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详细

信息论杂谈之文理科融合与东西方思维差异

时间:2014-03-07 22:38:33      阅读:457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我们都知道自然科学领域最高的学科是数学,我们称数学为自然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就是这个意思。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的学科是哲学。这两个学科之所以能成为最高的学科,是因为它足够抽象,越抽象应用的领域就越广泛,当然用处就越大。我们大部分人从高中文理分科开始,上了大学就彻底文理分家了。毕业后,我们不管拿到的是工学学位还是理学学位亦或是文学学位,等等,我们的知识结构天生就少了一条腿,人字结构,一撇和一捺,本身就暗示着宇宙的玄机,即,阴阳的和合。投射到我们的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上,当然应该同时包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层面的东西。因此对于IT从业人员补充一些社会科学的教育是首先应该做的事情。接下来应该将个人思想体系中的两大领域融合起来,这时候三大论就派上用场了。三大论是什么: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的三个重要理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三大论的伟大之处在于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成为高度综合的学科,三个理论应用的范围也相当广泛。系统论和控制论了解不多,只说信息论吧。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理论,毫不夸张的说信息理论是信息社会的基本法是信息科学的不二法门。

  现在大学生在学校里除了学习专业课程中的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下科学的思维,当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自然科学领域培养的是理性思维,强调逻辑性和条理性;社会科学培养的是感性思维,强调人文和感性。我们在文科院校和理科院校看见学生们的言谈、举止和行为表现有明显的区别,这都反映了其内心思维方式的差异。单独的某种思维或许都不能应付现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因此,我们经常需要在两种思维方式中进行切换,在合适的场合使用合适的思维方式。当我们同时具有理性和感性两种思维方式时,我们就正真开始用两条腿走路了。

  既然上面提到两个科学领域的融合,那我们言归正传,尝试用佛法这种社会科学宗教领域的理论来解释一下信息论吧。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理论,当然研究的对象或者说研究的主体就是信息,信息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的东西,从我们每天早上醒来睁开眼,到每天晚上闭上眼睡去,我们一整天都在接收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其实,我们晚上做梦也在处理大量的信息,梦境本身就是信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提到,“是故,空中无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里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佛法上的“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佛法上的六尘。“六根”用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来讲就是六种不同的传感器,眼就是光学传感器,我们用的摄像头或者照相机,就是类似的工作原理,其他就不一一解释了。“六尘”就是传感器所能感知的六种信息类型,“色”就是物质,物质都有形状、尺寸、颜色,等等,都是眼睛能够观察到的。所以,三字经中有:“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等描述。“六尘”把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分了六大类。

  有了信息的分类,接下来该给信息下定义了,关于信息的定义是什么,可以说我们大家都是日用而不知,大部分人可能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甚至很多人一辈子可能压根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信息学术的定义大家看了一定不会太喜欢。我跟大家简单的分析一下这个定义。信息,英文是 information ,构词的方式为:inform(v.通知)+ation(名词后缀),意思是“信息是被通知或告知的情报、消息”。看看汉字的信息吧,“信”字左右结构,左为“人”,右为“言”,合起来是“人说话要诚实守信”,“息”字上下结构,上为“自”,下为“心”,合起来“自己的气息或呼吸”。多说一句,可能大家会问,既然是呼吸气息为什么下面是“心”呢,跟“心”有什么关系?我们知道,禅宗里参禅打坐就是调息,调整呼吸可以驾驭自己的内心,就是这么来的。从上面“信息”的构词上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东西方思维的差异。西方研究事物的方法是向外的,先研究外部环境,把所有能研究的对象分门别类,形成各种学科,物理、化学、天文、等等。东方研究事物的方法是向内的,首先从自身下手,目标是达到天人合一,一旦天人合一了,外界环境和自身融为一体,当然明白自己就明白其他了。这可能也是中国古代科学不发达的原因之一,当然,我不排除中国古代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很多重大的发明和贡献,但是这些贡献和发明确实不是当时的重心和重点,否则中国古代的科技远远不止当时的那些成就。

(信息论杂谈系列待续)


本文出自 “从程序员到CTO” 博客,请务必保留此出处http://wangding.blog.51cto.com/8606427/1369760

信息论杂谈之文理科融合与东西方思维差异,布布扣,bubuko.com

信息论杂谈之文理科融合与东西方思维差异

原文:http://wangding.blog.51cto.com/8606427/1369760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