灯和一块半块蓝色的电脑屏幕还亮着。有的创业者蜷缩在长沙发上睡着了,有的盖着羽绒服,有的盖着薄薄的被子。
  车库是第一个入驻创业大街的孵化器,也是创业大街的雏形。创始人苏菂是一位胖乎乎的北京80后。记者在车库看到他时,他正在雪亮的聚光灯下,戴着从女同事那里临时借来的红围脖,在贴满创业者手绘海报的“招聘墙”旁,接受北京电视台的采访。
  苏菂本身也是创业者。最近,他参与的“u+青年公寓”项目融得了1亿元的资金,忙得要命,车库交给CEO金子森来打理。在一间手绘着宇宙星空的小会议室里,金子森给记者讲述了车库的来历。
  苏菂原来在一家IT公司做投资部负责人。他在寻找项目时发现,创业者多半住在城乡接合部或地下室里捣鼓产品,非常分散,相对闭塞。他们想,找个地方,能让这些人聚到一起,提高投融资的效率,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一碰撞,说不定能创生许多东西。
  因为关注IT领域,选址就选在了中关村。但东区海龙大厦那边的房租太贵,刚好西区海淀图书城很凋敝,房租便宜,一家800平米的网吧干不下去了,苏菂租了下来。这是2011年4月。
  “因为原来是图书城,海淀区倾向于引入酒吧、咖啡厅等文化性的公司,我们就注册了咖啡厅。”而取名“车库”,是用60多年前惠普的两位创始人的创业典故,希望能够孕育出中国的微软、谷歌。
  “车库咖啡的目标明确,就是降低早期创业团队的创业成本。”金子森说,你只需点上一杯咖啡,就可以呆上一整天。水电网费、打印复印,都不要钱。中午一点半到两点,是“午间半小时”,任何人都可以登上小舞台,介绍项目、发布需求,让别人认识你。车库24小时开放,一直坚持到现在。
  开业4年来,近百支团队在车库寻得投资,其中有3支团队年收入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另外,有超过60多支团队在车库组建起项目团队。
  但车库的创始人并不看重这个。他们的理念是“小空间、大梦想”。金子森说,“大梦想”并不是“大老板”、“大企业”,做企业只是创业的一种;而创新也不见得非得用创业的形式。创新,就是让思想解放、心灵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是车库的追求。
  27岁的山东淄博小伙杨健行带着一个创业想法,从淄博来到车库1年多了。最近他远在丰台区的租房到期,他干脆住在了车库。“车库是这样一个地方:只要有想法,流浪汉都可以来创业。”
  车库是个很开放和温暖的地方。记者进门,并没有人阻拦盘问。本子记完了,车库吧台就放着单面废的打印纸自取,旁边还有一个装满笔的笔筒,就连洗手间的水盆旁都贴着激励创业的纸条。
  “在别处,见到大腕很难。但这条街上,今天雷军来了,明天俞敏洪、冯仑来了。他们是创业的英雄,但台下的人想着,怎么超越他们。”杨健行说。
  长期浸淫在这样的氛围里,很难有人不“狂热”。杨健行说,曾经,车库吧台一位服务员自学了互联网,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工资由两三千上了万。前不久,他辞掉了工作,做了一个成人用品众筹平台,融到了100万元资金。技术服务也是从车库找的人帮他实现的。
  金子森说,4年来,来到车库的,有76岁高龄的老人,带着一种新式的牙刷找合作伙伴;还有两个15岁的互联网高手,一个是北大附中,一个是人大附中的学生,学校特批他俩不用上课。还有背着婴儿的妇女,他丈夫是山西一家火爆老字号的“少当家”。
  金子森说,虽然这里有点“脏乱差”,大家“皮糙肉厚”,但这里是有情怀的地方,这里的文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没有管委会的
孵化器“大合唱”

  创业大街上,不同孵化器的“门槛”不一样,刚好为创业者提供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龙孵化

  打开“中关村创业大街”官网,找不到“管委会”,网站落款是一个公司:海置科创。一问方知,大街本来就没“管委会”,而是采取市场化运营,街区管理公司即为海置科创。
  除了“搭台”的,街区上“唱戏”的也是一个个公司。除了车库咖啡,还有3W咖啡、飞马旅、黑马会等20多家创业服务机构。
  妙的是,各个孵化器的服务对象、关注领域、运营模式各有不同,形成了多元、互补的生态群落。有的主要提供交流空间,如各种“咖啡”;有的是媒体起家,利用采访过的成功企业家资源对接创业者,如36氪、飞马旅、创业家;有的以培训为主,经营“圈子”,如亚杰汇、联想之星、北大校友会创业训练营等。有的主营融资对接,如天使汇等。
  记者走访了近10家机构,发现这些孵化器在空间上,都提供集中办公和孵化空间,实质都是整合和运作资源;盈利模式上,有的台位收费,有的场地出租收费;基本除了车库咖啡,其他孵化器的盈利模式核心是“持股孵化”,筛选靠谱的创业者投资持股,赚“未来”的钱。
  《创业家》杂志旗下的“黑马会”,橱窗后边放着一匹原高的黑马雕塑,在大街上格外醒目。运营经理是80后河南小伙子李江。2010年《创业家》杂志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开办“i黑马网”,现在有1300万粉丝。杂志以前报道过的早期创始人如今多已功成名就,这是他们依托的主要资源。
  李江告诉记者,2010年至今,黑马会每年举办“黑马大赛”,选择电商消费、软件信息、教育培训等8个领域,全球筛选项目,每年举办10场左右预选赛,每场带100-200名投资人过去,嘉宾评委就是投资人,相中就投。创业者可以加入黑马会,与成功企业家互动;通过A轮以上融资的创业者进入“黑马营”,配备大佬级导师进行培训。
  “用媒体吸引粉丝、粉丝产生创业者、创业者大赛融资、进入黑马会社交圈、黑马营培训,有上市的,黑马基金股权退出获利。”李江介绍,创业孵化器做好了是可以盈利的。大赛有赞助商,黑马会、黑马营有会费,黑马基金进行天使轮投资,2014年投了42个项目,总投资约1亿元。 
  创业大街上,不同孵化器的“门槛”不一样,刚好为创业者提供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龙孵化。车库咖啡主要面对草创期的创业者,在车库搭起班子、找到第一笔投资,然后通过筛选,去3W咖啡、Binggo咖啡、36氪里“孵化起步”,然后,到亚杰会、联想之星等培训机构,实现“腾飞”。
  来自海置科创的数据显示,在这条220米长的小街上,至2014年底,20多家科技服务企业共入孵创业团队400个,海归团队超过60个;合作投资机构超过2200家,有200个团队获得融资平均每家500万,融资额近10亿元。
街上没有政府办公室,
但处处有政府的扶持之手

  在这个北京的黄金地段,办公面积日租金3-5元/平米,只相当于济南泺源大街的写字楼租价,这是倒挂的租金

  创业大街上,虽然找不到政府的办公室,但各家创业服务机构却都提到了政府的支持。
  创业大街原来是海淀图书城,随着实体书店的萧条,整条大街面临转型。创业大街运营方海置科创的股东之一——清控科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晓帆告诉记者,当时,海淀区曾想把大街做成精品购物街,或满足年轻人吃喝玩乐的时尚商街。
  这时,有过清华科技园运营管理经验的清控科创公司,向海淀区提出了“创业大街”设计方案。当时,在车库咖啡之后,3W咖啡也租下一个药店做起了创业服务。
  政府很快采纳了,这让刘晓帆们非常敬佩。
  “你想,如果做成商业街,店面得租出多少价钱啊,现金流回收得也快。”但现在,区政府要花钱把分散在各个小业主手中的店面收购或重新租回来,便宜租给各家创业服务企业。
  各孵化器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这个北京的黄金地段,目前办公面积日租金3-5元/平米,相当于济南泺源大街的写字楼租价。
  刘晓帆说,现在,大街1/3的面积由区政府回购了,加上倒挂的租金,街区改造、带宽改造等配套设施,政府累计投入1亿多元。
  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和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指导下,大街做了规划。大街的梦想是构建“2+5”功能,打造创业生态系统:核心的“2”是指投融资、展示,“5”则是创业交流、专业孵化、创业会客厅、创业媒体、创业培训。按这种蓝图构想,挑选机构进驻大街。
  此外,对孵化器的工作,政府提供服务补贴。北大创业训练营基地建设与运营总监伍彤告诉记者,每家大约每年输血50万-100万元左右。
  记者在创业大街上看到,“创业会客厅”已经装修好,公共服务即将进驻。创业者说,从2014年开始,海淀区“多证联办”把注册时间由1个月缩短为4天。而在这里,一张桌子也可以注册公司。
  刘晓帆说,日常运营中,政府还向大街导入了很多资源,如各级领导关注、国内外媒体报道。让黑马会运营经理李江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在奥体中心举办5000多人的创业大赛活动,政府没有阻止,公安、城管等部门都非常支持配合。
  在大街,创业者们感到很特别的是,领导视察、调研,从来都是悄悄地,不会惊动创业者。杨健行记得,有一次,中央某部委领导是晚上来的,和创业者们交谈也不大声,生怕打扰到大家的样子。
创新创业没有失败
  “如果再次创业,投资人更倾向于有过失败经历的创业者。因为他已经交过学费了。”

  1月16日,科技部长万钢来创业大街调研,在与创业者的座谈会上,他说:“创新创业没有失败,创业是人生经历,是一种精神,它丰富了人生,也是造梦旅程。”让很多人心里一暖。
  大街上,流传着许多融资成功的案例。“车库咖啡”CEO金子森举例,比如从“车库咖啡”里走出来的彭斌与他的“极飞”无人机团队,在车库咖啡与广东顺丰碰到,得到了B轮2000万元投资。现在,“极飞”在广东惠州的顺丰物流节点之间每日飞行500架次。
  但是,也有一些共同唏嘘的遗憾。滴滴打车曾来“车库”寻找技术团队,愿意拿出10%的股份交换。但“接活”的团队生存困难急用钱,没有合伙,而是要了10万元现金。
  还有更多的人,默默离开了创业大街。耗尽了金钱和勇气,收拾行囊,回到了昨天的生活里。他们的踪迹,没有留在大街的照片墙上。
  但是,创业大街不会嘲笑他们,中关村越来越宽容失败。清控科创副总裁刘晓帆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以前,谁失败了,大家议论起来,总觉得不好。现在,一个项目没成,无所谓。重新组队,做下一个就好了!清华大学允许学生休学2年创业,创业不成,你接着读书,拿学位找工作就是了。”
  在采访中,记者问各科技服务企业负责人,怎么叫孵化成功。得到的回答不是“拿到融资”,不是“上市”,多半却是“成功是没有标准的”。“亚杰汇创始人俱乐部”CEO黎俊辰曾拥有自己的公司,后来公司关闭了,他说:“如果再次创业,投资人更倾向于有过失败经历的创业者。因为他已经交过学费了。”
  更让创新者们担心的,是政府和投资人的急功近利。现在,每天都有地方政府的领导来大街参观,也有人邀请“车库咖啡”等创业服务企业到地方去复制大街的经验。“基础的创业就像基础教育,是急不得的。如果政府硬性要求指标,每年必须孵化出多少,融到多少资,这是很危险的。”创业大街投入了那么多钱,给运营方什么“指标”了吗?刘晓帆摇了摇头:“没有。”
  2月5日晚,创业大街在Binggo咖啡分享“创业印记”,记者结识了超级表格创始人、CEO陈坤极。他3年前从全球最好的办公软件公司中国区总监的位子上辞职创业,曾经困窘到进不起饭馆,一顿买两个包子,去沙县小吃“蹭”一口免费的热汤。项目被几经推翻之后,终于有了20万、50万的小额融资,现在,超级表格估值在3000万左右,他坚持到了曙光初照的时刻。
  创业,让这个理科男变成了哲学家。
  “我想清楚了:人是孤单来到世界,又孤单地走开的,没有什么不可以失去的。回想起过去的困难,我居然会有心安、欣慰、温暖的感觉。”陈坤极说,假如我能再困难一些,我就会更自信一点。我会说:哈!我有机会经历更大的困难啦!

正文结束。文中提到的超级表格就是www.domyPP.com,一个把收集和共享数据做到极致的在线表格工具。

创业吧,兄弟--记者眼中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创业热潮纪实

原文:http://blog.csdn.net/domypp/article/details/43611849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